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7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22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164篇
教育与普及   2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5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372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21.
不同降雨强度下农地的产流产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分设5种不同的降雨强度研究半干旱区农地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农地径流量、侵蚀模数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并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小麦地和裸地径流量平均值分别为39.1mm和50.1mm,径流系数最高达60%以上,裸地与小麦地的侵蚀模数之比最大达25倍。  相似文献   
122.
耐高温耐高酒度醋酸菌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温季节发酵良好的醋醅中,分离筛选出N 9、F17两株醋酸菌,在培养温度35℃,培养基酒度6%(V/V)条件下,产酸量均高于A S1.41号.以N 9、F17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分别获得编号为HN 15、HF6两株耐高温耐高酒度醋酸菌株.在培养温度40℃,培养基酒度12%(V/V)条件下,HN 15酒精转化率为75%,HF6酒精转化率为70%.  相似文献   
123.
微生物也许能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生命的奥秘,最近,在死海中发现的一种极微小的生物让科学家们探知了更多有关生物技术、癌症,甚至可能的外星生命的秘密,这种叫做嗜盐菌的极小微生物,也许还隐藏着解决宇航员在太空旅行中的一个难题: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4.
蜡质芽孢杆菌 (Bacilluscereus)BC98 I分离自沤肥浸渍液中 ,对黄瓜枯萎病等多种蔬菜土传病害有较强烈的拮抗能力。其无细胞发酵液经 5 5 %硫酸铵盐析后得到的 2 0mg ml拮抗蛋白粗提液在平皿上对黄瓜枯萎菌的抑菌圈直径达 19 3mm。该拮抗蛋白经 10 0℃处理 30min后仍能保持 97 7%的抑菌活性 ;作用活性pH范围宽 ,在pH 1 0~11 0的条件下均有活性 ;对胰蛋白酶、蛋白酶K稳定 ;对氯仿不敏感 ;对紫外线部分敏感。BC98 I拮抗蛋白粗提物对黄瓜枯萎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较对照短 ,芽管膨大形成大泡囊 ;菌丝扭曲 ,形成不规则泡囊 ,原生质浓缩 ;细胞壁溶解 ,内含物外溢。  相似文献   
125.
基于前期已获得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幼虫肠道转录组数据,利用TopHat2软件在正常(AcCK)及球囊菌胁迫的中蜂幼虫肠道样品(AcT1、AcT2、AcT3)中共鉴定出发生于9124个基因的57327个可变剪切事件,其中以基因间(17.68%)、可变3′端剪切(15.32%)、外显子跨越(14.12%)和可变5′端剪切(12.81%)类型为主.Venn分析结果显示4个肠道样品的共有可变剪切基因数为8111个,特有可变剪切基因数分别为272、189和385个.GO分类结果显示共有可变剪切基因涉及47个条目,AcT1、AcT2、AcT3的特有可变剪切基因分别富集于24、20和34个条目.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有可变剪切基因富集在327个代谢通路,基因富集数最多的是RNA转运、内质网蛋白加工及核糖体;AcT1、AcT2、AcT3的特有可变剪切基因分别富集在22、46和83个代谢通路.结果揭示了可变剪切基因在宿主的胁迫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6.
以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zb7-4)发酵制备褐藻胶裂解酶粗酶液,采用弱阴离子DEAE交换层析分离褐藻胶裂解酶,分析纯化褐藻胶裂解酶Alg L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Alg L的表观分子质量约为32 ku,比活力为(208.26±5.87)U·mg-1;其最适反应pH为7.0,在pH为6.0~10.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保温1 h仍能保持80%以上的相对酶活力;最适反应温度50℃,在40℃保温30 min,其残余酶活力高于80%;Cu2+、Cr3+、Co2+、Ba2+、Sr2+、Hg2+对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Hg2+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该酶具有较好的盐耐受性,在3 mol·L-1Na Cl反应体系中保温2 h,仍残余66%酶活力.动力学参数Km、Vmax、Kcat测定表明,该酶对聚古罗糖醛酸钠(PG)亲和力较高,为偏好聚甘露糖醛酸钠(PM)裂解作用的双功能酶.  相似文献   
127.
以945株食品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ocytogens,L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KB法筛选出喹诺酮类耐药的LM,利用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的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结合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分析其外排泵的作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结合血清组对耐药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株耐药菌株中gyrA、gyrB、parC与parE的QRDR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且未检测到PMQR相关基因;而7株fepR基因发现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外排泵基因lde在耐药LM中皆有检出,78.1%(25/32)LM加入利血平后MIC值降低至原MIC的1/2以下,lde可能是导致LM对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血清组分析发现32株耐药菌株分属血清组I.1、I.2、II.1、II.2和III,MLST共分为10种ST型,其中ST87、ST9和ST8为优势株,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lde是LM产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但LM潜在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同时其潜在的致病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定及固形物溶出率为评价指标对香菇菌汤煮制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煮制后香菇及汤液中非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煮制温度为120℃、煮制时间为45min、香菇质量浓度为0.050g/mL时,香菇菌汤感官评价及固形物溶出率较好。在煮制过程中,香菇中风味物质逐渐向汤液中转移,使得汤液中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呈味核苷酸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煮制后香菇中含量。除此之外,在煮制后汤液中,特征性风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煮制后香菇中含量。但是,与新鲜香菇相比风味氨基酸在煮制后汤液及香菇中绝大多数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9.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冬枣、樱桃、杏及蓝莓果实中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231#、320#、322#和333#。由形态学特征观察可确定4株病原菌均为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Nees),rDNA ITS区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樱桃320#和杏322#与A. alternata (AY625056.1)处于同一分枝,置信度达100%;而蓝莓333#与A. tenuissima (KP324980.1)处于同一分枝,冬枣231#与蓝莓333#和A. tenuissima (KP324980.1)的亲缘性很近,在同一分支上的置信度达100%。对95种碳源的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4株链格孢属真菌对吐温80、N-乙酰-D-葡萄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等86种碳源的代谢特征相同,包括78种最适碳源和8种不可利用碳源,其中冬枣231#与A. alternata (Fr.) Keissl的代谢指纹图谱最为相近。4株链格孢属真菌的ITS区序列系统进化树分类与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0.
为探讨白黄链霉菌TD-1菌株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双皿对扣法测定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菌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VOCs对灰霉孢菌菌丝体的影响,利用GC/MS技术对VOCs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用5d后,6.0g TD-1菌株麦麸培养物产生的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菌率为66.67%,灰霉孢菌的产孢量(3.9×106个/cm2)较空白组(5.9×107个/cm2)显著降低(p<0.01),且菌丝形态异常、表面粗糙,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强。TD-1菌株VOCs由63种组分组成,其中2-甲基异冰片(13.52%)和1,4-二甲基金刚烷(14.08%)的相对含量较高。白黄链霉菌TD-1菌株产生的VOCs对灰霉孢菌良好的抑制作用为将其开发成生物熏蒸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