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记时电流法和记时电位法对5价铌Nb(V)在FLINAK熔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V)(K2NbF7)在FLINAK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经历一个电化学-化学-电化学反应(ECE)途径。Nb(V)在FLINAK熔盐中的还原反应是单电子和4电子两步电化学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现代摄像等技术研究了K2TaF7-H2O体系中K2TaF7的水解特征及K2TaF7在烘干过程的稳定性;考察了K2TaF7与金属钠的润湿状态;同时测定了K2TaF7-NaCl体系中特征点的粘度及密度变化.结果表明:K2TaF7的水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K+和F-对钽盐会产生盐析作用,从而抑制K2TaF7的水解;K2TaF7活化的目的主要是细化颗粒,获得理想晶型;K2TaF7物料与液钠的“包覆”特征是K2TaF7与稀释剂的混合物粉末在液钠表面形成包裹层,而且熔盐体系的熔度、粘度及密度等物理参数对K2TaF7钠还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K2TaF7钠还原过程参数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氟化物熔体中电解共沉积硼化钛的阴极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循环伏安法首次研究了LiF-NaF-K2TiF6-KBF4熔盐体系中钛离子和硼离子在铂、钼电极上电化学还原及电合成硼化钛的阴极过程机理。对恒电位电解的沉积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当体系中硼钛摩尔比B/Ti大于2时,钛与硼可在同一电位下实现电解共沉积并反应生成硼化钛。  相似文献   

4.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r-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新的含三过氧铌的钨磷杂多酸盐:M4H2「PW9(NbO)3O37」M/Me4N^+(TMA)Et4N^+(TEA),Bu4N^+(TBA),He4n^+(THA);三铌取代的钨磷酸盐:M6「PW9Nb3O40」xH2O(M=TBA和K^+).IR和UV光谱,极谱和循环伏安,  相似文献   

6.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循环氧化后形成多孔的卷绕状形貌,对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抗氧化性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过氧磷钨杂多酸盐α2-K7-mHm(P2W17(TαO2)O61).xH2O(M=K,TMA,TEA,TBA)并且极谱-循环伏安,IR,UV吸收光谱,XPS,XRD,^31PNMR,^183WNMR谱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
在+γ-Al2O3上负载KF或KF和NaOH的混合物制备的固体催化剂KF/γ-Al2O3和KF-NaOH/2-Al2O3,和于催化柠檬醛与丙酮缩合生成假紫罗兰酮的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使Ⅱ的最高得率分别达88.7%和90.5%。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过氧磷钨杂多酸盐α2K7-mHm[P2W17(TɑO2)O61]·xH2O(M=K,TMA,TEA,TBA),并且用极谱-循环伏安、IR、UV吸收光谱、XPS、XRD、31PNMR、183WNMR谱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组装(SA)技术制备了正十二硫醇的SA单分子层膜,应用电化学交流固抗及循环伏安研究了12硫醇SA单分子层膜在K3Fe(CN)6/K4Fe(CN)6 的电化学行为,测得了表观电子传递系数α+β≠1,电子隧穿系数为(0.83 ̄1.11)/CH2。  相似文献   

