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季戊四醇的热分析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重结晶方法,提纯工业纯的双季戊四醇。采用沸水抽取和离心分离除去杂质的方法,提纯工业纯的三季戊四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法测得提纯的三季戊四醇的熔点为229.9℃。应用热分析方法,测定了双季戊四醇和三季戊四醇的热谱图和二元体系的相图。该体系也是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新型阻燃剂季戊四醇双磷酸二氢酯三聚氰胺盐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季戊四醇、氧氯化磷和三聚氰胺为原料,成功地合成了季戊四醇双磷酸二氢酯三聚氰胺盐,经元素分析,IR和^31PNMR证实了结构,测定了该化合物对聚丙烯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季戊四醇的生产过程进行在线实时监控,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了季戊四醇生产过程中产品及副产物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产品季戊四醇、副产物甲酸钠和双季戊四醇的含量,然后对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光谱图进行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3种化合物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季戊四醇、甲酸钠、双季戊四醇这3种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模型的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563、0.964、0.591,相关系数(Rc)分别为0.980 6、0.990 7、0.919 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450、0.364、0.311,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27 4、0.990 8、0.963 6。将本文方法与HPLC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方法的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3种定量分析模型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能够应用于季戊四醇产品及副产物的含量检测,实现季戊四醇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  相似文献   

4.
以硅胶负载钨钼杂多酸为催化剂,乙二醛与季戊四醇为原料,合成了聚缩季戊四醇乙二醛,系统地研究了乙二醛与季戊四醇的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n(醛):n(季戊四醇)=1:1.8,催化剂的用量占反应物料总质量的1.5%,反应时间为2.5 h条件下,聚缩季戊四醇乙二醛平均收率在67%.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抗氧剂减缓松香季戊四醇酯氧化反应的效果,建立了松香季戊四醇酯在聚乙烯膜上的固态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跟踪添加抗氧剂的松香季戊四醇酯在氧化过程的反应量变化,以抗氧化值(AO)评价抗氧剂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松香季戊四醇酯紫外光谱的工作曲线方程为A=1.599 4 m-0.967 3,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06%~2.23%,回收率范围为97.6%~101.9%,采用该方法考察添加抗氧剂1010、1076、双酚A、168、1222对松香季戊四醇酯氧化反应的影响,在50℃下热氧化,抗氧剂1010的AO为1.71,在252 nm紫外光辐射下反应,抗氧剂1076的AO值为1.42,抗氧剂1010和1076对松香季戊四醇酯光热氧化起到了一定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业季戊四醇产品颜色发黄的现象,文章通过核磁共振、拉曼光潽、液质联用等检测手段,确定产品中主要杂质为双季戊四醇、少量多季戊四醇、季戊四醇甲醇醚以及微量的缩醛和酯类化合物。对比12种树脂吸附处理工业季戊四醇样品,优选出强碱性阴离子大孔吸附树脂D201,优化了静态和动态吸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D201树脂在温度25℃、用量0.67g/L、吸附时间为60min的静态吸附条件下,季戊四醇纯度和白度分别提高至94.34%、99%;在温度25℃、吸附剂床层高径比3∶1、停留时间4 min的动态吸附条件下,纯度和白度分别提升至95.06%、98.9%。  相似文献   

7.
采用丙交酯和季戊四醇在催化剂辛酸亚锡作用下合成丙交酯季戊四醇酯,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表征了其结构,凝胶渗透色谱仪表征了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丙交酯季戊四醇酯具有适中的分子量、端羟基且主体结构较稳定等特点,可作为扩链剂参与聚合聚氨酯等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季戊四醇代替部分正丁醇做醚化剂制得氨基树脂,与酸式磷酸酯树脂固化剂(PRA)复配,制得一种双组分水性膨胀型防火清漆.采用大板燃烧法和热分析法考察了漆膜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适量的引入季戊四醇可使漆膜的膨胀度和剩炭率提高,炭层的致密度和高温抗氧化性得到改善,且热降解产物燃烧放热量减少,从而提高了漆膜阻挡火焰侵蚀底材的能力.季戊四醇的引入也提高了氨基树脂储存稳定性,但不利于漆膜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9.
微波促进活性炭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长链季戊四醇缩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活性炭负载磷钨酸为催化剂,利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十种长链季戊四醇单、双缩醛,其中季戊四醇双缩辛醛属新化合物.以n-十二醛与季戊四醇的缩合为模型反应进行优化,其优化反应条件为:①单缩醛:溶剂DMF,催化剂用量1.0 g,季戊四醇30 mmol,n-十二醛30 mmol,微波功率300 W,辐射时间8 min,产率74.5%;②双缩醛:溶剂苯,催化剂用量0.6 g,季戊四醇30 mmol,n-十二醛66 mmol,微波功率450 W,辐射时间3 min,产率为85.2%.产物经过元素分析I、R和1H NMR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季戊四醇、三氯氧磷为原料,采用无溶剂法首先合成了季戊四醇二磷酸酯二磷酰氯(PDD),当n(季戊四醇)∶n(三氧氧磷)=1∶5时,PDD收率约为82%;然后以PDD和乙二醇为原料,以DMF为溶剂,合成了季戊四醇二磷酸酯二磷酰氯缩乙二醇(PDDE).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并通过TGA和DSC测试阻燃材料的热性能.将PDDE用于阻燃环氧树脂,当添加量达到30%时,氧指数达到32%.  相似文献   

