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自适应多分辨分析方法和Marr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近百年春季气温变化规律和低温冷害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近百年春季气温变化主要经历了5个较大时间尺度的演变,它们分别是1915年以前的偏冷期、1916 ̄1958年的偏暖期、1959 ̄1980年的相对偏冷期、1981 ̄1987年的偏冷期和1988年以后的偏暖期,对应于这5个较大时间尺度的层次演变,冷暖交替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16年、1  相似文献   

2.
呼和浩特市80余年气温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波变换时域局部性的特点,对呼和浩特市1915~2000年冬季和全年的平均气温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小波分析。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温状况,指出气温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和突变性等特征,揭示了长期的气温变化规律,呼和浩特市冬季气温时间序列主要存在7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较为明显的气温突变点位于1933年、1955年、1975年和1993年左右;全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主要存在13年左右和5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气温突变点位于1930年和1970年左右,有一个明显的偏冷期。预测呼和浩特市冬季和全年气温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将继续维持偏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云南初春极端冷暖灾害事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1961~2009年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异常指数对云南2008,2009年初春出现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和极端高温少雨干旱灾害事件做了空间分布、历史排位、冷暖异常趋势分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省2008年和2009年初春极端冷暖异常灾害事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8年初春是近40年来的最冷年,2009年初春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云南初春东部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向暖异常演变的趋势,2000年以来,极端暖异常现象十分突出.北半球东亚中高纬500hPa高度距平场2008年2月呈"正负正"、2009年2月呈"负正负"的相反分布.乌山阻高异常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支槽异常偏强,导致2008年初春云南极端异常低温冰雪灾害;而乌山阻高偏弱,东亚大槽异常偏东,冷空气主体偏东,印度副高异常偏强,南支槽异常偏弱,导致云南2009年初春极端高温异常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云南低温冷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年8月云南省的滇中及以北以东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危害较为严重的低温冷害天气,初步分析发现,这是1974年以来全省8月降温幅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低温冷害天气,它是发生在一个暖背景下的一次异常事件;其前期1~7月北半球10hPa和50hPa高度场均更相似于云南8月典型高温年的高度场,为预测增加了难度.在这次低温冷害天气期间,中高层(20hPa,50hPa)的中高纬度为明显的经向环流,云南位于槽后脊前,为明显的偏北气流控制;在低层(70hPa)云南省为偏南气流控制,中高层与低层形成明显的风切变,这种配置为低温阴雨天气提供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同时北方冷空气的维持和不断的补充是2002年8月低温冷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根据昆明1921~1993年的年、夏季(6~8月)、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研究了昆明的气温变化趋势、冷暖阶段、气温异常发生频率及气温突变点。结果表明: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昆明气温呈上升趋势,至40年代前后达最高,此后下降,70年代降至最低,80年代开始略有回升。1921~1954年为偏暖阶段,1955~1993年为偏冷阶段。昆明高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950年以前,低温异常大多出现在1960年以后,且气温异常发生频率低。年平均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57年,冬季平均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55年,夏季平均气温未达到突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气温变化的层次结构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子波变换分析了Jones和Vinnikov南北半球近百年来气温资料,确定了气温变化的层次结构。结果发现,北半球在1923年前后、南半球在1939年前后发生了一次较大时间尺度的冷暖突变。提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新思路,即根据气温变化的层次结构和不同层次的冷暖期特征时间尺度,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认为在北半球1923至2001年为大暖期,从2001年起将进入大冷期,大冷期约有77年;1991年至2001年是大暖期中相对凉爽的时期,80年代的增温事件将从1991年起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   总被引:79,自引:1,他引:78  
总结分析了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4个典型时期(大暖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暖期)的气候特征.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最暖在5.5~6.0Ka及7.0kaBP前后,气温比近百年平均高2°C以上.公元9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末,中国东部气候偏暖,50年平均气温的一些极大值与近百年(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年代)相当或略偏高.但其中12世纪较寒冷.中国西部则除9世纪后半叶较暖外无类似东部的暖期.近千年来中国有5个冷期;在12世纪前半叶,14世纪前半叶,15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及19世纪.其中后3个冷期可以认为是中国小冰期的3个冷期.年平均气温的10年平均距平最低在-1.0°C以下,30~50年平均在-0.5"12以下.20世纪是近12个世纪中最暖的一个世纪,比近1 200年平均气温高0.5°C以上.