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而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突破创新资源稀缺性限制、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基于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论,在充分考察区域创新主体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模式,并对联盟的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继而,基于模糊宗派博弈模型对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保持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和有效性的收益分配设计方案。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多主体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创新绩效;联盟稳定有效的条件是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具有宗派性质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收益的无剩余分配是保证联盟稳定的必要条件,且适度让渡宗派成员收益提高非宗派成员收益能够有效提高非宗派成员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联盟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层次上的协同主要是指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其本质上是合作各方知识的跨场域和组织边界转移的过程。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劣势、政策不健全、资金不足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调整企业策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联合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在内的众多主体和力量.校友作为高校所独有且珍贵的资源,除了其本身可以直接提供的各类资源外,还是高校拓展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本连接的重要节点.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在以往校企合作、产学研研究的局限性上,强调校友群体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资源导入作用和连接作用,最后提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校友资源的开发策略,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加强校友资源开发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文件和政策法规,鼓励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而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高校现有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存在认识、体制和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应明确职责、强化职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应纠正观念偏差、积极探索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知识网络是支撑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知识体系,是协同创新得以建构形成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证。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形成知识生产、流动、分享与应用的动态机制,能够形成立体、开放、贯通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参与主体的自觉性和整体的协调性,推进持续合作,促进平台联动是加强知识网络治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是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着组织协调力度不强、合作模式松散、机制不完善、合作各方在文化和目标上存在差异等问题,建议通过进一步确立特色发展和差异制胜的理念、整合高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各方牢固有效的信任机制和利益机制等途径,加强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方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带动区域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系统。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廊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个体特征。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技术协同网络地域化发展趋势明显,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更强的社会嵌入性,集团企业具有更强的路径依赖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之间,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合作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备动态性、多元性、融合性、持续性的特点。要改进高校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培养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赵玮  鲍新中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5):1022-1028
现代学徒制中利益相关者收益的合理分配,有助于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及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为解决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将企业和院校作为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运用博弈理论,在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情况下,进行校企收益分配分析,并创新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机制,构建以合作为基础,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创新为核心,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驱动的现代学徒制中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培育现代社会结构,这其中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30年间,贵州省传统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新兴社会阶层出现并不断成长,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但是这种变迁的缓慢使得当前贵州省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为倒T字型,社会中间阶层发育严重滞后,应该缩小的社会阶层依然规模庞大。进一步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发展,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玲 《科技咨询导报》2014,(33):248-24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在社会分层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发生了新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影响。一方面,社会分层使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学习观念、生活状况及心理上发生变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分层的流动机制带来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科创走廊是创新要素集聚的组织形式,建设的初衷在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采用社会网络实证方法分析科创走廊在提升城市创新力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科创走廊促进了创新要素在特定空间集聚,构成了要素流动空间;科创走廊通过增加城市间创新合作联系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够有效破解“核心-边缘”结构困境;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效应受到城市创新力、产业结构、高铁密度和地理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城市创新力和高铁密度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研究结果看,G60科创走廊还存在协同度不高的问题,核心区城市节点的创新关联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增强核心区节点城市与边缘区节点城市创新关联,是提高协同创新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高校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优势,大力协同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一批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三个环节的两头,再分别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成为“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限制结盟结构下联盟支付模糊的各局中人收益分配问题,引入λ截集置信水平,提出一种具有区间型特征的支付模糊图合作博弈的模糊A-T解(average tree solution)分配模型.采用公理化体系对此解的存在性进行证明,且任意局中人收益分配的上下界容易求得.最后将此方法应用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实例中,并通过与Shapley方法比较,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英国大学 R E F 评估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增强科研评价机制对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英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实施了近50年的“科研评价机制”(RAE)进行全面改革,并将于2014年正式推行“科研卓越框架”(REF)高校科研评估体系。REF注重创新产出、成果质量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现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借鉴英国REF的做法,我国在改革优化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时应遵循成果导向、质量导向、贡献导向和协同导向等四个导向,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2005—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信息为数据来源,以历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共同署名单位构建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利用Bicomb、Ucinet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55.35%的成果是通过高校、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完成;整个网络呈现低密度、聚类系数高、平均路径长度偏长以及有明显小团体出现等特征;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高校社会服务渊源并厘清其概念与内涵,分析制约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施展的原因,回望我国协同创新的提出及总目标,明确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从政府、高校和教师3方面提出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是打破创新壁垒,整合创新资源,实现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有效组织方式。囿于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冲突和文化差异,高校在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和制度性障碍。经研究证明,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以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和产业链融合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