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3篇
系统科学   29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从分子水平探讨饲料添加剂硒(Se)和谷胱甘肽(GSH)对淡水养殖鱼类肝脏微囊藻毒素胁迫下去毒分子机理的影响,实验杂交罗非鱼一组喂食含0.15 mg/kg Se的富硒酵母粉饲料,一组喂食含普通酵母粉的饲料,喂食一个月以上;实验尼罗罗非鱼一组喂食含1 g/kg GSH的饲料,一组喂食普通饲料,两组均饱食10 d.所有实验组再均分两组,一组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BS),一组按体质量注射腹腔注射50μg/kg微囊藻毒素-LR(MC-LR),24 h后分离肝脏组织.以β-肌动蛋白作为外参照,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Se和GSH分别对罗非鱼肝脏去毒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诱导改变.结果表明,未喂食Se的实验组,杂交罗非鱼肝脏alpho-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腹腔注射50μg/kg MC-LR 24 h后,均较PBS组有诱导趋势;Se+MC-LR组sGSTA和GPX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较Se+PBS组略低,可能与添加剂的低剂量添加相关.喂食GSH的实验组,尼罗罗非鱼腹腔注射MC-LR组,肝脏sGSTA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PBS组有诱导趋势;Se+MC-LR组GPX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Se+PBS组有升高趋势,而sGSTA和rho-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R)基因mRNA表达水平则轻微降低.本实验首次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研究了Se和GSH对罗非鱼微囊藻毒素压力情况下,肝脏去毒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变化,为Se和GSH饲料添加剂在鱼类饲料中的合理添加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斜带石斑鱼肝脂酶和脂蛋白脂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海水鱼类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和脂蛋白脂酶(liportein lipase,LPL)基因在脂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地位,采用RT-PCR及RACE法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肝脏克隆得到HL、LPL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获得斜带石斑鱼肝脏HL基因cDNA全长2 261 bp,其中5′非翻译区(5′-UTR)为186 bp,3′-UTR为59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485 bp,编码494个氨基酸;LPL基因cDNA全长2 191 bp,其中5′-UTR为 144 bp,3′-UTR为 499 bp,ORF为1 548 bp,编码515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斜带石斑鱼HL、LPL基因与哺乳动物同源性均低于真骨鱼类罗非鱼、斑鳢和真鲷等,这与其亲缘远近关系相一致,表明HL、LPL在进化过程中都相对保守.构建系统发生树显示,斜带石斑鱼HL、LPL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大口黑鲈、真鲷等共同占据进化树上独立的分枝,与较为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华鲟在进化树上距离较远.本实验对斜带石斑鱼HL、LPL基因同源性、系统进化地位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鱼类脂代谢调控机制,预防鱼类脂代谢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建筑监理工作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建筑监理对项目管理以及施工项目资质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我国项目监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104.
网络瞄准环境下最优分布式航迹融合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域分散的多传感器系统跟踪目标是网络瞄准的主要作战方式。首先结合网络瞄准的作战特点,建立了两种典型的分布式航迹融合结构;然后对网络瞄准环境下传感器量测噪声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分别给出了传感器量测噪声相关与不相关情形下的最优分布式航迹融合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这些方法等价于集中式融合算法,可以显著减小由于噪声相关造成的融合性能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瞄准过程中目标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05.
肌内效贴布对急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缓解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肌内效贴布在临床上对多种急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方法: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损伤原因进行一对一配对分组,分为肌内效贴扎组(即采用肌内效贴扎+短波磁热等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物理治疗组(即采用短波磁热等常规物理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疼痛量表VAS的评定,评定采用匿名形式,并记录患者的详细病情和其病因和使用何种包扎方法.在两组病人接受肌内效贴布治疗后的24-48h内再一次让患者填写VAS量表.对比每位病人前后两次评定数据,并分析两组病人的数据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物理治疗的方法比单纯采用常规物理疗法在缓解最大疼痛,损伤部位放松时的疼痛,夜间疼痛,白天疼痛和日常活动时的疼痛方面,治疗效果两组有显著差异;而在针对最小疼痛,损伤部位用力时的疼痛的缓解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用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物理治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106.
开环易位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简要介绍了开环易位聚合的基本情况,结合开环易位聚合相关研究报道,综述了开环易位聚合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新型聚合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特别是新型选择性催化剂、扩环复分解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和结构不确定催化剂。在开环易位聚合研究与应用方面,重点介绍了遥爪型聚合物、嵌段聚合物、接枝共聚物和液晶聚合物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开环易位聚合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7.
李巍  董建忠  王琳 《山西科技》2013,28(5):7-8,14
2010年12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阐述了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科技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立足全省转型综改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推进科技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鸟害闪络是引起高压输电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实地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区1 518基220kV高压杆塔上防鸟害设施的种类、损毁状况、防鸟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目前主要应用障碍性防鸟设施防止鸟类在输电杆塔上栖落和筑巢,以风力驱鸟器、鸟刺、滚动针式驱鸟器和防鸟罩为主;调查杆塔安装比例为53.6%,各地区存在差异;平均每基杆塔安装的防鸟设施数量为4.8个;不同类型防鸟设施损毁率不同,平均损毁率约为18.0%,其中带鸟刺风力驱鸟器和普通风力驱鸟器损坏率较高,分别为27.5%和27.3%.安装防鸟设施未能完全阻止鸟类在输电杆塔筑巢,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鸟类在输电杆塔上的筑巢位置进而减少鸟害闪络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生境下两种表型盐地碱蓬叶片POD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自然生境下两种表型盐地碱蓬叶片为材料,分析了H2O2含量、MDA含量、质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其同工酶.结果表明:紫红色表型盐地碱蓬叶片H2O2含量是绿色表型的2.48倍,而其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却显著低于后者.绿色表型盐地碱蓬POD活性显著高于紫红色表型盐地碱蓬,同工酶分析表明,紫红色表型盐地碱蓬叶片POD同工酶有6条带,即POD1、POD2、POD3、POD4、POD5、POD6,绿色表型盐地碱蓬叶片有5条同工酶条带,为POD1、POD2、POD3、POD4、POD5,POD1是两种表型盐地碱蓬叶片的主要同工酶,占POD总活性的60%以上.绿色表型盐地碱蓬叶片POD1、POD2和POD3的活性分别为紫红色表型的1.39倍、4.11倍和3.21倍.这些结果表明,与绿色表型盐地碱蓬相比,紫红色表型盐地碱蓬叶片POD活性低,可能是其叶片积累更高H2O2原因.  相似文献   
110.
王琳 《科技信息》2008,(2):57-58
在当前网络的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个人计算机越来越容易受到来自于网络的病毒的攻击,网络病毒成为个人计算机的头号威胁。但事实上,威胁的主要来源不仅来自于网络,更多的是来其他方面。文章从个人使用习惯、服务设置、端口设置等方面,提出个人计算机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