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之所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为人处事之性情异于常人自不必说,其诗作也往往怪异多致、意趣横生、不落窠臼。试摘录几首,与广大读者共同欣赏其一吟诗祝寿一日,郑板桥应友人的宴请,到李公家祝寿。时值天降大雨.郑板桥因路途泥泞难走而迟到。友人们见他那副疲倦难堪的“落汤鸡”模样,都来与他开玩笑。问他因何来晚,他回答:“雨也”;问他何以这副尊态,他回答:“雨也”;当问他拿什么做寿礼时,他回答仍然是:“雨也”。正当友人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的时候,只见郑板桥走上前来,抑扬顿挫的吟道——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此诗即景言情,前两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的“聪明”和“糊涂”足做人处世的两种方法,各具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板桥的“糊涂”观是富有“怪”味的“糊涂”观,是现实主义、保险主义的“糊涂”观,是克已利人的“糊涂”观,具有团结协作、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卫 《科技信息》2007,(34):125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坛上及其复杂的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又饱受人们的争议,特别是他的政治观仍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来探讨其内在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我对于这位平民艺术家和文学家是近乎有些偏爱了。喜欢他的画,他的画实在是一  相似文献   

5.
在宋元之交的江浙文坛,刘辰翁是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蕴涵在其诗文、序跋和评,最批语中,内容丰富而又深刻。通过对这些诗文、序跋及评点批语的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到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汲古生新、对以文为诗的肯定、对豪放词风的高度评价等三个方面,这些说明了他文学思想中具有积极进步的发展与通变意识。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充满改革创新精神,具体表现在人格标新、政治鼎新、学术更新和文学革新等方面。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辟“怪”而守“中”,切实地改变了世风士气,改变了政坛、学坛、文坛风气。其思想渊源,除“变通说”、“人情说”之外,还在于他对“道”赋予“平易性”、“务实性”的解释,在于其立身治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7.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深受禅宗影响,其表现有二:第一,诗歌理论中提倡“大胆质疑”和“自性具足”;第二,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用字的大胆出新。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咏古类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对人民的体恤,对人生的感悟。在郁郁怀古情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对自己傲岸不屈、卓然独立的人格精神的坚持。在词的风格上,转益多师,自立门户,以“狂”、“怪”雄风占据词风的主导地位,并以“三绝之中的三真”作为词的本质,使他的人格与词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嗜兰竹,画到老死。其画秀逸有致。工整清新,冠绝一时。读郑板桥的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一针见血,道出个中三昧。他的自述绝句,正是他下苦功,刻意求工,终于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写照。郑板桥深受传统艺术的薰陶,他学过郑所南、陈古白,甚至拜倒徐渭  相似文献   

10.
郑燮,号板桥,清康熙三十二年生于江苏省兴化县城。他少时就聪明好学,三岁时,他父就教他识字写字,五、六岁时就教他读诗背诵。六岁以后,教他读四书五经,要他抄写熟记,八、九岁,教他作文联对。郑板桥青少年时是一直受着他父亲的直接教育与舅父汪翊文的开导与教学。汪翊文是隐居不仕的有奇才博学的人,对郑板桥后来成为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有影响的。乾隆三年,郑板桥中了进士,后来出任山东范县、潍县两任知县。他为政清廉公道,忤大吏、疏富豪,亲百性,深得两县黎民喜爱。但当时这样的不贪财不奉迎的怪知县是做  相似文献   

11.
刘辰翁是宋元之交著名的遗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丰富而又深刻。主要体现在诗文序跋和大量的评点批语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再联系他的诗词创作以及所生活的时代与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其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追求“情真”与“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俱佳,历代对此多有评论。他的教育思想亦是颇有见地的,这方面却鲜有人提及。郑板桥40岁(雍正壬子)中举人。在中举之前,他曾教过蒙馆,任过私塾先生。多年来,他还对教学生涯一往情深。他在一首《道情》诗中写道:“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占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为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加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他还专门刻制了一方“教几个小小蒙童”印章。郑板桥中举走上仕途后再没有教过学。但我们从其著述中,从其教子的记载中,仍能看到他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3.
清代郑板桥的主要成就在于诗书画和为官时为民造福的积极作为。其实,在编书、刻书、选文等方面,郑板桥也有一些实践活动和精辟的论述。本文从出版从业者的角度,对郑板桥编辑、刻印图书相关活动和论述加以整理和归纳,探讨这位文化大家的编辑出版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河 《洛阳大学学报》2006,21(1):99-101
清代中叶聚集在扬州被视为“八怪”的一些画家,生活中无视权贵、张扬个性,艺术上承传前人又敢于突破陈套、标新立异,给当时沉闷的画坛局面吹进了清新之风,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拓开了崭新的创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骈散合一”理论是清代骈、散之争的产物,在乾、嘉文坛中颇具影响。而在众多“骈散合一”论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兆洛。正是他,明确提出了“骈散合一”的理论,并对它作了阐述。本文试图从李兆洛入手,探讨清代骈文派、桐城派、阳湖派的“骈散合一”理论及与李兆洛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及影响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登上文坛之际正是后七子复古格调派兴盛的时期,他与复古派的王世贞兄弟的矛盾在后世的记载中被故意夸大。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比较复杂,其诗、文与戏曲理论差别较大。在戏曲理论与创作方面提出尊情观,对公安派有明显的影响;可诗学理论则受李、何格调派影响比较明显,与王世贞兄弟分歧甚小。汤显祖整体文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调和性。  相似文献   

17.
陈铨主要活跃在1920~19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本文试图从对陈铨的小说创作研究、民族文学运动研究和戏剧创作研究三个方面梳理陈铨研究的现状,总结陈铨研究所取得的实绩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6,(1):34-36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郑板桥向来以自树旗帜、标新立异著称,并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楹联留存于世。他曾经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并且很早就痴迷于戏剧艺术。郑板桥痴迷戏剧却又贬低戏剧,源于他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也源于他对戏剧作品中异端思想的排斥。郑板桥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训练,并且将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教化思想融入了血液。郑板桥鄙视"文衣康乐"之"淫哇",崇尚"仪凤箫韶"之"节奏",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戏剧能够"有功于世",其思想来源还是儒家所强调的"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9.
在萧统《文选》对赋的分类中 ,情这一类被作为专门的类别提了出来。这在文学集子的分类里 ,是一个创造性的开始。为弄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选》赋的分类中情这一专类的分析 ,去寻找与萧统文学思想相通的契合点。萧统列“情”这一专类并非是为了赞扬爱情 ,他的选录依然是符合他的儒家正统思想标准的 ,即典而不野 ,在“情”这一类中就是“发乎情止乎礼”,讲究“以礼自持”,以达到其讽化世人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其“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文学思想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清王朝的“盛世”。这时的文坛上,尽管清统治者一面以“博学鸿词科”的招牌笼络文人学士,一面又用文字狱对他们残酷镇压,仍然有一番景象。这时,各学派先后亮出自己的旗号,流行一时的有王士祯提出的“神韵说”,沈德潜提倡的“格调说”,袁牧倡导的“性灵说”,翁方纲主张的“肌理说”,方苞创始的桐城派等等。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却不附属于任何派别,写诗绘画作书法,知人论世,不为当时风气所囿,敢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