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宏 《安徽科技》2000,(1):14-14,19
一、工业领域科技规划的主要内容 针对我省工业领域经济、科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国内外科技动态,以调整和优化我省工业经济技术结构,促进工业规模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增强产业技  相似文献   

2.
简述CCD最新的发展和现有的技术,介绍了其在民用、军事、工业领域的一些主要应用,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着重研究领域加以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无人机遥感技术以其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机动灵活等优势,能有效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诸多不足。在水土流失监测、规划保持、调查等领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运用能极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成果的丰富全面性,所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的运用必将能在此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该研究介绍了摄影测量技术相关设备、原理及流程,通过对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介绍,显现了新技术的优势及未来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终端节能领域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工业节能领域政策响应、技术进展以及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5.
刘振中 《广东科技》2012,21(13):229-230
根据鹤山市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形势,总结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成功应用,对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率先向信息型科技型领域升级转型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快速进步,科技也在不断创新,如今各领域引入了数字技术,尤其是工业领域,数字技术为电气自动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工业一直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发展速度迅猛,对增强国内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为了让国内的经济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工业产业要加强对先进科技的运用,提升生产总值。本文探讨在工业产业中将数字技术运用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优势与创新,希望对工业的进步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天津科技》2004,31(6):59
技术预见是要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社会资源有限、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在弄清现状、杷握未来的基础上选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因此,技术预见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有许多重叠,  相似文献   

8.
 认知电子战是基于全球电子战领域的一个新兴发展方向。以研究认知电子战的侦察分系统相关技术为重点,分析了目前复杂电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未来侦察技术的发展需求;以雷达侦察为主总结了传统电子侦察接收机和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传统侦察流程提出了能够分选识别已知或未知辐射源目标的认知侦察处理流程,以及具备开放式、一体化、模块化特点的侦察分系统体系和软件架构。  相似文献   

9.
浅谈工控自动化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志强 《天津科技》2007,34(5):59-60
简述了工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其发展方向,提出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21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将在未来工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我国的工控自动化水平也会在发展当中进一步得到提升,赶超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分离工程产生和发展历史,各主要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前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分离工程过去在化学工程以及相近产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也将在现在和未来推动现代化工和柏关工业的发展。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调研的方法,梳理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下的低碳技术发展形势。研究发现,中国未来面临的减排压力较大,发展低碳技术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受国际经济利益博弈格局的影响,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实际低碳技术转移效果很差,未来也很难实现突破,所以发展自主研发的低碳技术产业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应积极提升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完善研发模式并实现技术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2.
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低成本、可循环已成为钢铁行业重要技术发展方向。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技术领域的政策响应、技术发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海洋正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海洋仪器、海油技术、高端海洋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将是我国能源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技术的政策响应、技术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其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生物发酵行业在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在产业升级和产能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深入总结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十三五”期间在产业规模、出口情况、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标准体系、绿色建设领域取得的各项成果;从标准法规、核心技术、市场环境三方面剖析了现阶段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机遇,从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菌种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推进绿色制造节能环保、完善标准保驾护航产业发展五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十四五”时期,生物发酵产业将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以消费需求引领产品生产,提高市场动力,逐步树立生物助推科技、发酵引领未来的理念,实现让生物发酵赋能健康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是全国核工业建设早、规模大的省份之一,在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方向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在国家核产业二次战略布局中优势突出。从现状来看,甘肃具有政策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等发展基础,也存在体制僵硬、市场冲击、人才流失等多种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甘肃省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扬长补短、抓住机遇,实现甘肃核技术应用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甘肃省核技术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凝练出甘肃核技术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线,为制定甘肃省核技术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甘肃省从核大省到核强省的转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制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力图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技术引进政策显著提升了国家的整体技术能力,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本文就我国技术引进政策体系建设落实情况、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纲要》未来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对生物产业进行了战略谋划,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生物技术人才现状和存在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和引导高层次领军人才走向企业、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分类培养各类生物技术人才等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和产业化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的机遇。本文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现状,结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分别从社会、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推进河南省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技社团是联系服务科技人才的纽带,是联通政产学研的有效制度设置,为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基于角色理论,以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为研究对象,基于“角色行为动机—角色实践过程—角色互构结果”的分析框架,探讨科技社团如何实现角色跃迁,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研究发现,科技社团在科技经济融合场域中过程机制的形成遵循“参与者—推动者—引导者”的逻辑路线,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过程呈现“常态对接—协同联动—跨界融合”的动态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孙晓婷  高净鹤  范丹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11):1092-1098
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6—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专利数据探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绿色专利同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中,对我国各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及提升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由于不断升级的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绿色专利总量逐年增加,创新激励效应已初步显现;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凭借自身经济发展、研发资金投入等优势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企业是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但区域间协同创新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健全现有专利制度平台,推动区域间及内部绿色技术协调发展,完善激励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环境政策是未来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