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下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工业发展新的趋势。区域经济的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各种创新要素,更需要形成关键的创新体系网络,使各种创新要素能在网络中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之间,通过构架的知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再次升华获得新知识,而且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三大知识子系统之间更因为相互配合协作,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协同创新效应。本文主要探讨国家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协同的实现机制和扶持战略。  相似文献   

2.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组织网络化发展及创新范式网络化背景下,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该文分析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构成和内涵,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能力要素-知识活动过程-知识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从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基于知识获取-流动-应用的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要素构成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培育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提升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融通创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科技》2020,(2):1-9
融通创新是大中小企业通过与外部创新网络中不同主体(产业伙伴、知识伙伴、政府机构、创新中介机构等)进行资源融合互补、知识协同共享、共创价值实现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文章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延伸并探索融通创新的特征内涵和商业实践,最后从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创新文化等三方面提出了实现融通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知识网络与区域创新体系及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模型,对认识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及知识网络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是以发现和填补全球价值网络和创新网络中的结构洞为手段,以知识网络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支撑,提升和拓展自身价值网络,实现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的过程。该过程中,知识网、文化网和价值网各自的协同度逐步提高,并通过相互耦合实现协同进化,提高整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价值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协同知识工作网络系统。深入研究客户协同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和创新主体间的复杂网络关系,是提升协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客户协同创新过程的复杂性特征,定义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建立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拓扑模型,计算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参数,并对其网络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客户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研究结果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多主体知识传播机制及网络传播动力学特征等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技金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的研究很少涉及科技型企业嵌入的科技金融网络,关于科技金融网络结构、影响因素以及网络协同创新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从科技型企业入手研究科技金融网络的结构、演化及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考察其研究背景,分析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现状,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框架,为政府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网络协同创新平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存在行政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网络集群化所形成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有效,是我国未来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主流.集群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有三个主要途径:专业分工、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荷兰ASML公司案例研究,阐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路径及特点。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协作、“路线图”的创新协同及核心企业的统领作用是ASML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ASML作为光刻装备产业的核心企业,根据路线图作为总纲统领包括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基于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框架对于中国区域产业创新的生态建设以及如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荷兰ASML公司案例研究,阐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路径及特点。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协作、“路线图”的创新协同及核心企业的统领作用是ASML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ASML作为光刻装备产业的核心企业,根据路线图作为总纲统领包括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基于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框架对于中国区域产业创新的生态建设以及如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集群行动者之间非线性的、具有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过程。集群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网络竞合关系,实现集群租金收益的动态均衡。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协同绩效促进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公共政策应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市场运行环境、创新网络、对等与信任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方面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两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协同是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为探索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基于2012—2020年成渝双城地区创新获奖数据和专利数据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从时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整体和个体网络分析。研究表明,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呈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演化,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密度降低,形成以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为核心节点的小世界网络。核心节点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网络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科学管理研究》2016,(5):53-56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优势是某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优于对手的、可持续的、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知识与技能,来源于知识生产、知识协同和知识战略的共同作用,主要形成路径包括:(1)产学研合作知识生产优势知识产权专有性知识优势;(2)产业链整合知识协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经济的知识运作体系成本领先知识优势;(3)市场与客户导向知识战略利益领先的优势产品/服务利益领先知识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从资源、网络和结果视角,提出了一个关于产业知识基础、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企业技术能力的理论框架。发现产业知识基础不仅能直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还通过协同创新网络这一中介对技术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创新的促进被认为是企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但少有文献关注集群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创新集成问题。首先通过阐述产品创新系统化理论逻辑入手,指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整体资源的整合能力与协同创新;其次构建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集成实现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知识网络构成、过程协调和学习实现机制;最后提出基于价值创造知识网络和集群学习机制的模块化集群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空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对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剖析其动态结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知识元素,建立城市-知识耦合网络,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程度,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动态演化,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优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可以把国家创新体系看作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航空技术中协同创新网络缺乏实证测度的问题,应用复杂网络相关原理和方法,基于航空产业园协同创新关系数据,通过UCINET软件构建了创新网络模型,从整体网密度、可达性、小世界特性等方面对网络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航空技术网络协同创新能力较强,同时,具有小世界的特性,具有较大的聚类系数。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形成及成功的关键是培育更多的关键节点,即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最后提出一系列促进交流合作的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创新功能最大化,促进科技资源集聚与扩散,推动航空装备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互动协作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有着积极意义,我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目前还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我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的发展要形成有序运动的体系,相互间需进行资金、中介服务、信息、科研设施、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交流,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