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偲  张旺锋  宋雪婷 《甘肃科技》2021,37(20):49-54,32
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指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四个方面科学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计算2008-2017年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各方面竞争力得分,并利用ArcGIS绘制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和达州有潜力发展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次级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发展;(2)资阳、内江和遂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加强,以填充中部凹陷地区,提高成渝城市群整体实力;(3)加强成都对西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成渝城市群西部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探究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扩张时空变化规律,有利于重建其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厘清发展脉络,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优化城市群建设.通过整合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辅助数据,采用阈值二分法提取城市群城市建成区,进而统计夜间灯光数量、城市扩展动态度及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扩张时空格局演变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原城市群城市夜间灯光总量稳步提升,灯光距平值区域化明显,郑州大都市圈处于领先地位;(2)城市面积增长了2.15倍,扩展动态度稳定在5%~6%之间,处于城市化的前期阶段,呈阶段性波动增长趋势;(3)灯光数据提取的城市建成区斑块呈现出中心-外围圈层式空间扩张结构的特征,城市扩张在原有基础上填充连片发展;(4)城市建成区斑块数量增长了1.97倍,形状指数在8%~9%之间,复杂程度加深,中小城市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心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不断提升,极化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城市群趋向集聚化、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征,进而探究其时空演变趋势。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扩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类型划分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界定山区范围,认识中国山区空间格局特征,为中国贫困山区精准扶贫战略因地施策提供决策支撑。论文基于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多指标结合的地貌形态分类体系,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对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中国山地面积,结合县域行政区划和不同地貌类型面积比例,构建一套可量化的中国山区分类体系,对中国山区范围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4.70%;从山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山地县比例最大,占全国面积42.36%,丘陵县比例最小,仅占全国面积的12.55%;从地带分异格局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平原县面积占比最大,分别占东部和中部国土面积的62.64%和55.21%,西部地区的山地县占比最大,占西部国土面积的54.52%;从省域分布格局看,我国大陆地区有14个省级单元的山区比例高于60%,宁夏、青海、云南、贵州、甘肃和西藏7个省(自治区)的山区比例均高于99%,是中国山区分布最集中连片,山区特征最典型的省份。  相似文献   

5.
以乌鲁木齐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4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4个时间段的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和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计算,并对得分结果进行排序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揭示乌鲁木齐城市群的主成分演变特征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情况.依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结合反距离加权法(IDW)得到城市群空间插值图,以此揭示城市群中5个城市的空间扩展演变能力.结果表明,石河子和乌鲁木齐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阜康和昌吉综合竞争力较强,而相较于其他城市五家渠城市竞争力最弱,但是城市群整体综合竞争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城市空间演变能力随城市竞争力呈规律性变化,截止2013年乌鲁木齐和五家渠呈现较强的空间演变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物流节点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物流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借此从物流发展区域的经济水平、社会消费能力、物流产业的发展基础、物流人才水平及信息技术水平5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模型获取指标权重,并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予以修正,对西部地区12个省会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基于综合得分,将各城市分为4类,结果表明:重庆市物流业最具竞争力;成都市物流竞争力较强;西安、昆明、南宁这3个城市物流竞争力一般;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贵阳、银川、西宁、拉萨这7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较弱.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主副多中心"的区域物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单元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ArcGIS的空间表达和空间插值法分析了东北地区14个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等级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尤以哈长及辽中南地区城市竞争力较强,且这种等级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改变;(2)从资源型城市角度出发,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得分有所下降,但资源的支撑仍使这些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势能扩散影响.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性较强,吉林省次之,而作为资源大省的黑龙江省内资源优势弱化.大庆虽然自身竞争等级较高,但竞争力降幅明显,且对区域其他资源城市的带动性弱,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不均衡性显著.最后,基于R/S分析方法,以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异系数为原始序列,测度未来15a内东北城市经济增长态势.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整体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地调查、3S技术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海口市主城区主要商业网点进行了综合量化评价和可视化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在海口市主城区39个主要商业网点中具有市级影响力的商业网点仅5个,58.97%的商业网点不在1级通达性区域内,交通通达性有待提高;(2)海口市主城区的商业发展潜力具有明显的圈层分布特征,商业饱和区位于海秀路一带,商业潜力待开发区主要位于主城区的西部和南部;(3)海口主城区具有游憩功能的商业网点仅占参评商业网点总数的30.77%,但因其建筑总面积大,在全市商业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当前海口主城区的商业发展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即由单一密集型转向多中心多方向的商业片区发展格局。该研究成果可为海口城市商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进程。方法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以2006年和2016年陕西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数据,利用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土地扩展面积和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分别评价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的规模、水平与进程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1)陕西省各城市的土地城市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2)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率变化幅度出现正增长与负增长2种情况;(3)陕西省土地扩展面积较大与扩展速度较快的城市集中于关中地区,此分布格局与建设用地增长面积分布格局类似。结论陕西省土地城市化水平在各市间差异较大,并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各市区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1.
