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0 毫秒
21.
本文主要介绍了 GD—a—SiC∶H 薄膜长时间光照前后暗电导、光电导、缴活能的变化,并介绍了光照前后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实验表明这种变化与样品的费米能级位置有关,电导激活能小的样品呈现正常的 S—W 效应.电导激活能大的样品呈现反常的 S—W 效应。  相似文献   
22.
晶态 Ga·P·As 化合物发光二极管已广泛用于电子工业,但成本较高,最近我们已用廉价的非晶态材料研制出一种新的 P~+μc-Si∶H/pn~-in/a-Si_(1-x)C_x∶H/n~+μc-Si∶H 多层结构电注入发光器件,在室温下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了蓝白色的电注入发光(EL),  相似文献   
23.
24.
镍衬底上立方氮化硼薄膜的大面积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丝辅助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地较大面积(≥5cm^2)镍衬底上生长立方氮化硼(c-BN)薄膜。所用气体为硼烷、氨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实验发现,灯丝温度及其分布是影响c-BN薄膜生长的主要因素。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样品中立方相的成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达到2000℃时,样品中主要为立方相成分,无六方相(h-BN)或其它杂相形成。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表面不同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公开赛以来16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职业成绩进行分析,找出成绩与年龄之间的规律,并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身高、体重以及职业年限的95%置信区间,发现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职业生涯3种周期性类型:早慧型、正常型和金刚型。这种规律性特征能为网球运动员未来职业走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26.
陈光华 《科技信息》2010,(28):401-402
本文从监控手段的设计思路、参数体系的建立和系统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已开发的《光缆干线网受控性维护运行管理系统》,通过近几年的使用,提高了光缆干线网网系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27.
高职图书馆作为高校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培育思想政治和专业技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阐述了高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高职图书馆在行业中的地位,分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明确高职图书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8.
陈光华 《科技信息》2011,(34):298-299
误码问题是传输设备维护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虽然有时小误码问题并不会对传送业务造成明显影响,如语音等业务,但当出现误码时,说明传输系统中局部已经出现性能劣化,需要尽快处理,否则有可能发展成为业务中断重大事故..不过误码是最常见也最麻烦的一种故障,本文用一种简单的组网模型来探讨一下几种误码问题及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29.
电弧离子镀TiN TiAlN薄膜的制备及高温退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不锈钢衬底上沉积了TiN,TiAlN薄膜,并对两种样品分别在大气环境下进行了高温退火。退火前后都做了X射线衍射(XRD)谱及硬度测量,发现退火后TiAlN薄膜表面出现Al2O3层,该层的出现使TiAlN薄膜的高温特性大大好于TiN涂层,在机械工业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埋入SiO2薄膜中纳米Si的Raman散射和室温可见光致发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印月 《科学通报》1997,42(15):1618-1622
1990年英国人Canham报道的多孔硅室温可见光致发光,显示了Si材料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的潜力,这为全Si光电子电路的实现带来了曙光,使人们受到了极大鼓舞.近几年人们对多孔Si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型能解释全部实验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扫描隧道电镜观察到多孔Si是具有2~5nm尺寸的纳米微粒,这种低维的纳米微粒是获得可见光发射的主要原因.目前多孔Si多用湿法制备,性能不稳定,电接触方面存在困难,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探索制备有纳米结构的Si及Si基合金以获得强的可见光发射,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