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几种环境因子对太平洋哲镖水蚤清滤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标志饵料生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来研究几种环境因子(饵料密度、饵料‘年龄’(藻龄)、温度、光度)对太平洋哲镖水蚤(Calanus paci-ficus)清滤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清滤率在高密度(>3.O×10~4个细胞/毫升)饵料溶液中,几乎随饵料密度的增高而按比例地下降;但在低密度饵料溶液中,清滤率虽有所提高,但绝对摄食量却是下降的.(2)哲镖水蚤对骨条藻的吸收率是很高的,通常为50—90%(平均80%左右),吸收率与藻龄有密切关系:当以生长良好的骨条藻(培养3—4天的藻液)为饵料,吸收率达80%以上;但以‘衰老’的藻液(培养6—7天)为饵料时,吸收率仅50%左右.(3)在10—20℃范围内,摄食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超过20℃以后,摄食率即下降.(4)摄食率在黑暗中最高.在室内人工光照下,摄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对番茄防治叶霉病的几种药剂与7%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证明,1%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福星乳油6 000倍液的药剂防效均显著高于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相似文献   

3.
建立以主要饵料微藻的可持续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群体,培育高产、抗逆新品系,突破微藻培养广鉴技术,构建成熟的微藻饵料工程化生产技术与工艺为目标。通过对18S r DNA、rbc L基因和ITS区序列的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建立了微藻种间及株系间分子鉴别技术;对多株饵料微藻的生长及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筛选出了适应不同光强的雨生红球藻藻株,抗逆性强的小球藻、三角褐指藻,耐高温的纤细角毛藻藻株及盐藻、扁藻等多株优良饵料微藻,为规模化培养提供了良好材料。研究了微藻高密度培养中的生长指标和适应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雨生红球藻、微拟球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多种饵料微藻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及添加物对其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建立了多种饵料微藻的高密度培养技术,其中微拟球藻在气升式螺旋管道(光径1.2 cm)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时,最高密度可达15 g/m2,比目前常规技术提高了3~4倍。针对饵料微藻的特点,设计了规模大小递增的光生物反应器,建立了敌害生物综合防御的方法和技术体系,有效降低污染几率;克服了传统封闭培养中氧气解析、二氧化碳补偿、光线分布、物料均质、细胞贴壁等难题,实现了主要参数温度、p H值和溶解氧等数据的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通过实验室100m L-500m L-,户外200L-多组并联柱状光生物反应器逐级扩大培养,建立了多种饵料微藻工程化生产工艺,建设了2个产业化基地,实现300 t体积的规模培养。以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3种饵料型微藻为对象,通过在现有液固分离的小型设备上进行浓缩效果实验,确定了生产型的浓缩设备并针对以上3种不同微藻的特性,进行了微藻浓缩工艺的研究,建立了不同微藻的浓缩工艺。优化了微藻产品(藻膏)低温保存技术,形成微藻产品浓缩与保存技术规模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几种常用单胞藻及其投喂培养的火腿许水蚤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金藻8701和三角褐指藻分别具有较高的DHA和EPA含量,比较适合作为桡足类饵料.金藻8701及其与三角褐指藻、绿色巴夫藻、亚心形扁藻等组合作为混合饵料投喂时,培养的火腿许水蚤的几种重要必需脂肪酸(ARA、EPA、DHA)的含量都较高,其中,以金藻8701和绿色巴夫藻按体积比1∶1作为混合饵料时,火腿许水蚤的DHA/EPA值接近2∶1,更有利于其作为海水仔稚鱼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5.
姚历勇 《武夷科学》2006,22(1):92-95
为了有效控制茶卷叶蛾的为害,选用3%阿耳发特、24.5%全力和2.5%天王星等3种杀虫剂的不同浓度对茶卷叶蛾进行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几种药剂种类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复合杀虫剂对幼虫有良好效果,最佳组合为A1B1C2,即阿耳发特6000倍十全力5000倍十天王星14000倍液,杀虫效果达97%,此法简便易行,在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桉油精与苦·烟乳油防治杨小舟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质量分数为5%的桉油精1 000、1 500、2 000倍液和质量分数为1.2%的苦·烟乳油800、1 000、1 200倍液对杨小舟蛾幼虫进行林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的桉油精1 500倍液及质量分数为1.2%的苦·烟乳油1 200倍液防治杨小舟蛾既经济又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西海域冬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瘦尾胸刺水蚤(C en tropages tenuirem isThompson et Scott)的饵料贡献.