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条件下,郴州地区成为了中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而又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其聚落景观的乡村旅游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特有优势。为此,必须做大做强;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创造品牌;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其传统聚落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乡村旅游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和谐的乡村景观。它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特点。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化景观等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整体开发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乡村聚落景观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景观,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图解方式对海南乡村聚落选址、形态、内外空间关系、内部空间关系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别解析了乡村聚落的概念演化、环境变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演化历程、不同空间尺度下环境变化对乡村聚落演变的影响机制及应对措施.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聚落演变研究更多地关注了生态脆弱性或全球变化背景,而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区域或全球社会经济的变化.同时大型开发项目的大规模启动以及环境事件的频发正急剧地影响着乡村聚落演化,但目前对这一动向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就研究尺度来看,从微观层面对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关系的研究也相对薄弱,这些研究领域和方向应得到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 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梳理山地乡村景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方法】在系统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基于乡村景观分类方法,主要从山地乡村的垂直生态景观、山地乡村农业景观、山地乡村聚落景观、山地乡村景观文化等研究方向综述了山地乡村景观的垂直分异性、生态脆弱性、多功能性、立体农业景观、梯田文化、传统聚落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山地乡村景观研究重格局轻功能等不足。【结果】借鉴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山地乡村系统多维景观格局演变趋势、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和山地乡村景观多功能权衡等重点研究方向。【结论】研究结果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海滨海地区乡村聚落与河流要素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的海湾镇、柘林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1994、2003、2007年两镇的农村居住景观与水体(河流)要素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海湾镇和柘林镇属于滨海地区两种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海湾镇的乡村聚落更为密集,规模较大且规则;与河流的短距离内,海湾镇农村居住景观斑块数量百分比均低于柘林镇,说明柘林镇乡村聚落与水系有更加密切关系.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滨海地区不同乡村聚落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优化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 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 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 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阎雯雯  毛志睿  赵超  彭德天 《江西科学》2011,29(2):219-222,227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乡村资源正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全面挑战,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模式又将有何种结果?所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就提出了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这又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以大理市洱源西湖旅游区为例探讨了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对西湖旅游区进行详细规划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乡村振兴和优化调控的基本单元.基于斑块形态和面积等角度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以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两个指标将东风镇村级研究区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变化迟缓型区.结果表明:东风镇乡村聚落的斑块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增幅在下降,乡村聚落景观出现了破碎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产品和轮廓提取算法,系统开展了1990―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建筑形态、面积扩展及其时空变化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乡村聚落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乡村聚落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面积约是1990年的2倍。小面积的乡村聚落拥有更快的扩张速度,在面积到达特定阈值后开始逐渐放缓。乡村聚落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西部地区的扩张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的持续扩张和规模扩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城乡平衡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乡建设用地“双增长”可能对农业及生态用地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乡村性评价是指导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景观特征、乡村氛围等4方面构建包含12个评价因子的乡村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乡村性评价程序,并以广西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女沟、程阳八寨、下伦屯、中渡古镇、鹭鹚洲、太阳村和景泉农庄.评价结果提示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强化乡村景观可辨性、维持乡村生活原真性、立体化营造乡土氛围等途径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  相似文献   

13.
乡村复兴是在乡村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乡村精神文化的重建,包括乡村景观、产业、生态、文化的复归及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凤凰茶乡凤凰村乡村公园建设的实证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环境重塑从而实现乡村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以凤凰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和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为基础,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和旅游功能区建设打造乡村公园,乡村公园模式扩展强化了凤凰茶乡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凤凰村乡村景观、文化、产业、意象的重塑和复兴,并使乡村对城市形成一种有效的“乡村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4.
浅议乡村聚落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为 《科技资讯》2008,(8):225-225
乡村聚落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自然和营造自然,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善于以丰富的手法展现乡村聚落的优美环境,提升旅游形象,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分析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入手,对其分布类型进行了初步区划,并通过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和空间结构演为两方面的研究提示出造成关中的地区乡村聚落型差异的原因及其聚落分布逐步扩散和空间结构由松散向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影响明显。赣南客家乡村聚落是典型的传统乡村聚落,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主要有依山傍水,集中分布在缓坡低地,聚族而居,建筑单体风格独特,分布密度县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过程中空间演化呈现出以下趋势:山地聚落向下和水平迁移,传统民居在空间上被合围,路网密度加大,空间实现重组并向城市聚落景观演替,这势必为区域带来各种正、负效应,如人地矛盾变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空间的聚集与均衡、部分聚落的空间萎缩与空间隔离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乡村性评价是指导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景观特征、乡村氛围等4方面构建包含12个评价因子的乡村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乡村性评价程序,并以广西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女沟、程阳八寨、下伦屯、中渡古镇、鹭鹚洲、太阳村和景泉农庄。评价结果提示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强化乡村景观可辨性、维持乡村生活原真性、立体化营造乡土氛围等途径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结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型乡村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需要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发展具有乡村性特色的城郊乡村娱乐产品,构筑一体化城乡游憩空间中的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产品,以自然化环境与景观强化乡村意象,坚持"社区参与"与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乡村旅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主要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内容,认为它应该包括:第一、农业旅游;第二、民俗民情与乡村建筑旅游;第三、乡村文化旅游.并对每个内容进行了细分.最后指出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认为"乡村旅游"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旅游",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进行的旅游.  相似文献   

20.
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基地,乡村聚落也都集中分布在水肥条件较佳的绿洲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重要的一支农业生产力量,扎根在新疆的各块绿洲上,与地方相互交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由于兵团与地方在历史、管理和体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主要根据地的乡村聚落可能也会有区别,通过研究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格局差异与特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辖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大于地方聚落密度,但在农耕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小于地方聚落密度;在乡村聚落布局上,聚落的分布与地势海拔、距离河流远近方面呈现负相关关系,地方聚落平均海拔较高,高差小,距离河流较近,兵团聚落平均海拔较低,高差大,距离河流较远;在乡村聚落外部形状复杂度上,地方乡村聚落大于兵团乡村聚落,团场乡镇聚落大于连队自然村聚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