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4.
《九歌》的意旨基本上是巫术宗教的,《离骚》则是屈原作为一个尘世诗人的自述。但巫文化同样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特征的关键。《离骚》里所表现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奇诡幽深的意境及宏伟气势,实际上都根植于巫文化传统之中。因此,《离骚》浪漫主义艺术具有亚文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曲解了《离骚》,错怪了屈原,又冤枉了楚怀王。澄清这笔千古之冤,无论是对楚史的研究,或是对屈原和《离骚》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性格、思想、政治倾向和远大的理想,曲折地反映了屈原时代新旧力量尖锐冲突斗争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战国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楚国及整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部《离骚》,鲜明地刻志着屈原的文学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呈露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诵读《离骚》,可以触摸到屈原的纯美的心灵,为他的崇高理想所鼓舞;  相似文献   

7.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9.
一曲《离骚》震撼古今,引无数仁人志士、文人骚客悲吟不绝。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人”。由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多么感人。屈原的诗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什么这样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呢?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可以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而引人入胜,而长篇抒情作品只能以其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引读者渐入佳境。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离骚》的一点体会,对《离骚》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作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在把握作品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离骚》中诗人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0.
三峡大学用“求索”作为自己的校训,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一选择既表达了学校的理想,又是学校对自身的警策。凡是本校的师生都知道,我校用“求索”作为校训取自屈原《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着十分明确的经典依据。屈原的高洁情怀与《离骚》忧国伤时之精神以及由此关联着的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求索”存在的语境、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论儒学义利之辨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李开先的《宝剑记》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林冲故事的改编 ,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对社会的全部理解。通过对林冲、张贞娘形象的分析 ,认为《宝剑记》借水浒故事 ,反映了明中叶“顺适自然”突出个体生命价值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打破南北曲樊篱 ,首开传奇风气。在戏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在思想史上亦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信抑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和美”。为了追求理想、欢乐的人生,诗人不惜“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因而,在他的诗中多借用类似于“雪花”的意象-美丽而短暂,仿佛向读者暗示,他的追求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实现,那些激情、浪漫无不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6.
"礼"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礼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思想上、法律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法制史学中,法律儒家化,亦即法律在礼的影响下的转变始终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但礼的崇高地位在我国古代不是一成不变的,礼自身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法律儒家化是始于汉朝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法律规范的证据,如其中户律、傅律、置后律等,这是从法律实证的角度来说明礼在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离骚》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杜甫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二人虽风格不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理想、爱国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疑,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从池莉的创作谈作家的"根据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创新意识极强,从而有“新写实”、“新历史”、“新都市”的三次跨跃,但和其他当代作家一样未能成为文化重镇,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烈的“根据地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泰安的本土作家中。蔺时工是钟情于杂文并在杂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一位。他的那些“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杂文作品。常给人留下深刘的印象。他的杂文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体式多样。蔺时工在杂文体式的创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二,“杂”而有“文”。蔺时工的杂文题材广泛。又善用刻画形象、活用语言、说“闲话”的方式突出杂文的艺术性。其三,由笔论理。刻时工的杂文在论理上,很少直来直去,多通过影射、类比、暗示手手法,让读者的思维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