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38%,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63%;瘦尾胸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和对浮游植物的清滤率分别为3.08 mL.ind-1.h-1和0.31mL.ind-1.h-1,摄食率分别为0.44μg.ind-1.d-1和0.24μg.ind-1.d-1.纤毛虫对此种桡足类的饵料贡献比为65%~95%.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冬季厦门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浮游植物和桡足类之间起着重要的营养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杀虫剂防治橄榄星室木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金华  刘新 《武夷科学》2001,17(1):60-63
用 14种市售单剂和 6种混剂对橄榄星室木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 ,多数药剂对橄榄星室木虱具有良好的防效 ,但对施药后新抽梢上的木虱 ,除了 2 .5 %功夫乳油 2 0 0 0倍液 ,70 %艾美乐水分分散剂2 0 0 0倍液 ,1%威宝乳油 2 0 0 0倍液以及四季红和灭扫利混剂控制能力较强外 ,其余的药剂基本无控制作用 .同时 ,4 0 %氧化乐果乳油 10 0 0倍液 ,35 %水胺硫磷乳油 10 0 0倍液 ,5 0 %巴丹乳油 15 0 0倍液 ,2 5 %速灭威可湿性粉剂 15 0 0倍液 ,2 0 %灭多威乳油 10 0 0倍液 ,0 .2 %爱诺虫清乳油 2 0 0 0倍液 ,扑虱灵和灭扫利混剂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药害症状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海洋红酵母和浓缩小球藻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采用3种不同饵料(小球藻、浓缩小球藻、海洋红酵母)单独或混合对轮虫进行投喂,并测定这3种饵料以及不同试验组轮虫的氨基酸、脂肪酸两项指标来比较评价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3种饵料的小球藻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饵料(P0.05),浓缩小球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饵料中小球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生物饵料(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量以海洋红酵母为最高,海洋红酵母的顺式油酸含量是小球藻和浓缩小球藻的14.1倍,顺式亚油酸是小球藻和浓缩小球藻的7.11和6.96倍。不同饵料投喂轮虫的氨基酸、脂肪酸比较结果表明,红酵母搭配2种藻类投喂轮虫相比单一饵料投喂轮虫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但对提高轮虫脂肪酸含量效果欠佳。可见海洋红酵母和浓缩小球藻可以作为优良的轮虫培育饵料,这也将为轮虫的营养优化和大规模养殖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海洋烟曲霉菌为出发菌,在适宜的发酵条件下进行培养,提取代谢产物并检测其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性.分别以硫酸铵、石油醚、乙酸乙酯为萃取剂,研究硫酸铵质量分数和有机溶剂的pH值对海洋烟曲霉菌代谢活性物质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酶液的适宜萃取条件:萃取剂为石油醚,pH值为6,粗酶液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1∶1.采用质量分数为70%的硫酸铵沉淀,萃取活性物质的酶活性最大为16.0μkat.L-1,比原粗酶液的酶活(7.9μkat.L-1)提高1倍;而采用石油醚为萃取剂,所萃取活性物质的酶活性最大为20.5μkat.L-1,比原粗酶液的酶活提高2.58倍,且抑菌性能最好,抑菌率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小球藻(Chlorella sp.)的生物量,须对f/2配方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首先须确定小球藻培养基的最佳pH值和盐度。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案筛选出影响小球藻生长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NaHCO3、KNO3和维生素B12,然后通过 Box-Behnken 设计试验确定这3个主要因素的最佳质量浓度参数。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成为:NaHCO3 0.93 g/L、MgSO4 0.40 g/L、KNO3 0.46 g/L、K2HPO4 0.020 g/L、维生素B1 0.60 mg/L、维生素B12 1.8 μg/L、生物素 2.0 μg/L时,小球藻经实验室培养72 h后的生物量达到4.5×107个/mL,较优化前提高了32.5%。  相似文献   

