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臭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综述了臭氧的一些性质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进展,如臭氧在水中的传质理论、溶解理论、获取高浓度臭氧水的方法、臭氧水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臭氧在水中的自分解动力学及反应机理、臭氧在气相中的分解机理及一些催化分解臭氧的催化剂;并介绍了几种臭氧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近年美国TRI-O-CLEAN公司生产出一种新型洗衣装置——臭氧洗衣装置。 臭氧洗衣装置的组成包括臭氧发生铝、臭氧注入器、水箱和洗衣水过滤器等部分。臭氧洗衣装置的洗衣原理是: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注入水箱并使其溶于水中,在加入少量化学洗衣剂后,就可以按普通洗衣程序洗涤衣物。含有臭氧和少量洗衣剂  相似文献   

3.
制取高浓度臭氧水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臭氧水溶液研究的进展及其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同时阐述了产生高浓度臭氧、高效率溶解臭氧及制取臭氧水溶液等方法。利用这些方法,臭氧水溶液的臭氧浓度达8g/m^3,臭氧溶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4.
常温下臭氧半衰期实验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臭氧半衰期规律,对Swarlar等人建立的室内化学暴露模型在臭氧自然衰减情况下进行修正,推导出密闭环境舱内的臭氧半衰期计算公式,研究表明臭氧半衰期与初始含量无关,只与环境舱大小、材料对臭氧的去除速率及自身分解速率有关.然而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半衰期随初始含量的不同呈有规律的变化,并分析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臭氧半衰期应是初始含量、温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函数,即臭氧衰减系数除受材料对臭氧的去除率及臭氧自身分解速率影响之外,与含量有关并呈指数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5.
松花江水臭氧深度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松花江滤后水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质量浓度臭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对CODMn的去除能力随臭氧投量增加而增加,但去除率并不是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而相应的呈线性增加,说明臭氧氧化存在最佳臭氧投量.臭氧对UV254的去除效果很明显,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臭氧氧化在1 m in内对DOC去除效果明显,之后随着臭氧质量浓度降低,反应速率下降,并且臭氧氧化使得一些POC转化为DOC,从而去除率呈现为负值.臭氧氧化难以去除氨氮,较易将有机氮氧化生成氨,从而使得氧化后水中的氨氮有所升高,氨氮去除率呈现负值.臭氧对松花江水中有机物的氧化不完全,对氨氮去除效果不佳,而且生成的中间产物会阻止臭氧进一步氧化,因此臭氧氧化后再接生物处理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6.
卫星遥感监测大气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紫外仪器TOMS、OMI和TOU的臭氧总量数据(1979-2014年),研究了全球及关键地区臭氧总量的分布及变化。讨论了南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的差异,探讨了影响臭氧分布和变化的可能因子。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青藏高原和极地的臭氧变化,并利用FY-3数据对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低值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具有很强的不均匀性,极地臭氧损耗依然明显,青藏高原的臭氧增长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机制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7.
谈臭氧消毒在矿泉水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臭氧消毒在矿泉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根据臭氧产率与臭氧发生器电压的关系,提出生产中适宜的臭氧投入量。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臭氧总量差,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低层大气臭氧分布有南北差异,南部臭氧含量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9.
臭氧溶解理论基础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臭氧溶解理论,将高浓度臭氧发生器与射流器、气液溶解器等设备组成高浓度臭氧水发生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影响臭氧溶解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系统中采用高浓度的臭氧气体、较低的气液体积比及较高的系统运行压力,有利于提高臭氧传质效率及臭氧溶解效率·在1m长的管路上经过1s的溶解时间臭氧传质效率可高达98%左右·这一结果有利于高浓度臭氧水生产设备和水处理系统的小型化,从而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0.
臭氧发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臭氧及其应用领域、几种主要的臭氧产生方法,介质阻档放电产生臭氧的方法以及国内外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用球载电化学臭氧探空仪于2001年春季在中国西南昆明上空测得臭氧垂直分布的精细结构,结果表明臭氧垂直廓线具有多层次特征.在21~30km高度之间是臭氧分压多峰值的极大值层,极大值平均为15.13mPa,臭氧混合比极大值平均高度在30.2km.对流层顶附近臭氧分压存在极小值,且有南风分量的极大风层对应.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出现臭氧峰值时,其峰值层附近具有显著的冷平流特征.在5km以下观测到了不稳定的对流层臭氧高浓度峰值层.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 臭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化学和动力输送作用影响控制。光化学作用对臭氧分布的影响在边界层和平流层中上层非常明显。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呈正梯度变化, 受气温、辐射、水汽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边界层臭氧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在26 km以上的平流层中上层, 光化学作用使得夏季平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最高, 冬季反之。动力输送过程对于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低层10~17 km高度影响显著,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使得春季该层臭氧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臭氧生成灵敏度指标Φ=kHC+OH[HC]/kNOx+OH[NOx]及其影响参数作为输入参数,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日本海利尻岛海洋大气边界层臭氧生成的控制因素及其灵敏度特征。预测结果与化学模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文中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用于对流层臭氧生成灵敏度特征的确定及相关的臭氧消除策略制定。  相似文献   

14.
臭氧洞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前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洞,位于10-30km高空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过多的紫外辐射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白内障,皮肤癌并并减弱免疫功能,而且对植物也有损害,1987年在南极地区进行的收集数据的飞地证明氟氯烃类物质与臭氧层破坏之间存在着联系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为了解决臭氧洞的威胁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和各国领导人都正在采取措施录求有利地环境的氟氯烃代用品,以便尽早停止全部氟氯烃类物质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几年来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同样趋势;而降水、湿度的影响刚好与气温相反;大风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也会成为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因素。这可能与大风对引起近地面臭氧产生的前体物的搬运作用以及雾内湍流将高层臭氧向下的输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臭氧浓度在线分析测试仪器在臭氧发生器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通过监测影响臭氧产生浓度的6个参量,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臭氧浓度软测量.该模型采用梯度下降法确定RBF基函数的中心及输出层权值,可离线和在线校正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实验证明,软测量模型输出结果与臭氧浓度分析仪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小于5g/m3的达93%以上,绝对误差小于1g/m3的达33%以上,且响应时间小于1s.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进行臭氧前体物的敏感性分析, 基于一阶和二阶敏感性系数构建简化模型, 快速计算前体物不同排放水平对应的臭氧生成浓度。使用该方法, 结合调整的源排放清单, 对2018年8月成都平原地区进行臭氧回溯模拟并绘制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图。在此基础上, 以成都市为例, 对城市臭氧污染控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Ozone mini-hole occurr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December 2003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ince the Antarctic ozone-hole was discovered[1], the ozone depletion in stratosphere and its effect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the global focus[2-6]. In China, since Zhou et al.[7] in 1994 and later Zou[8] dis- covered the total ozone valley …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臭氧源识别个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京、津地区对流层大气光化学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污染源排放对北京市城近郊区臭氧浓度的影响,并统计分析这一地区的臭氧来源构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排放的污染物对本地及其下风地区的臭氧生成有显著影响;北京市城近郊区的各类源排放中,流动源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油品储运和溶剂使用与工业源的臭氧生成贡献也占有较高份额,天然源排放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很小。另外,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臭氧生成具有区域特征,气象和源排放条件会对这一地区臭氧来源的构成产生较大影响,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