11.
合成抗氧剂1010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季戊四醇同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甲酯合成抗氧剂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提出二丁基氧化锡作催化剂时的反应机理。根据实验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常数,建立了反应过程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季戊四醇、三氯氧磷和甲醇为主要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了一种PEPA基无卤有机磷阻燃剂-双(2,6,7-三氧杂-1-氧基磷杂双环[2.2.2]辛烷-4-亚甲基)磷酸甲酯(PTC).在二氧六环溶剂中,季戊四醇与三氯氧磷反应得到中间体I,收率86%;中间体I在乙腈溶剂中,继续与三氯氧磷反应,生成中间体II,收率78%;中间体II和甲醇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PTC,熔点264℃~265℃,收率69.1%.讨论了生成目标化合物PTC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FT-IR、LC-MS及1 H NMR表征了目标化合物PTC的结构,TGA分析表明PTC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成炭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得到阻燃性能最佳的季戊四醇双磷酸蜜胺盐(MPP),利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由磷酸、季戊四醇和三聚氰胺制备季戊四醇双磷酸蜜胺盐(MPP).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了原料配比对MPP阻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季戊四醇用量的改变对MPP的膨胀度和剩炭率影响显著,三聚氰胺的用量对MPP的膨胀度和剩炭率无明显影响.MPP制备的最佳原料(磷酸、季戊四醇和三聚氰胺物质的量)配比为3∶1∶3.MPP添加质量分数为30%可使聚氨脂泡沫(PUF)氧指数达27.2%,MPP使PUF燃烧过程中的热量释放、CO和CO2排放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甲醛、乙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对单、双季戊四醇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系统考察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终温、单季戊四醇加入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反应终温为46℃,n(甲醛)∶n(乙醛)∶n(氢氧化钠)=6.0∶1.0∶1.2时,加入质量分数为6%的单季戊四醇,乙醛的转化率达到100%,单季戊四醇的选...  相似文献   

15.
以山梨醇,季戊四醇全部替代甘油合成中油度醇酸树脂,确立了醇解,酯化分两面对 合成工艺,探讨了合成树脂的质量控制方法,并获得了具有优良附着力,抗冲击性和耐水性的清漆及其树合成配方。  相似文献   

16.
以阻尼乳胶 IPNs为成膜物质 ,多聚磷酸铵 (APP)、三聚氰铵 (MEL )和季戊四醇 (PE)为阻燃添加剂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 ,找出了本体系中 APP、MEL、PE三者的最佳配比。通过改变乳液与阻燃添加剂的用量比 ,寻求阻燃剂的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17.
以二溴荧光黄为印迹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对二溴荧光黄有较好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计算离解常数分别为6.18×10-4mol/L和Kd2=5.73×10-3mol/L.对比二碘荧光黄和荧光素的结合特性,该印迹聚合物呈现较好的选择性.研究二溴荧光黄在溶液中和聚合物中荧光光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苯甲醛与季戊四醇在非酸催化剂的作用下 ,合成了聚缩醛螺胞二醚的先导化合物3,9-二苯基 - 2 ,4,8,1 0 -四氧杂螺 [5 ,5 ]-十一烷 .考察了催化剂、反应物的摩尔比、带水剂、反应温度等对反应的影响 .利用FTIR、TG及HNMR对标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产品的最高收率可达 88%以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