从城乡经济联系、城乡经济增长、城乡经济差异三个方面构建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中部地区市域、县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借助2016年县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索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1—2016年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呈现波动上升,中部六省发展曲线则不尽相同,河南、江西城乡经济协调曲线走势十分相似,呈现波动上升状态;湖南、安徽城乡经济协调曲线发展趋势异同参半,安徽在2010年之后波幅较大;湖北、山西城乡经济协调曲线在2007年之前波动趋势近乎相反;且城乡增长率差异系数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性质为负. 2)就空间特征而言,自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协调水平总体由核心城市向外围边缘区减弱,且这种规律逐渐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则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其中市域尺度下的显著HH区在湖南省西部有稳定集中分布区,显著LL区在湖北武汉附近有稳定分布区,且集中分布区呈现扩大趋势.县域尺度下的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和山西西部,其中湖南西部的面积逐渐减少,显著LL区主要有两个集中分布区,一个是河南中北部,另一个是湖北西部和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形成的连绵区. 3)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看,信息化水平、第一产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零售品市场的扩大有助于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进程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及财政支出的增加对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为研究对象,选取建成区扩展速度、扩展系数,以及国家对土地征用面积的大小,城市人口密度等因素来综合分析1986—2006年间全国城市时空扩展过程,结论:(1)国家对土地的征用面积因时而异是造成建成区面积各年份不同扩展速度的直接原因;(2)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空间差异相对比较明显,扩展速度也有很大差别;(3)自1986年以来,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平均为1.3,表明中国城市用地扩展速度相对偏快.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运用自上而下法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探讨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和空间分异十分明显,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2交通运输碳排放呈现离散分布,负相关性不断减弱,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出现热点结构特征,西部内陆始终为低值簇;3在不断扩大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中,随机性增强,空间自组织性减弱,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渐次倾斜.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8年内蒙古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仍表现为"弱势型"占主导类型,空间不均衡性较为显著;2)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勉强协调和中度失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两者耦合协调度表现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空间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3)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分异较为显著;4)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演化的驱动因素渐趋复杂,东、西部地区驱动因素日益增多,城市驱动因素各异,但大部分城市都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学,定量评估了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4-2013年的环境绩效发展趋势,分析了各省级地区的环境绩效变化规律、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规律关系、影响省级地区环境绩效表现的关键性指标及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环境绩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级地区环境绩效呈现一定波动性,环境绩效总体呈现持续改进趋势;环境绩效空间格局特征总体呈现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的梯度格局;生态保护指标是东部地区的短板。提出中西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要加强对水源河流的管理、重视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就业人口统计、手机信令以及地铁站点人流等相关数据,以深圳市为例,研究快速移民城市的就业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的就业人口重心呈现由东向西再向北的移动趋势,多中心的就业空间格局正在形成;(2)就业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从中心区向中间地区、外围地区依次下降的圈层格局;(3)金融就业向心集聚性强,制造就业趋向外围分布,消费服务就业呈现向心集聚和外围新增的双重特征;(4)中心区的职住失衡程度较高,导致大量跨行政区的通勤交通;(5)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特征及变化与其移民城市的发展密切关联,其中,产业布局、交通条件、城市规划和住房价格是影响深圳市就业空间形成的主要原因;(6)与合肥市和沈阳市2个非移民城市相比,深圳市的就业空间演变速度较快,新的就业中心正在形成,城市呈现多中心的就业空间格局,深圳市的职住分离程度更加明显,职住通勤的平均距离也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省96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选取12个基础社会经济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并借助软件IBM SPSS 19.0对山西省2000年、2006年、2012年三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对全省各县域得分进行分类可视化表达,结合各等级质心点即各等级经济重心的空间位移轨迹,揭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3)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塌陷区;(5)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较好,逐渐成为全省的经济高地.接着针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通过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扩展强度和景观格局, 探究深圳市1996―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及其特征, 揭示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 并采用回归分析模型, 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 得到如下结果: 1) 深圳市建设用地扩展呈持续增长趋势, 新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差异显著, 福田区和罗湖区以内部填充为主, 南山区和宝安区以外部扩展为主; 2) 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扩展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差异变化表明, 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正从无序、同质化、低效蔓延, 逐步向有序、异质化、高效利用转变; 3) 社会经济因素与建设用地扩展均显著正相关, 常住人口的回归系数最大(0.578),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回归系数最小(0.000), 皮尔森相关性排序为常住人 口>产业结构>GDP>固定资产投资额, 说明人口对于建设用地扩展起决定性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体现为连接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该领域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以福建省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三个评价要素选取量化指标,构建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FA)得出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综合评价值,并通过比较分析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差异,提出福建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为研究单位,建立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Arc GIS对28个节点城市的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1)28个"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中,综合城市竞争力大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状况,位于沿海及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呈现弓型分布.(2)经济竞争力与综合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布相一致,相关系数为0.826.(3)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与环境竞争力呈负相关,其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795,各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4)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较高,其相关性系数为0.639.同时"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状况会受到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集聚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