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方法 依据地表露头和22口探井的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特征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 山西期主要发育堡岛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康和淮阳为本区两个聚煤中心.结论 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聚煤环境,二1煤是在潮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泥炭坪所形成,二2煤及其以上诸煤层则是在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2.
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的NNE向半地堑煤盆地,北西西系是其主要的成盆期构造.在对铁法盆地的同沉积构造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划分了纵向同沉积构造单元和横向同沉积构造单元,分析了各同沉积构造单元的聚煤条件、控煤特点,总结出其对富煤带和聚煤中心的控制作用,确定了中部较缓慢沉降带、东部缓慢沉降带中近岸浅水湖泊区及湖缘三角洲平原为远景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涌山桥矿区安源组含煤地层的沉积——构造分析,分别对聚煤前的古构造基础、聚煤期的同沉积构造控制和现代赋煤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吴斌  贺强  李万军 《科技信息》2010,(12):358-358
沉积演化及聚煤规律是煤田预普查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三塘湖盆地中生代古地理环境和聚煤演化的研究,基本确定了其中生代地层层序,大致圈定了含煤范围及富煤中心,为下一步勘查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钟能文 《广东科技》2011,20(14):268-269
本文根据福建省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地层大量资料,分析区域地质背景、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古地理环境和古地理概貌,重点分析研究含煤段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阐述了含煤性及聚煤规律。提出文笔山组地层与童子岩组凸起基底区地层的识别方法和龙永煤田富煤新区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闽西南凹陷西条带的沉积特征分析,探讨该区聚煤环境,即为障壁岛后聚煤环境、过渡带泻湖环境和滨岸湖泊环境,并预测了西条带具有工业价值聚煤环境为宁洋以南、庙前以北朋口一带,是今后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基准面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以及该地区煤的聚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由陆表海盆地、盆地转换时期、大型板内坳陷盆地3类充填沉积序列构成.该区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可划分成9个三级层序和4个二级层序.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盆地的聚煤作用是随着盆地充填演化发生迁移的,其中第5号煤层沉积时期是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而第3号煤层形成时聚煤作用的范围已经退缩.聚煤作用的强度变化与富煤单元的迁移受盆地充填沉积时的沉积体系发育及废弃特点控制.  相似文献   

8.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基准面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以及该地区煤的聚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由陆表海盆地、盆地转换时期、大型板内坳陷盆地3类充填沉积序列构成.该区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可划分成9个三级层序和4个二级层序.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盆地的聚煤作用是随着盆地充填演化发生迁移的,其中第5号煤层沉积时期是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而第3号煤层形成时聚煤作用的范围已经退缩.聚煤作用的强度变化与富煤单元的迁移受盆地充填沉积时的沉积体系发育及废弃特点控制.  相似文献   

9.
前言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分级、勘探程度及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一、我国煤田特点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煤炭的发现、开发和利用方面早于世界各国。我国煤田具有如下特点:煤田的分布受构造体系的严格控制,具有特定的分布规律;聚煤作用在时间上呈现波浪式的演变;聚煤作用在空间上有明显的迁移;聚煤作用由浅海、滨海向大陆迁移;聚煤期的古地理类型的变化是逐渐多样化的;我国含煤建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河南平顶山煤田山西组的沉积体系和聚煤模式。文中提出山西组下段形成于碎屑障壁海岸环境,山西组上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进积部分。已组煤形成于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的上部,其发育过程明显受到基底沉积环境的控制。已组煤的聚煤作用特征是沉积基底地形高差、压实沉降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关系随海平面变化而变化。己组煤发育的气候条件可能属热带背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山西省煤田区陷落柱发育资料, 绘制山西省煤田区陷落柱发育分布图, 结合华北山西断块煤田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和陷落柱形成条件, 得出山西陷落柱分布规律为:1)主要发育在盆地边缘, 如大同盆地北缘和沁水盆地边缘;2)河流和岩溶泉水发育的地区, 陷落柱更为发育, 如太原西山、霍州和阳泉地区;3)沿新生代伸展构造山西地堑发育。根据山西省区域构造演化和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分析得出, 山西省陷落柱形成受到构造运动的控制, 其构造条件为"两升两反":在构造运动上升期间, 岩溶发育, 陷落柱形成方式以热液溶蚀、真空塌陷和重力塌陷为主;在构造反转期间, 上覆岩层稳定性被破坏, 陷落柱形成方式以重力塌陷叠加循环塌陷为主。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三套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于北方大型聚煤盆地,三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于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则形成于鄂尔多斯大型坳陷聚煤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由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三角洲沉积等4种沉积体系所组成,在盆地充填整个序列中,上述沉积体系呈旋回式叠覆,同一时期不同沉积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域。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的不同沉积体系及其空间上的配置情况为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形成,特别是多层系成煤、多层系生油气、多旋回成煤和油气奠定了可靠的地质基础。煤的聚积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主体能源矿产,与之相伴生的矿产如煤成气、煤层气等,煤与石油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盆地的聚煤作用对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具有关键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 H/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 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 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4.
从准噶尔煤盆地的构造演化观其基底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准噶尔煤盆地的构造演化为依据,以煤矿产为“化石”,通过对煤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研究,确定了准噶尔煤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5.
七台河煤盆地是黑龙江省晚中生代—个大型的含煤盆地,研究它的区域构造特征,有助于对该省四大含煤盆地的认识预测和开发。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七台河煤盆地是沿近东西向的压扭性断裂带发育的断陷盆地。从沉积构造等方面讨论它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相与生烃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层煤相的划分标志及四种煤相(即干旱森林沼泽相、潮湿森林林沼泽相、流水沼泽相及开阔水体沼泽相)的基本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煤相的生烃潜力,指出流水沼泽相为煤成烃最有利之相带,对指导煤成烃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煤层地应力、热演化程度、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渗透率的发育机理,认为煤储层渗透率是煤阶与地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地应力控制煤储层割理开启程度和方向,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煤岩热演化通过改变岩石力学性质来控制割理发育,二者共同控制煤储层割理的大小,进而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而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相关性不强.选取煤层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煤层气储层为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阶与地应力”渗透性二元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渗透率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地应力控制了渗透率的分布,而煤岩热演化程度对渗透率分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煤层气储层高渗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斜坡带地应力松弛部位,而在应力相对集中深部煤储层为低渗区.  相似文献   

18.
平 盆地为晚中生代形成的主体为单壁断陷,局部为双壁断陷盆地,北西西系是主要的成盆期构造,对聚煤起得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西缘的北不向同沉积大断层和盆地北部边缘的南北走向的同沉积断层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盆地内北西西向褶皱控制着盆地的聚煤中心,中新华夏系和北北西系为成盆后构造,它们所形成的褶皱与先期构造叠架构造穹隆或构造盆地,对煤层的埋藏深度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桥头河向斜是涟邵煤田重要的含煤向斜盆地之一。该向斜的不同构造部位,其次级褶皱、断裂构造特征有着显著的不同,对煤层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为指导煤矿的探采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图7,表2,参2。  相似文献   

20.
许建中 《山西科技》2014,(1):132-133,138
通过对栖凤矿可采煤层的工业用途评价,得出结论:该矿可采煤层为2、5、6号煤层,2、5、6号煤均以气煤和1/3焦煤为主,属炼焦用煤和炼焦配煤使用;本矿2号煤层灰分较高,5、6号煤层硫分较高,不适宜做炼焦工业用途,主要为动力用煤,亦可考虑炼油用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