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刚刚结束的省十届党代会,深刻分析了当前辽宁面临的新形势,制定了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努力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从而缩短研发周期,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创新型辽宁建设,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成为了摆在辽宁科技  相似文献   

3.
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把辽宁建设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必须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关键性措施,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突出出来,高扬起创新的大旗,使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互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杠杆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创新型泸州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2011年泸州市结合地方实际,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采取六大措施,全面启动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强力推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03,(1):11-15
按照十六大精神,结合安徽省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实际,2003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继续围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个核心,突出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体制和科研院所改革,加强创新基地、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概括起来就是要突出一个重点,推进两项改革,加强三个建设.  相似文献   

6.
按照十六大精神,结合安徽省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实际,2003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继续围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个核心,突出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体制和科研院所改革,加强创新基地、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概括起来就是要突出一个重点,推进两项改革,加强三个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以来,阜阳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省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规划建设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着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提升,科技活动活跃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阜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稳步增强企业科研活动高度活跃。全市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推  相似文献   

8.
特约主编:嵊泗县科技局局长阮伟海主编观点:2012年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全面推进之年,嵊泗县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按照"美丽海岛"建设总要求,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推动海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拓展内外科技合作,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转化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协同创新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产业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选择。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制,形成多种类型和模式的协同创新体,才能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郭学彬 《安徽科技》2015,(11):15-16
<正>近年来,亳州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推动了亳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抓手,推进产业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1.
甘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甘肃的科技、文化、产业和金融力量高度集中于兰白都市圈,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化基础、战略条件和战略地位。建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路径:建设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化构建引导激励与创新追赶两个政策层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解决诸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问题,将区域长期积累的特色产业基础、潜在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创新"动能",打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本刊针对2006年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许多领域专家对本领域的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在科技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为其创造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持续的保障。科技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科技创新需要知识创新为后盾,因此,知识创新是科技发展之根本。以知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主创新;其次要整合技术知识,占领高端领域;再次要构建管理系统,激励技术创新。以此促进科技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4.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化,此背景下的地方经济发展动力,各界对科技创新寄予了厚望。怎样更好发挥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作用,需要政府明确自身的功能和定位,更加科学的加以引导,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监督、科技经济融合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科技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引擎作用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近年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发现,科技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但也暴露出弱项和短板。“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支撑作用,发扬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是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科学普及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在科技体制机制上加大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深入分析中国新形势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机遇,借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创新文化、组织机构、项目管理等方面成功经验,针对当前制约军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构建思维模式,并通过建立创新特区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以期为军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应对其挑战。在考察科技强国和科技革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需要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推动国民阅读方式正在由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化,当前主要表现为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三种方式。图书馆要适应国民阅读需求变化规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图书馆联盟,建设复合型图书馆,保持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先进地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疫情冲击下保持成长韧性,并从危机中寻求弯道超越,成为后疫情时代科技型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选取南京1907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常态化疫情防控对科技型企业的影响程度、现实困境及政策诉求等多视角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层次分析。调研结果表明:(1)52.44%的科技型企业明显受到影响,营收业绩下滑是主要挑战,新产品开发成为创新活动最大壁垒;(2)经营上,科技型企业销售经营招人难、用人贵成为首要制约因素,财务风险普遍较高。研发上,存在科技人才贵、引进人才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自救措施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以及创新产品推广的市场开拓成本高昂等困境;(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科技型企业的政策诉求在于政府扶持政策作用的充分释放还存在缓冲期,91.14%的企业希望加大研发费用补贴。提出建议,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过程中还应创新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引才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攻关;相应地,构建高新技术领域动态监测和科技风险预警体系,强化科技安全;同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数字政府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