近百年来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但从年平均来看1998年平均气温距平(对1961~1990年30年平均)达到1.38°C,是188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基于1955-2016年连续性订正的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累积距平突变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及R/S分析对酉阳县近60年的气温指标进行了研究,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并进行预测及原因探析.研究显示:酉阳县气温在过去近60年里呈微弱上升趋势,升温率高于IPCC第五次报告中的近130年变暖率,为每10年上升0.13℃,并且在21世纪初期发生了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冬季各气温要素升高对年均温上升贡献最大,最低值为每10年上升0.171℃;酉阳县年均温演变过程中存在3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各气温要素基本都存在6~9年的较强震荡周期,平均气温短期预测处于偏暖期;R/S分析表明年均气温Hurst指数为0.88,预示着酉阳县未来气温走势会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9.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粒度与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通过对洱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和分析,成功地建立了近700a来洱海沉积物平均粒径和碳酸盐C,O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序列,恢复了近700a来洱海区域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揭示了洱海区域暖干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洱海区域气候冷暖变化存在200和400a准周期,干湿变化存在100,200和400a准周期.14世纪和公元1500~1800年是洱海近700a来的两个主要冷期,其中公元1550~1800年间的冷期可能是现代小冰期在西南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不同气候带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云南不同气候带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云南6个气候带的年平均气温总趋势上升,其中高原气候带增暖最明显.除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增暖突变发生在90年代外,其余气候带增暖突变都发生在80年代.②云南不同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变化.③云南各气候带的气温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有较好的正响应.各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偏暖期)较多年平均偏低(高).④云南各气候带气温变化与亚洲极涡的强度、面积,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及印缅槽、西藏高原高度和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在1961—2008年间亚洲极涡面积减小,强度减弱,冷空气偏弱;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增大,强度增强,西伸脊点偏西;印缅槽减弱;西藏高原高度和增加,不利于水汽向云南输送,这些因子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引起云南各个气候带气温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初春雨转雪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河南许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雅心 《河南科学》2014,(11):2248-2251
应用Micaps3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对许昌市2014年2月16—18日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对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热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前期主要是500 h Pa高空槽和700 h Pa切变线影响的稳定性降水,后期是850 h Pa回流冷空气不断补充堆积形成深厚的冷垫,低层偏东气流与中高层槽前的西南暖湿急流交汇形成回流降水形势.高低空的有力配合,冷暖空气的交汇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冷空气侵入时段、气温下降速度、降水时间,都是初春降水性质发生改变的关键点.2这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对越冬作物小麦生长特别有利,可以冻死土地中的害虫和虫卵,大大降低来年麦蜘蛛、吸浆虫,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也对冬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滋生和蔓延起到抑制作用,使小麦越冬基数减小,提高了2014年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According to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thly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and in situ observational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data, it is shown that in spring, at the upper layer to the west of Palawan Island, there exists a relatively weak warm water tongue which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ld water southeast of the Balabac Strait. The 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rm and cold water reduces gradually from winter to spring. P-vector method i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current field based on the in situ observational data, which shows that the warm water is within an anticyclonic meander.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wind stress during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 a coupled single-layer/two-layer model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is anticyclonic meander current field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 water tongue.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nticyclonic meander could be mainly the residue of the winter anticyclonic eddy, rather than formed by the inflow water from the Sulu Sea via the Balabac Strait.  相似文献   

13.
