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欧当归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继代后3~5天的欧当归幼叶胚性细胞悬浮系游离的原生质体,分别以KM8P、MS、改良MS、NT、D2、DPD及B5为基本培养基进行浅层液体培养,以改良MS进行平板培养和固液双层培养。在激素组合和浓度(2.4-D0.2mg/l,KT0.5mg/l,NAA1.0mg/l)及渗透稳定剂(0.5M甘露醇)相同的条件下,在KM8P中的植板率(40%)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基中的植板率(0—15%)。在KM8P中(0.35M葡萄糖作渗透稳定剂),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植板率不相同,上述激素组合中最高(50%)。葡萄糖作渗透稳定剂时0.3M优于0.4M,同时优于相同浓度的甘露醇和蔗糖。改良MS浅层培养和双层培养植板率几乎相同(15%),而平板培养银低(1%)。在KM8P中(激素同上,0.35M葡萄糖,CH250mg/l,CM 10ml/l),25天后原生质体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固体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诱导出胚性和非胚性两种愈伤组织,分别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后,两者分別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途径获得了完整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当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道地当归药材为试材,采取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将当归粉碎粒径、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当归挥发油,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粉碎粒径24目、加水倍数6倍、提取时间7 h,此工艺条件当归挥发油提取率高;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当归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51.9%。该试验应用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模型优化的工艺稳定,挥发油提取率高,此条件下生产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为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参数的明确及优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当归、川芎两味药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比当归和川芎的挥发油成分异同,探讨其药用功效异同的化学成分依据.结果表明化学成分特别是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异同是造成当归、川芎化学性质异同的化学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点采样,对不同来源的独活及其混伪品进行质量差异性分析.测定不同产地独活及其混伪品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蛇床子素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质量分数,并结合HPLC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地独活及其混伪品开展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独活除陕西样品的蛇床子素略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标准外,其余样品均符合《药典》质量要求,而独活混伪品的蛇床子素质量分数均远低于正品独活质量分数.不同产地的独活HPLC指纹图谱有25个共有峰,各独活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以上,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独活的质量评价.因此,多指标的测定结果结合HPLC指纹图谱,可有效对不同产地的独活质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评价;混伪品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远低于正品独活,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高低可作为正品独活区别于混伪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外部换热中心移热式反应器合成了环形整体固定相基质,对基质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弱阴离子(DEAE)整体色谱柱,分别采用健合及吸附法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固载到基质上,制备适用于快速分离当归有效成分的径向亲和整体柱,并考察了整体色谱柱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吸附牛血清白蛋白(BSA)色谱柱的分离性能优于健合蛋白色谱柱。  相似文献   
16.
以健康当归植株为材料,人工接种当归根腐病菌不同菌种侵染当归,每隔7天测定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以探讨当归感病后植株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归感染根腐病菌后,不同病株体内SOD和CAT活性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都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变化也是先升高后降低,但可溶性糖在0~7天内快速升高,在第7天达到了高峰,而可溶性蛋白在第14天时达到高峰;丙二醛(MDA)和脯氨酸的含量在接种后持续增加,且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增加幅度不断增大,到21天时都达到了峰值.  相似文献   
17.
首次建立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当归酸性多糖中糖醛酸、氨基糖和中性糖的方法。D-甘露糖、D-葡萄糖胺、L-鼠李糖、D-半乳糖胺、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D-岩藻糖等10种单糖经柱前衍生化法处理后作为标准品。色谱条件: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4.6 mm i.d.×250 mm,5μm),流动相由乙酸铵水溶液(100mmol/L,p H=5.0)、乙腈和四氢呋喃以81∶17∶2的体积比组成,流动相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实验结果表明,当归酸性总多糖是由D-甘露糖、D-葡萄糖胺、L-鼠李糖、D-半乳糖胺、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和D-葡萄糖以1.5∶14.1∶1.7∶1.6∶2.0∶2.3∶1.0的摩尔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分析当归原药材与标准汤剂的体外活血活性标准,并建立其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以期对当归原药材与标准汤剂的质量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以尿激酶、生理盐水分别作为阳性、阴性对照,透明圈大小为指标对当归原药材与标准汤剂的体外活血活性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其指纹图谱.实验结果显示:体外活血活性标准对比时,当归原药材有透明圈,而标准汤剂无透明圈;当归原药材与标准汤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均有8个共有特征峰,原药材比标准汤剂多一个峰A,但活血活性效应与8个共有特征峰并无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归原药材与标准汤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云归受软腐病危害严重,为了解生产受损情况并明确其病原,调查了田间受害情况并对病原进行鉴定.田间调查发病株率,采集病害标本,观察植株病害症状,实验室分离、镜检鉴定病原.该病造成当归根部软腐,调查田块发病面积100%,发病株率20%左右,造成至少10%的产量损失或近20%的经济损失.病原为线虫,其形态与腐烂茎线虫的重要鉴别特征相符,且形态测量数据在原定种的范围内.结果显示云南当归软腐病由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引起.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药对丹参-当归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丹参、当归的活性成分,寻找其相关的潜在靶点;并通过预测平台人工检索候选化合物的潜在靶点是否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将靶点信息通过DAVID数据库、KEGG数据库进行靶点和通路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靶点-通路网络图,化合物-靶点-通路图.结果表明:药对丹参-当归中具有潜在作用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的成分有β-谷甾醇,豆甾醇,丹参酮Ⅱ、丹参新酮、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其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免疫系统、细胞周期、钙信号通路、神经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等机制对阿尔茨海默病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