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目的】探讨区域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动态变化,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运用发展质量指数、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等方法分析重庆市武隆区2009—2015年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2009—2015年,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均不断提高。其中,2009—2011年旅游发展质量指数增加相对明显,随后几年保持相对稳定。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在多数年份为中度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值为0.332~0.582。旅游化与城镇化在时序上的整体协同效应逐渐增强,综合评价指数从0.231增加到0.682。【结论】近些年来重庆市武隆区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均不断提高,二者在时序上的整体协同效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方法】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 1) 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别时段出现波动;2) 两者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对旅游业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37~0728之间,旅游业各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87~0706之间,旅游业关联的主导要素是旅游市场和旅游收益,新型城镇化关联的主导要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 两者关系度渐趋磨合,但均处在颉颃阶段,它们的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结论】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两者的关联度较强,它们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两个重要子系统。采用2009—2018年呼和浩特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法、熵值法计算城镇化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10年中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从时序看,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滞后型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交错发展,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从演化趋势看,呼和浩特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历经失调期、过渡期和协调期三个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土地城镇化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呼和浩特市应注重各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产业调整,在提高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庆市沙坪坝区1998—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趋势。【方法】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构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在1998—2017年间均保持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044增加到2017年的0.983;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研究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2003年间上升,2003—2006年间表现出下降,2006年后呈波动增长;3) 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的时态演变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进一步可细分为3个时段:1998—2004年、2004—2006年、2006—2017年,分别为上升趋势、小幅下降趋势、波动上升趋势:4) 在1998—2017年间,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不协调逐渐过渡到高级协调。【结论】明确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的现状及动态演变规律,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策略,对区域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区域城市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上海、杭州、南京等区域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相对较高,苏北和苏中地区城市相对较低.综合耦合度和协调度,将区域划分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和谐区、磨合区、拮抗区和低耦合区4种类型.培育政策保障与政策调控机制、结构转型与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旅游服务提升与市场推广机制、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机制等多元驱动机制是提高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庆三峡库区典型县域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财力(后简称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为该区域全面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内生发展路径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三峡库区15个典型县域为研究区,选取2005、2010、2015、2020年等4个典型年份,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4个维度构建系统要素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人-地-业-钱系统发展水平与耦合类型,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揭示了系统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强弱、协调水平及时空演变格局,进而探讨了内生要素耦合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结果】1) 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子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2) 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沿西南—东北方向递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 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05—2020年主要分为3种类型:低协调水平的人口-产业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的产业发展引领型和高协调水平的财力-产业发展引领型,产业和财力子系统在乡村协调发展中作用重大。4) 研究区乡村土地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稳定,乡村发展主要依赖人口、产业、财力等子系统的发展驱动。【结论】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乡村劳动力、农业发展水平、土地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内生要素发展出现分化,发展不平衡趋势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促进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 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8年38个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子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得分时空变化不同步;2)各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最大值由2009年的0.38增长至2018年的0.52,2018年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均值较2009年上升26.9%,经济发展较快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县耦合协调度较高;3)"一区两群"各区域间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波动减小,区域间泰尔指数减小66.7%,主城都市区内部差异增大,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内部差异减小,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区域间差异;4)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度全局Moran'I指数仅在2013年大于0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发展类型逐渐趋于"经济先行";6)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持续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应指标Q值在研究期内一半以上年份大于0.5,产业结构优化度、气温和降水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应指标Q值分别从2009年的0.215 9,0.126 6,0.191 6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588 0,0.361 7,0.505 5.[结论]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失调水平,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后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发展,提升市场化水平,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济-城镇化-碳排放间耦合协调规律,为促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单元,建立经济-城镇化-碳排放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5、2017和2019年子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1) 耦合协调空间分布受区县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大,高水平耦合协调区县中,大都市区区县占比约为60%,渝东南区县占比仅16%左右;2) 耦合协调变化具有趋同对应特征,大都市区为双高水平耦合协调,双高区县占比约为93%,渝东北、渝东南为双低水平耦合协调,渝东北区县占比约52%、渝东南区县占比约33%;3) 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明显。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点+线”结构,以中心城区、渝东北万州、渝东南黔江为中心辐射点,形成东高西低梯度线;时间上,耦合度为反“L”型上升曲线,协调度为“M”型波浪曲线。【结论】因重庆市区县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碳减排政策须因地制宜,在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开源节流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通过构建四川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 济的耦合协调模型 定量测度 2008—2020 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度与相对发展度 结果表明:(1) 四川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 并进入到高度协调发展阶段 (2)耦合协调指数按照“严 重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趋势演进 相对发展阶段呈现出“高等教育滞后—同步发展—区域经济滞后— 同步发展”的演进态势 (3)同时 2 个系统协调发展态势受风险因素影响较为显著 建议通过促进经济增长 鼓励创新 加大 教育投入 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分析出沿河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出发展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建立一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赋权,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为轻度失调、中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和优质耦合协调,并由此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结论】评价结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推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荔枝龙眼重要病害炭疽病和霜疫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指出荔枝龙眼炭疽病和霜疫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花穗和果实,叶片早落,花穗干枯死亡,果实腐烂并产生异味;两种病害为害造成的损失很大,防治必须及时,且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及其温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目前镁合金板带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应用现状等方面的描述,分析了其生产与应用的特点.同时,通过介绍镁合金板带生产工艺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尤其是以热轧开坯进行卷式法生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同一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在不同条件下取值会有很大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了桩土的摩擦粘着机理,指出影响侧摩阻力的因素主要为桩土界面强度及土层强度,其中桩土界面强度包括界面摩擦力和界面粘着力两部分。根据机理分析提出使用有限元法配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应包括两方面的(1)根据试验实测结果通过试算确定侧摩阻力极值由桩土界面强度决定还是由土层强度决定;(2)若侧摩阻力由界面强度决定则根据土层特性进行摩擦系数假定,进而确定界面摩擦力及粘着力。介绍了ADINA建模及计算过程。通过应用一组混凝土短桩的静载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来说明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科技出版的角度探究和思考了当前关注的学术腐败问题,对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学术腐败在科技出版中的表现以及科技出版如何抵制学术腐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公民法律理解-解释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对公民的法律理解-解释活动与和谐社会善治的内在关系的探讨。和谐社会的善治模式内在地蕴含了公民法律理解-解释的要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心理基础。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过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具有社会整合作用,正确引导与教育以及优化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毕业设计(论)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本从毕业设计(论)选题、过程监控、答辩、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质量的一些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9.
模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既培养塑性成形与模具专业方向本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模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环节.这不仅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科技腾飞与文学发展是全球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话题。针对这一话题主要有两种观点:持悲观论调者认为科技腾飞导致文学终结;持乐观论调者认为科技腾飞带来文学进步。究竟谁是谁非是理论界亟待解决的关系到文学及其研究是存在还是消亡的根本性问题。本文认为科技腾飞既没有导致文学的终结也没能带来文学的进步,而是推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一,现代科技媒介与制作方式为文学发展拓宽了空间,生产了新的文学种类,为文学大家庭增添了新成员;同时也改变了文学的活动方式。二,新的文学种类的出现、文学活动方式的改变以及高科技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使文学的价值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赋予文学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大众的、消费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