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2006年颁布实施的《目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杭州科技》2012,(5):14-19
(2012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为深入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6〕29号)以及《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  相似文献   

3.
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  相似文献   

4.
陈治光 《科技潮》2012,(10):32-33
2012年9月13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系统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重要任务,对推进首都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会后,首都科技界代表就学习贯彻北京科技大会精神,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杭州科技》2012,(5):6
7月6日-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科技创新"命名并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召开大会,还是首次,是科技界的一大盛事。早在2006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宋子夷  何静 《广东科技》2012,(16):17-18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盛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于7月盛夏在京隆重举行。当前,正值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次大会作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决定,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大会通过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更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情况,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加快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并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8.
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治理机制、政策环境、法律支撑体系等直接关系到科研院所管理的成效。是影响国家科技资源布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微观要素。而科技决策机制、宏观协调机制、项目评估成果奖励制度等则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宏观要素。本文从宏观科技管理和微观院所管理两个方面。就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相关领域专家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的实施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30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任务分丁》,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主持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0.
《太原科技》2013,(3):110-110
近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分别召开相关部门和部内相关司局的会议,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指示,专题研究领导小组拟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王志刚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科技攻关散而不精、科技创新泛而不深、科研主体多而不强、基础研究稳而不活、科技成果碎而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矛盾论》《实践论》核心思想,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的“知行统一”管理模式,并从顶层设计、评价体系、监督办法和诚信记录等4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科技创新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使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引导、支持与推进,具体内容包括整合科技创新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效益循环等。通过对科技创新的鼓励与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将迈入全新的历史阶段,开创更为先进的创新文明。  相似文献   

13.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面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日益需求,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比较薄弱,为了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与共享"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研究,并制定出台了相关任务部署。本文针对这些任务的实施情况、进展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提出的政策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事企关系,促进科技产业发展是新时期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为样本,应用对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判,认为制约科研院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对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产业规模偏小、管理体制不够合理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够科学等。加快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强化管理职能、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转变成果转化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创建自主品牌等。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运行规范和管理科学的产业格局,促进科研院所产业有序、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国防科技创新概念的内涵及国外开展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情况,探讨了中国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的4种模式,即基于网络平台的跨域协同创新模式、基于强强联合的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基于整合相同相近科研机构开展一体化科研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军民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型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本文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政策响应、实施进展以及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创新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雪花模型”;其次探索建立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和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虚拟国家实验室(virtual national laboratory,VNL)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VNL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以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为主线,总结提炼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多类主体协同联动、高效信息沟通机制下的多主体、跨学科、全链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特点。结合VNL经验启示和中国当前矛盾问题,提出应积极探索市场需求牵引、跨产业链、复合型科研项目的创新机制,发挥国家实验室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撬动产业力量对基础科研形成补充,建立多主体、跨学科的科研需求响应机制等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日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因素.2006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交通运输业”列为重点领域之-,其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纲要》中交通运输业的优先主题.自《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形成了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培育并促进了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