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脑内小血肿.方法选择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CSS≥18)的脑内小血肿病例71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38例)及内科保守治疗(33例).结果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在血肿清除速度上明显快于内科保守治疗,1周内血肿减少量分别是74.11%及16.61%,同时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亦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在1周内CSS下降分别是30.02%及7.32%.结论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内小血肿的治疗,在血肿清除速度、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上均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创血肿清创术治疗颅内血肿的方法,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要点及优点。方法微创血肿清除术,即CT定位,经皮颅内血肿穿刺,血肿腔内注入液化剂技术清除血肿。结果治疗32例,死亡2例,存活出院30例。结论该技术具有损伤轻微,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疗效明显,费用低,操作简便,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微创治疗颅内血肿40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微创清除术在治疗颅内血肿中的应用。方法:40例患,利用CT定位将直径为3mm、适宜长度的颅内血肿碎吸针经电钻置入血肿腔内。经抽吸后,向血肿腔内注入肝素,尿激酶,透明质酸酶液化血肿,经2—5次反复冲洗引流后,彻底将血肿清除。结果:经治疗,2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成活19例,死亡2例,皆因合并有广泛脑挫裂伤,成活率90%;1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成活18例,1例因中途放弃治疗死亡,成活率9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适应症宽,手术简洁,创伤小,术中生物酶血肿液化剂的应用使我们能在早期或超早期对患实施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颅内出血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治疗慢性、亚急性血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用微创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用微创针取双额部无大血管区向外上斜行,脑表面切线进针治疗慢性、亚急性血肿。结果:本组病例22例,18例血肿全部清除,4例基本清除,全部患者术后颅内高压及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迅速好转,1例在1mo后复发,行钻孔引流后治愈,无并发症。结论:本治疗方法创伤小,在局麻下进行,引流通畅,出血风险小,并可避免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法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26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6例患者术后存活120例(95.3%),本组死亡6例(4.8%).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疗效.ADL1:恢复日常生活34例(26.9%);ADL2:生活自理35例(27.7%);ADL3:部分生活自理33例(26.1%);ADL4:卧床不起但有意识21例(16.6%);ADL5:植物状态3例(2.4%).结论出血至手术时间、意识与脑疝征、瞳孔改变、中线移位4项因素对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超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选择性应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32例,临床效果显著,现结合文献对其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选择性应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32例,临床效果显著,现结合文献对其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内科保守治疗,血肿吸收慢,病程长,耗资大,加之中老年体弱,合并主要器官多种疾病多,所以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我院使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治疗各种颅内血肿,吸出颅内出血,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有效的保护脑神经功能,对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因此,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确能挽救患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灵善 《甘肃科技》2004,20(10):170-171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人 92例 ,使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YL - 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 ,术后意识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失语、偏瘫肢体于 6~ 2 0d恢复功能 ,肌力由o~ 1级恢复至 2~ 4级。治疗良好率 6 9% ,死亡 2 1例 (2 2 .8%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与治疗效果,就影响后颅窝血肿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恢复良好41例,中残8例,重残5例,死亡6例;统计显示术前GCS≥9分,血肿量<30 mL,单纯硬膜外血肿及伤后3 h内及时手术者效果良好,而GCS<9分,血肿量>30 mL,后颅窝其他类型血肿或并有幕上对冲伤,伤后3 h以上手术者预后较差.结论术前GCS评分、伤后手术时间、血肿量、血肿部位及有无合并其他颅内损伤等因素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提示对此类患者要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注意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及时处理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闫化琴 《黑河科技》2003,(4):123-123
概述了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的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6年患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在30 mL以上的45例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54例患者分两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统计结果 有显著差异.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技术操作简单,损伤轻,能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病变的恶性循环,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是目前临床治疗脑出血比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的术中及术后及时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并进行治疗的意义.方法: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肿胀时应在对侧钻颅探查或术后病人恶化时行CT检查.结果:治疗15例对侧迟发血肿病人中2例死亡,手术死亡率为13.3%(2/15).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应想到对侧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形成,宜尽早复查CT及钻颅探查,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出血量在30ml以上的中重度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内外科治疗的预后.方法: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头颅CT下简易三维立体定位,对出血量在30ml以上的中重度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观察其预后及致残率.结果:较传统内外科治疗死亡率低,早期实施手术可以减少致残率.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中重度脑出血是一种安全且效果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早期实施可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人院时出血部位、血肿量、GCS评分等选择不同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116例进行治疗,并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结果116例脑出血中死亡27例,存活89例。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组相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生活完全自理率最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率最低。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反复发作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3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复查血肿复发,治愈率84.38%.结论:对反复发作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可降低术后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重度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8例重度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开颅组死亡率低于微创组,但重残率高于微创组。结论:对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术式,开颅血肿清除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86例颅内血肿患者经螺旋CT下直接定位,后经颅骨钻孔、引流,行尿激酶溶解术.86例患者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9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16例,高血压脑出血61例.结果术后1~4周进行CT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结论螺旋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颅内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总结3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治愈26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术后严密观察、严格控制血压,加强引流管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总结3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治愈26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术后严密观察、严格控制血压,加强引流管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