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6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428篇
系统科学   322篇
丛书文集   202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7篇
现状及发展   20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60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由于影响舰载机出动的因素复杂多样,且具有层次性、矛盾性和相关性等特点,因此利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难以准确获得客观的评估结果。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约简与突变级数相结合的两级综合评估。首先,采用主成分约简,将相关的指标转换成相互独立分量,并根据贡献度确定主分量。其次,利用突变级数对约简后的主分量进行处理,实现两级综合评估。最后,以“尼米兹”航母高强度演习为例,对舰载机出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将所得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相比较,验证给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方法易实现,消除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影响,不用权重,大大减少评估的主观性,解决传统的评估方法对矛盾目标难以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如何将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的多元控制图相结合,以获得一个具有自学习性的控制图的问题,以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VDD)为构建基础,提出一个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D控制图.该D控制图通过对在控数据的学习,自适应地构建出自己的监控模型.仿真实验及工业实例表明:D控制图在多变量制造过程中的表现优于T2控制图,是一个理想的监控模型.  相似文献   
993.
994.
发展了一种铜/铁协同催化的N-烯丙酰基苯甲酰胺串联加成/环化/偶联合成叔烷基化异喹啉二酮的反应.在廉价金属Cu/Fe协同催化作用下,烷基偶氮试剂介导N-丙烯酰基-N-烷基氯代苯甲酰胺发生串联加成/环化,区域选择性地切断C-Cl键而发生进一步交叉偶联,以41%~78%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远端双重α-官能团化叔烷基取代的异喹啉二酮骨架.该反应首次利用卤代苯甲酰胺去芳构化而形成的超共轭自由基为偶联体与偶氮试剂发生交叉偶联,选择性地在碳-卤键位置构建碳(叔)-碳键.此偶联策略将为深入拓展叔烷基-芳基交叉偶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5.
考虑一类具有随机扰动的SIS VS传染病系统, 应用新的Lyapunov函数研究该系统的遍历性, 得到了该随机传染病系统平稳分布存在 性和遍历性的充分条件. 结果表明, Lyapunov函数的构造方法改进了依赖于确定性模型的地方病平衡点和疾病致死率限制的已有结果, 得到了更适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该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植物修复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工程培育植物来修复重金属土壤环境的技术,它是通过植物系统及根际微生物群落来移去、挥发或稳定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可盈利、对土壤环境扰动小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4种植物修复技术,论述国内外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现状,重点涉及植物提取和稳定2方面。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生理特性适合规模性应用,而与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修复方式结合能更好地提高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98.
使用耦合了平板海洋的三维大气环流模式, 探究理想条件下极地增温放大现象的产生机制。实验中关闭海冰和云的辐射效应, 固定地表反照率, 并将海洋经向热量输送设置为零。通过控制地表蒸发的有无, 模拟湿大气和干大气两种情形。模拟结果显示, CO2浓度加倍后, 湿大气环流模式中存在极地增温放大的现象, 而干大气环流模式中不存在这种现象。在干大气环流模式中, 地表增温幅度基本上不随纬度变化, 即均匀增温。湿大气环流模式中, CO2浓度加倍导致的直接辐射强迫和水汽反馈导致的辐射效应都是热带比极地更强, 唯一能够解释湿大气中极地增温放大原因的是从赤道向极地的大气能量传输增强。在干大气环流模式中, 从赤道向极地的热量输送及其变化比湿大气弱很多, 因此无法支持极地增温放大现象。干大气中的均匀增温是CO2的直接辐射强迫和普朗克效应相互竞争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与水汽相关的经向热量输送是地球极地增温放大的关键因素, 而在基本上没有水汽的火星上, 可能不会出现极地增温放大现象。  相似文献   
999.
采用边坡自身的稳定性参数构建似然函数,以研究区内21个极限状态坡的稳定性参数为样本,建立先验分布,应用Bayes理论确定后验分布,应用后验稳健性分析方法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污水排放口泾阳黄土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后验分布的均值得到了很好的修正,方差小,精度高;当稳定性评价指标先验分布存在5%、10%和15%波动时,后验期望损失依次增大,但均在20%范围内波动,这表明边坡可靠度的Bayes估计法具有很好的稳健性,可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更为精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1000.
以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慈江道和两江道共1 228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角度,对慈江道和两江道地名进行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将两道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2个大类,以及山系、水系、方位、交通、意愿等14个亚类.两道总体地名类型分布为自然地名数量高于人文地名数量.两道在人文地名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为意愿地名、军事地名和交通地名的数量为前3位.在自然地名中,慈江道的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两江道的山系地名数量最高.基于ArcGIS软件,对两道地名分别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得出两道地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两道地名在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分布具有一致性特征.两道地名均集中于高程较低、坡度偏小、日照条件和强度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