11.
金属氧化物对软质PVC阻燃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五大树脂之一的PVC,其阻燃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进一步扩大聚氯乙烯的应用领域,提高软质聚氯乙烯的阻燃及抑烟性能,选择金属氧化物对软质聚氯乙烯的阻燃性能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利用这些金属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和热分析数据,对其阻燃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在软质聚氯乙烯中阻燃效果较好的金属氧化物大都为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一般熔点较低;其阻燃机理主要是通过对含卤阻燃剂的协同阻燃表现出来的,阻燃效果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添加至一定分量后,氧指数变化出现平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ET)与聚2,6—二甲基—1,4—对苯醚(PPO)共混物从熔体及玻璃态的等温结晶动力学以及结晶后试样相应的熔融行为。结果表明,PET及其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过程均符合Avrami方程,但Avrami指数n及结晶速率常数K值均与共混物组成及起始结晶状态有密切关系;从熔体结晶的表现活化能△E值要比玻璃态结晶的△E值高,并且受组成影响较明显。非晶的PPO组分在含量较低时能加速PET的结晶,使之达到比纯PET高的结晶度,但含量高达50%时,结晶速率及结晶度均略有下降,这与共混物织态结构改变有关。相同组成的共混物从玻璃态结晶比从熔体结晶所达到的结晶度高,但起始熔融温度低,熔程宽,表明生成较多的不规整的微晶体。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熔融还原熔体对耐火内衬的侵蚀速度,侵蚀程度和引起内衬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内衬侵蚀的主要因素是熔体与内衬中氧化物间的化学反应,侵蚀最严重的部位是渣铁界面处及渣表面处。铁氧化物浓度越高,侵蚀速度就越高,温度越高,内衬的侵蚀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熔盐中REO含量、冰晶石比,温度及还原铝量对稀土(RE)在两相中的分配比的影响。得出随熔盐中REO含量增加,分配比上升,但随冰晶石比变化有一最小值。温度升高,分配比减小。铝加入量对分配比无影响。为考查几个因素对分配比的共同影响,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r-t与r-c 等值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原子和分子共存理论建立计算Al- Ti二元合金系结构单元质量作用浓度的热力学模型。利用文献报道的2073、2173和2273 K下Al-Ti二元系的活度计算了生成Al3 Ti、AlTi和Al11 Ti5反应的平衡常数,并进一步得到其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表达式。使用文献报道的不同温度下Al-Ti二元合金系全浓度范围内组元Al和Ti的活度aAl和aTi与原子和分子共存理论定义的质量作用浓度NAl和NTi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Al-Ti二元合金熔体全浓度范围内计算得到的质量作用浓度NAl和NTi与文献报道的活度符合很好。同时,计算得到的Al-Ti二元合金系中结构单元Al3 Ti和Al11 Ti5的平衡物质的量与其质量作用浓度的关系呈“棒状”,而结构单元AlTi的平衡物质的量与其质量作用浓度的关系呈“纺锤”形。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合金熔体的固相率、搅拌速度、合金元素加入量、粒子预处理和搅拌时间等因素对Al基复合材料中SiC粒子分散行为的影响和SiC粒子在Al合金熔体中的混合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0%~50%的熔体固相率最适宜粒子在熔体中混入,由于Li极易氧化不利于SiC粒子在熔体中的均匀分散.而且随搅拌时间的延长和Mg量的增多,SiC粒子的分散更趋向均匀化.  相似文献   

17.
Sr对ZK60镁合金晶粒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金相显微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Sr对ZK60镁合金晶粒细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Sr对ZK60镁合金有很好的组织细化效果,但其细化效率受Sr加入量和熔体保温时间的影响较大. 在给定熔体保温时间的条件下,随着Sr质量分数从0.01%增加到0.1%,晶粒细化效率逐渐提高. 在给定Sr加入量的条件下,当熔体保温时间为20~80min时,晶粒细化效率随熔体保温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当熔体保温时间超过80min后,晶粒细化效率随熔体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定向凝固方法是目前生产太阳能用晶体硅的主要方法。晶硅电池片的质量是影响晶硅电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晶硅电池片的质量与硅锭中的溶质含量及分布情况密切相关。该文对定向凝固熔炉中心区域(包括硅、坩埚及石墨支架)建立了二维瞬态分析模型,研究了定向凝固过程中热场分布、溶质分布、液硅流动情况,并分析了熔液流动对溶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推进固液界面从平直变成略凹;径向温度梯度产生自然对流浮力,驱动熔液流动形成一个大涡,并随时间流动强度越来越大;在长晶初始阶段,存在明显的溶质边界层,之后受流动影响,溶质分布区域扩大到整个熔液中,并且分布形式与流线形状相似;溶质向界面中心区域聚集。  相似文献   

19.
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熔体温度处理细化亚共晶Al-Si合金的凝固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熔体温度处理后,凝固组织中一次枝晶尺寸明显减小,长的树枝晶变为短的树枝晶或等轴晶,并且枝晶数量明显增多;二次枝晶臂间距变化不明显,从原子团簇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高,低温熔体混合后,低温熔体中大的原子团簇得到细化,从而导致混合熔体中形核质点增殖的结果,研究同时发现,高,低温熔体的混合方式对熔体温度处理效果有直接影响,熔体的均匀混合有利于增大熔体凝固过冷度,减小临界晶核半径,促进凝固组织的细化。  相似文献   

20.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dehydration melting, melt morphology and fluid migration based on the dehydration melting experiments on natural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performed at the pressure of 1.0—1.4 GPa, and at the temperature of 770—1028℃.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ⅰ) most of melt tends to be distributed along mineral boundaries forming “melt film” even the amount of melt is less than 5 vol%; melt connectivity is controlled not only by melt topology but also by melt fraction; (ⅱ) dehydration melting involves a series of subprocesses including subsolidus dehydration reaction, fluid migration, vapor-present melting and vapor-absent melting; (ⅲ) experiments produce peraluminous granitic melt whose composi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High Himalayan leucogranites (HHLG) and the residual phase assemblage is Pl+Qz+ Gat+Bio+Opx± Cpx+Ilm/Rut± Kfs and can be comparable with granulites observed in Himalayas. The experiments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is one of source rocks of HHLG and dehydration mel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orm HHLG and the granulites. Additionally,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constraints on determining the P-T conditions of Himalayan crustal anatex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