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谢天振的《译介学》可被视为中国学者对翻译文学研究的先锋之作,它奠定了翻译文学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被接纳为民族文学的地位,但对翻译文本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够资格被纳入翻译文学的范畴,翻译文学被接受为民族文学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探讨甚少。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对翻译文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翻译文学的界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本意义角度入手,探讨了文本意义阐释范式与文学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并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阐释的合理性才是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视文本理解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重译提供了理论诠释。可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竭力使理解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1,(23):I0223-I0223,I0258
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反常化,前景化,偏离常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这一论断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审美体验、视野融合和风格再现三个方面论述了陌生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学翻译应尽量保留或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目的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不同的文本类型影响着翻译方法的选择。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两个不同的领域,有其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之视角对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功利"的文学观及其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和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与翻译文本的选择,分析这一时期文学观的变化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面对但同时又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翻译实践,探讨文学语言在非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其功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有助于对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8.
陈莹 《科技信息》2010,(35):J0313-J0314,J0325
本文尝试建立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包含两个评价标准。一是在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动态互动对等"标准,它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主要基于读者反应。另一个是基于文本的并以"得体"为最高标准并包含诸多参数的实用标准。两个标准构成一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  相似文献   

9.
陈春莉 《科技信息》2013,(14):201-201
许多人认为原文文本的精髓是不可能通过翻译完全表现出来的。如果目的语翻译不当,原文和译文会有很大差距。本文通过梳理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提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证明再创造是文学翻译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赵静  路东平 《湖州师专学报》2011,(4):97-100,116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周晓春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9):64-65,94
重点阐述意识形态理论观照下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华夏集》(Cathay)的翻译,主要从译前文本选择和翻译语言风格选用两个方面来揭示隐藏在翻译活动背后的操纵因素——意识形态。通过对比分析与例证得出结论:文学翻译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某一特定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控。同时,本文在结尾指出译者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意识形态对翻译行为的操控,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平等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及范围,译者的主体性也引起重视。本文通过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选择,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以凯瑟林娜.赖斯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批评理论为基础和框架,就孙致礼和张谷若的翻译理论及二者对《苔丝》的两译本展开对比分析。从文本类型、时代因素和读者接受能力三方面论证,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可以使译作在忠实于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被现代读者接受,其忠实性和读者接受是统一不悖的。  相似文献   

14.
黄音频 《科技信息》2007,(13):106-107
语用学研究的是由社会各种不同环境所决定的人进行人类交际中而使用的语言。文章试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语境因素对文学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可见,语用学可以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更加充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重要而特殊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障碍和影响,并提出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比较文学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特质有很大的帮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分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因素,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学翻译不仅要"达意",而且要"移情"。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文学的概念、语言的约束力、译者的创造性、译入语文化、译者的国籍和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六个方面论述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指出翻译文学是国内文学的一部分,但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核心主体,直接决定了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产品等各个环节。文本外部的文化规范与其内部的语言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但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系统规范因素,在彰显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译者主体性发挥有受其决定论影响的倾向。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为视角,从译者惯习和场域出发,具体阐述文学翻译系统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学风格翻译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风格翻译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过于片面或简化地看待文学风格翻译都会远离翻译实际.作家个人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译者也是如此.因此,译者、读者以及译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处理文学风格翻译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