12.
自养与异养条件下小球藻对氮、磷的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自养与异养条件下球藻对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利用及藻体的生长,自养条件下,第2天对氮,磷利用达最大值,同时生物量也达最大,异养条件下,第2天对氮,磷利用基本达最大值,但藻体仍在生长,研究发现,对氮,磷利用率与藻体生长状态有关,并非随细胞密度增大而增大,自养宜在对数期收获得藻体,异养宜在稳定期收获藻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确定水华暴发关键因子,分析关键因子与藻类变化的关系,研究藻类水华生消机理,用智能Agent仿真技术建立了湖库水华产生与暴发过程模型。在一系列规范约束下,构建实体、Agent和Agent间的交互协作模型,动态地描述湖库藻类生消过程及其关键因子动态变化,对藻类生长趋势和湖库水系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流动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藻类水华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建模新途经。  相似文献   

14.
穗花狐尾藻对淡水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到一条有效治理淡水水华的途径,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的培养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的化感抑制效应,同时研究了穗花狐尾藻培养液对池塘混合藻类的化感抑制效应.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培养液可抑制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应尤为明显;穗花狐尾藻培养液还可导致池塘混合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藻细胞还原能力降低.总之,该研究提示利用穗花狐尾藻的化感作用可能是一种控制水华藻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藻灰岩在柴达木盆地跃西地区第三系湖相地层中广泛分布,是该区碳酸盐岩储层中最重要的一类油气储层。该类储层储集性能优良,单井获高产工业油流,是跃西地区近期一个新的勘探领域。但由于藻灰岩厚度薄,且与多种岩性互层沉积,加之藻灰岩本身具有多样性,导致了该类储层识别难度的加大和评价精度的降低。从藻灰岩测井响应特征入手,在应用岩性测井曲线与声波测井曲线重叠,刻画识别储层的基础上,再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重叠识别藻灰岩,效果较好,为识别此类复杂储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上海马桥遗址经多次发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次采集了2005年发掘的05MMT4探方样品,进行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划分出了3个孢粉组合带.它们分别是:1带是以常绿栎-禾本科-香蒲属-松属-水龙骨科-环纹藻为主孢粉带;2带是以环纹藻-常绿栎-槐叶萍-水龙骨科-香蒲属-禾本科为主孢粉带;3带是以松属-柳属-常绿栎-藜科-蕨属-水龙骨科-环纹藻为主孢粉带.恢复了当时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并对马桥先人的生活环境、农耕发展作了探讨,为上海地区文化发展及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地表水中藻毒素的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导致淡水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释放多种藻毒素,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去除藻毒素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目前水体中藻毒素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免疫法等;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常规净水工艺、生物处理、光降解与光催化氧化以及臭氧氧化等.  相似文献   

18.
摘要:氮缺失培养可提高绿藻属Chlorella pyrenoidasa 内的油脂积累并使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含量也发生改变。两步培养法和氮源KNO3初始浓度为1.5 g/L的单步培养法相比,细胞油脂含量和总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了5.8%和 5.2%。两步培养法中生物量浓度为8.32 g/L,而单步培养法中生物量浓度为7.55 g/L。与单步培养法中热焓值为23.587 MJ/kg 相比两步培养法中热焓值提高到25.524 MJ/kg。两步培养法中小球藻热焓值的提高可能是细胞油脂含量提高的缘故。应用两步培养法不但可以提高生物量的浓度而且增加细胞油脂含量。本研究表明,两步培养法特别适合油脂含量丰富的藻的生产,这有利于大规模培养藻生产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9.
不同植物细胞RNA提取的适宜方法各不相同.本实验分析、比较了QIAGEN试剂盒法和西曲溴铵(CTAB)法用于赤潮藻细胞总RNA提取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可获得高质量的总RNA.比较而言,CTAB法比QIAGEN试剂盒更可取,适合藻细胞RNA的大量提取.  相似文献   

20.
以深层发酵培养的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菌丝体和发酵液为材料,提取胞内和胞外多糖,研究对藻类细胞的凝集作用.结果表明:胞内多糖使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捷克小球藻(Chlorella luteorividis)产生凝集的最小凝集质量浓度分别是23.3,186.4μg/mL,而胞外多糖使上述2种小球藻产生凝集的最小凝集质量浓度分别是3.3,211.3μg/mL,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无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