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6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3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Calcination and acid leaching of coal kaolin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preparation method of calcined kaolin. 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G-DTA)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demonstrated that 900℃ was the suitable temperature for the calcination. Leaching tests showed that hydrochloric acid was more effective for iron dissolution from raw coal kaolin (RCK), whereas oxalic acid was more effective on iron dissolution from calcined coal kaolin (CCK). The iron dissolution from CCK was 28.78wt%, which is far less effective than the 54.86wt% of RCK under their respective optimal conditions. Through analysis by using M?ssbauer spectroscopy, it is detected that nearly all of the structural ferrous ions in RCK were removed by hydrochloric acid. However, iron sites in CCK changed slightly by oxalic acid leaching because nearly all ferrous ions were transformed into ferric species after firing at 900℃.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remove the structural ferric ions and ferric oxides evolved from the structural ferrous ions. Thus, iron removal by acids should be conducted prior to calcination.  相似文献   
102.
不唯一且附加态正则情形的生灭过程的轨道结构异常复杂,利用It?游程理论研究了此类生灭过程的具体构造,回避了传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3.
坡度与雨强对磷和稀土元素径流输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列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坡度(5°、10°、15°、20°、25°)和不同降雨强度(43mm/h、83mm/h、115mm/h)组合条件下,3种外源稀土元素Nd、Ce、La和磷素随土槽坡面径流输出的特征.结果表明,92%以上的外源稀土元素和磷素都是以径流颗粒物形式输出,且3种外源稀土元素与磷素随径流输出的总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雨强下,外源稀土元素和磷素随径流流失总量与坡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关系,即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但土槽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存在转折点,临界坡度的变化范围为22—26°.  相似文献   
104.
某斜拉桥主桥为一联88.36+143.26+143.26+88.36m的4跨3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采用塔梁固结、梁墩分设体系。主梁为3向预应力变截面单箱3室箱刊截面,主桥桥面宽度30m,2向4车道,横向坡度为1.5%.主梁中跨支点梁高4.9m,中跨中梁高2.8m,边跨支点梁高2.8m,  相似文献   
105.
针对线路纵断面化简计算结果合理性有待验证的问题,提出基于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DP)的铁路线路纵断面化简算法。该算法以优化列车区间追踪间隔为目标,考虑线路纵断面的化简的要求,结合列车区间追踪运行模型模拟列车运行情况,采用多阶段最优决策来求解线路纵断面化简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很好地实现线路纵断面化简,符合《列车牵引计算规程》中线路纵断面化简相关规定,可以减少区间跟踪时间,适合实现铁路纵断面自动化简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6.
将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与浸入边界法相结合, 研究在流体中平面运动的物体(船)绕另一个静止物体(桥墩)的二维运动过程, 分析船所受到的流体阻力、升力以及受流体作用后船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在船绕着桥墩运动的初期, 升力和阻力曲线出现有限振幅的起伏现象, 不久, 船的升力和阻力系数逐渐趋向稳定, 做周期性小幅振荡。船的顺时针方向角速度受水流作用逐渐变小, 然后变为逆时针方向。最后船的尾部远离桥墩, 表明不会与桥墩二次碰撞。船的运行轨迹与实船实验的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07.
斜桩加固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组相似比为1:100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斜桩对既有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斜桩加固既有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可有效减小路堤顶面的工后位移(竖向、水平),控制路堤顶面两侧沉降差的发展;同时,斜桩加固能有效抑制既有复合地基中斜坡桩、摩擦桩的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防止土工格栅的破坏及复合地基非对称"盆状"沉降的产生和发展;此外,斜桩加固可显著减小既有复合地基中的水平向推力,提高地基刚度及稳定性。研究表明,斜桩是加固既有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8.
文章针对基于坡度滤波算法在地形复杂地区中难以合理设置滤波阈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网格的点云自适应坡度滤波的算法。首先在构建的多尺度的虚拟网格内选取最优点作为初始地面种子点,计算网格的点云空间占比并划分网格语义属性,然后利用地形计算因子求得每个网格的坡度分类阈值,再按网格尺度由大到小的方式对整体点云进行坡度滤波,得出真实的地面点云数据。文中采用了多种地形的光探测和测距(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简称"激光雷达")数据来验证该算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去除地面上的植被、建筑物等地物点,保留真实的地面点云数据。该算法重点解决了在伴随地形变化时坡度滤波阈值的计算和自适应设置问题,以及在地形变化剧烈的边缘地带过度滤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9.
多孔软管平均单孔出流量是多孔软管水力特性中比较重要的特性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自流多孔软管平均单孔出流量特性,实验中加大了多孔软管长度,并增设了坡度、孔口间距等因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本文给出了多孔软管在尾端封堵情况下多孔管的长度、孔间距、入口水头、铺设坡度对多孔管平均单孔出流量影响的定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单孔流量随着管长的增加而减少、随入口水头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软管铺设坡度增加而增加、随着孔距加大而增加,且增加的速度随着孔距的增大而减慢.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获得澜沧江流域居民地分布的一般规律,基于空间数据,从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坡度因子三方面对居民地进行分级分析,并对澜沧江主干线以及主要支流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地的分布根据其居民地类型以及级别需要对海拔高度、地形状况以及坡度情况的选择存在差异性,此外,居民地一般在近流域区域较远流域区域的分布更为集中,但数量变化较缓.该成果对澜沧江国际河流水资源环境空间分析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