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高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换段品质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液压机械无级传动的控制原理,建立了其控制模型,分别采用PID控制算法及模糊控制算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工况转换过程中,采用机械操纵的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样机,其输出转速的变化率达17.0%;而采用PID算法的电控器控制时,其变化率仅为2.0%;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的电控器控制时,其变化率仅为1.5%.采用电控系统的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是改善换段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速比跟踪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速比跟踪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了等差式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速比特性,建立了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变速系统模型,并通过频率特性分析对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模型进行了简化.设计了速比跟踪控制算法,在实验台上完成了变速器的速比跟踪控制实验以及速比跟踪系统对发动机转速的调节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在跟踪阶跃速比时,不存在稳态跟踪误差,而在跟踪斜坡速比时,存在稳态跟踪误差;通过跟踪变速器的目标速比可以实现对发动机工作转速的调节,使其工作在最佳工作点.  相似文献   

3.
该发明涉及一种机械直连与静液压无级并联式双动力输入装置,包括箱体、静液压无级变速器、动力输入第一轴、动力输入第二轴、动力输入第三轴,静液压无级变速器设于箱体一侧,静液压无级变速器设有静液压无级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和静液压无级变速器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入第一轴安装于箱体上,其一端为动力输入端,另一端安装有动力输入锥齿轮;所述的动力输入第二轴一端与静液压无级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固定连接,动力输入第二轴上安装有从动锥齿轮和机械挡主动齿轮。该发明采用机械直接传动与液压无级传动并联连接的方案,通过转换结合套解决了机械直接传动与液压无级式结合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传动效率,提高了履带车辆的操控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等差式.等此式液压机械无级传动各个组成机构的关系;并对等差式,等此式液压机械无级传动进行了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谈谈《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实践胡维国液压传动是一门新的传动技术。相比之下具有结构紧凑,传动平稳,在输出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它具有传动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运动惯性小,动态性能好的特点,并且能实现无级调速和自动控制等优点。《液压传动》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静液传动履带车辆快速稳定转向,且转向轨迹可控,基于双侧轮边液压驱动结构特点,提出了转向时外侧马达排量采用压力、发动机转速双参数控制,内侧采用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以跟随外侧的转向控制策略. 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包含基于S函数的神经元PID控制器和综合控制策略Stateflow模块的整车模型,对转向控制进行仿真分析,阶跃输入时,神经元PID比传统PID控制能有效抑制系统超调量,加快系统响应速度;不同转向工况仿真结果表明:神经元PID控制具有较好的目标跟随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鲁棒性,使得静液传动履带车辆具有良好的转向性能.   相似文献   

7.
控制算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器人机械臂执行指令的效果.灰色预测控制因不需要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且自适应能力强,超调适中,参数调整方便,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较常规的PID控制有更多的优越性,适用于很多系统的自动控制.将灰色预测控制理论与PID控制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灰色预测控制系统并将其运用于二杆机械臂的控制中,通过MATLAB/Simulink环境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8.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hyd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HMT)是一种复合传动方式。针对HMT在轿车上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以双凸轮转子叶片泵作为功率内分流分动器的HMT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各部件功能及实现原理;并针对国产某型A0级轿车,以HMT无级调速方式替代原变速系统直接挡以下的各挡传动,分析和建立了系统传动效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作为系统关键功能模块的分动器与马达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国内外液压冲击机械工作参数调节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行程无级调节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行程无级调节装置,并对该装置进行了数字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机控制的无级调节工作参数的液压冲击机构,论述了其设计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性能和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黄梦涛  马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5):4404-4407
以无轴传动在印刷中应用为背景,系统对卷绕过程中张力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为了实现恒张力控制,系统引入PFC算法,分别用PFC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实现无轴传动中恒张力控制系统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无轴传动这样的多变量、参数时变、速度-张力强耦合系统中,PFC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PID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该仿真系统为搭建实际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设计、开发和测试汽车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经常采用硬件在环仿真的试验方法。介绍了AG4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对自行开发的控制单元在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得出了在固定换档策略下经济型与动力型的换档点数据。结果表明:该试验台不仅可以对原型机进行测试试验,还可以对开发机型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电动客车AMT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适用于电动客车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AMT),实现无离合器换挡控制.按照AMT系统设计准则研制了电动客车AMT.引入CAN总线技术,实现了AMT与交流电机的协调控制.提出了电动客车AMT换挡控制策略,改善换挡品质.对ECU进行了电磁兼容性设计,使之能正常工作.在交通部公路试验场进行的试验表明,所研制的电动客车AMT系统达到了预定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电站机组容易起停和调整出力的特点,为满足电力系统实时自动发电控制的要求,研究了一种分阶段优化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并在葛洲坝二江电厂得到了实施,运行情况良好,电厂的安全运行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对各类水电站运用该数学模型和算法实现自动发电控制可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重型汽车机械自动变速传动试验台测控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型汽车是机械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合适的应用对象.台架试验是AMT研究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台架试验,进行AMT性能测试和分析,优化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匹配参数及控制策略,为AMT的装车应用奠定基础.针对所开发的AMT样机,在分析重型汽车AMT台架试验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提出了试验台测控系统方案,分析了数据采集及通信的方法;分析了AMT执行机构的特点,提出了执行机构的控制方法,在Delphi软件平台基础上开发了AMT试验台试验测控软件,使试验系统具备了先进的试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汽车电子控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位置;目前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涉及的应用范围。简单介绍了电控制单元(ECU)和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产品开发中保证ECU的性能及在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故障诊断,基于MC9S12DP512开发了某AMT电控单元ECU的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模拟产生ECU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输入信号,以及其所需要驱动的执行器,通过反馈值与激励值之间的比较实现对ECU各模块的快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运行准确、可靠,实现了对某AMT电控单元ECU的功能验收与故障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采用双核单片机和集成功率驱动模块的柴油机高压共轨试验台的电控单元,并开发了适用于该电控单元的控制软件.为了验证所设计的ECU的控制能力,用设计的电控单元替代某成熟高压共轨试验台的电控单元进行高压泵泵油测试、共轨轨道压力稳定性测试和电磁阀喷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电控单元能达到原机电控单元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开发了以Altera公司的可编程器件FPGA作主控芯片的万能材料试验机测控系统,并对其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分析。采用FPGA作测控系统主控芯片,使用VHDL语言编程来控制模拟和数字信号的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USB口送入上位机PC,经专用测控软件处理后得到材料的各个力学性能参数。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算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设计正确,完全满足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测控要求。  相似文献   

19.
ECU硬件在环柴油机控制仿真平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ECU硬件在环柴油机控制仿真技术,基于Matlab/Simulink/RTW及dSPACE系统建立开放的仿真平台,在Matlab/Simulink中采用模块库化的建模方法建立瞬态柴油机模型,分析dSPACE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并提出改善仿真实时性的方法.利用该仿真平台进行了油门突变和单缸油量调节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仿真平台能提供实时的被控对象瞬态模型,进行ECU硬件在环仿真,为ECU的开发测试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