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3模拟夏季极端降水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累积频率的统计方法和Community Climate Model 3(CCM3)模拟的10年逐日降水结果,分析了模拟的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CM3模拟的极端降水阈值的大值区主要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上游、印度半岛及其邻近海域和孟加拉湾及其北部地区.CCM3能够模拟出我国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量与极端降水日数显著增加的趋势.对极端降水平均强度、降水日数以及极端降水量与总降水量比值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基本呈现同相变化,且以长江和黄河中游地区较为显著.CCM3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观测到的极端降水阈值与总降水、极端降水日数及其距平的高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南亚高压与我国盛夏气候异常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多年逐候平均资料,分析得到盛夏南亚高压的两类平衡态-青藏高压和伊朗高压,它们又可各分为东西部型。讨论了两类平衡态及其东西部型时的温度和降水分布差异。发现:青藏高压时,高压中心及其东南地区地面气温偏高,高压西北及北面的气温明显偏低,高压东侧的东亚地区多雨.伊朗高压时,高压中心及其西北区气温偏高,高压东南区的气温偏低,在高原南侧的印度北部地区降水偏强。青藏高压东部型使长江下游及西北地区多雨,华北和华南等大片地区干旱少雨;西部型使中国西南至华北大片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区为多雨,西北地区则高温干旱。伊朗高压东部型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多雨;西部型使中国江淮流域有 明显的多雨带。  相似文献   
3.
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4-7月南海季风的爆发、演变过程,并进行了3组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南海4月份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但对季风爆发后的强度有所影响,异常增温造成南海季风增强,异常降温则南海季风减弱。(2)南海季风爆发和强度的变化与南海本身的海温变化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5月份南海海温异常。5月份南海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季风增强,南海海温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时间推迟,季风减弱。(3)南海海温持续异常可以影响南海及中国大陆的高低空环流变化,海温持续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显地加强南海季风,并有利于南海季风向北推进,但当海温在6月份进一步持续增温时,则有利于季风维持在较南地区,阻碍季风向北发展;当海温持续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推迟爆发,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的建立及其效能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该模式系统对模式中陡峭地形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在云量参数化方案中考虑了大气的动力学结构.其中大气模式与海洋模式和土壤模式简单耦合,和GCM单向嵌套以反映大气环流背景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模拟结果的比较和检验,发现区域模式对侧边界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客观真实的侧边界条件是模式能够正确模拟区域气候要素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中尺度强迫如地形高度和下垫面类型的细致刻划,都有利于气候要素场特别是边界层和地表气候状况模拟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σ坐标系海洋模式中水平压力梯度的一种算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有海底地形的海洋环流模式中,水平压力梯度的计算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在大陆架附近,海底地形变化很大,水平压力梯度的误差往往使计算不稳定,或都海流的计算结果不可信。  相似文献   
6.
将一个海洋表层流模式与pσ混合坐标系球带大气模式耦合,进行了三种月尺度的海气耦合试验,讨论了海气耦合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表明,在一个月的时间尺度内,海温的变化主要受大气和海洋间的热交换影响,海流的影响是次一级的.因此,无海流的海气耦合方式足以描述月尺度的海温变化.但海流引起的海温对月尺度气候场的模拟特征还是有影响的,特别是东半球的夏季风系统有较敏感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特征及与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54-2004年全国743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50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气候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暴雨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局地暴雨频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90年代是高值期.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暴雨与洪涝的关系密切,涝年暴雨降水可占到总降水的50%左右;1990年代,暴雨降水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本文还分析了夏季暴雨年代际变化的500hPa环流背景,发现1990年代暴雨明显偏多的因素是:1,蒙古上空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以北地区盛行异常的东北风;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增强了低纬海洋上空水汽的向北输送.富含水汽的异常西南气流和北方地区异常的东北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交汇,存在明湿的风切变,导致较强的上升运动,易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我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1961-2005年45 a中国日平均温度的站点资料和累积频率的统计方法,确定了以90%(10%)累积频率为标准的日、旬、月和季四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极端高(低)温事件的阈值。分析表明,日尺度阈值(简称“日阈值”)用于检测极端高(低)温事件最为合理。但在日阈值的季节变化中包含系统性的天气扰动,因此需对其进行低通滤波,滤去8日以下的波动,最终可得到较为合理的检测极端温度事件的日阈值。对用日阈值检测出的全国极端温度事件,定义频数(日平均温度等于或超过高阈值的次数)和平均强度(极端温度事件的日平均温度总和与频数的比值)两个参数进行分析,发现频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高温事件(大于等于高阈值)中,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均为大趋势区,而西南地区为小趋势区,低温事件(小于等于低阈值)则相反,趋势显著的地区为高温事件中的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一带。平均强度的线性趋势表现为:高温事件中,我国东北地区为负趋势的大值区,云南西北部和海南省大部分地区为正趋势的大值区。低温事件则相反,趋势显著区则为高、低温事件中25°N的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数值实验讨论了尘埃气溶胶对沙漠区气候和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是明显的。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可使地表和土壤温度下降,大气低层温度上升。通过流场、垂直运动和降水场的变化,300hPa 以下温度增高,100hPa 上温度降低。文中对气溶胶的影响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强年,距平值小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弱年,对强、弱年东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潜热通量(LHF)距平、地表感热通量(SHF)距平以及海平面气压(SLP)距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强年和弱年,其前期冬春季的地表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海平面气压场的距平分布有很大不同,前冬的差别更为明显。冬季,LHF和SHF在强、弱年的主要差异在海洋上和近海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沿岸,合成距平呈现沿海岸线的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年沿岸为正距平,弱年为负距平。LHF和SHF标准化距平叠加之和有同样的区域分布特征。这种强、弱年的距平分布差异,与低层风场在强、弱年的不同有密切关系,强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年则反之。强、弱年SLP在前冬的距平差异,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