晋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隰县、临汾、运城3个地面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晋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晋南地区1961年~2010年间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5℃/IOa,高于山西省和全国气温平均增长率,并且年均气温的上升主要源于冬春季节的快速升温.同时,该区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寒冷期,80年代为相对平稳期,而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为相对温暖期,特别是本世纪前十年增温趋势十分明显.晋南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以18.3mm/lOa的速率减少,并且夏秋季节对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该区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而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则为相对少雨期,特别是90年代,降水减少的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Quasi-periodicity of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millennial sca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asi-periodicity of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millennial scale is found according to the proxy data both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natural evidence in China. The auto-corre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series for the last 2000 years is most significant on the 1350 a time lag. The period of 1350 a includes 4 warm/cold stages: 200~250 a warm stage, 150~200 a cold stage, 300~350 a warm stage, and 550~600 a cold stage. In contrast to the 550~600 a cold stage, the other three stages can be united in one warm dominant stage. Inferred from the 1350 a period, the 20th century warm stage belongs to the 200~250 a warm stag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warm stage occurring during the 570's~770's. The process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20th century warm stag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570's~770's. But the warming rate in the 20th century is more rapid.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1980's~1990's shows a greater departure from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at between 1500's~1900's and 150's~650's. Whether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forcing of human activities is worth studying further.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21个气象站5-9月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按照低温冷害气候学标准,分别对吉林省5-9月各月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发生类型、时空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吉林省5-9月各月的低温冷害发生频次没有出现突变,都在减少,但显著性水平各不相同.各月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具有3~5 a的短周期特征,5月、6月、7月、9月中发生的低温冷害有10~15 a的中周期,长周期表现不明显,受局部地貌等因素影响,吉林省5-9月各月的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在5月表现为东西多、中部少的特点;6月、7月则呈现全面多发的态势;8月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9月则呈现东西多、中部少的特点.吉林省低温冷害型多表现出低温多雨和低温少日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Wang  Jing  He  JinHai  Liu  XuanFei  Wu  BinGu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4):687-695
Meiyu onset (MO) over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YHRV) possesse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s, NOAA OLR and ERSST dat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MO(IVMO) and its previous strong influence signal (PSIS) are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that the PSIS affecting IVMO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vious CP-ENSO (Central Pacific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vent is the PSIS affecting IVMO and it has a better accu...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1961-2005年45 a中国日平均温度的站点资料和累积频率的统计方法,确定了以90%(10%)累积频率为标准的日、旬、月和季四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极端高(低)温事件的阈值。分析表明,日尺度阈值(简称“日阈值”)用于检测极端高(低)温事件最为合理。但在日阈值的季节变化中包含系统性的天气扰动,因此需对其进行低通滤波,滤去8日以下的波动,最终可得到较为合理的检测极端温度事件的日阈值。对用日阈值检测出的全国极端温度事件,定义频数(日平均温度等于或超过高阈值的次数)和平均强度(极端温度事件的日平均温度总和与频数的比值)两个参数进行分析,发现频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高温事件(大于等于高阈值)中,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均为大趋势区,而西南地区为小趋势区,低温事件(小于等于低阈值)则相反,趋势显著的地区为高温事件中的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一带。平均强度的线性趋势表现为:高温事件中,我国东北地区为负趋势的大值区,云南西北部和海南省大部分地区为正趋势的大值区。低温事件则相反,趋势显著区则为高、低温事件中25°N的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珠三角地区9个观测站点1959-2012年夏季(6-8月)逐日02h、08h、14h、20h的温度资料研究珠三角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暖夜日数的历年变化趋势,并分析了2000-2012年夏季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1)珠三角地区高温热浪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相似,空间分布上呈从北向南递减趋势,时间分布上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呈减少趋势,80年代开始呈增加趋势,21世纪之后大幅增加,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2)珠三角地区暖夜日数呈增加趋势,且高值区分布与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的分布相似,均发生在90年代末以后;3)1980-2012年夏季广州站各项要素的增加速度均为最快,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广州市区的高温热浪(暖夜)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有增强作用;4)2000-2012年夏季广州市6次高温热浪过程中,城区的暖夜日数占总日数的78.6%,郊区的暖夜日数占总日数的14.2%,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区高温热浪期间夜间温度的影响比白天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