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黄河冰凌,得杜之骨"、"气格为主,悲壮为宗"、"古风之尚,雅音为正",既能以杜诗作为古典诗歌最高审美典范,又能"知其所长、又知其弊",是明代中叶学杜的集大成者。通过分析其诗歌的内在艺术风格,不仅可以认识诗人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突出贡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明中后期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关于"媚兹一人",多数学者将"媚"看作动词,释为"爱、爱戴",也有学者认为应释为"好";"应侯顺德"之"应侯"有学者将其看作专有名词,理解为"应国之君",另一些学者却将它们分别看作两个词。故训资料、《诗经》句法特点及中古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媚"当释为"好","兹"与"哉"同;"侯"与"乃"同,"应"通"膺",有"承、当"之义。"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相当于"媚哉一人,膺乃顺德",意即"多好啊这个人,承受了先王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1):77-77
<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让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这其中有两个重点词——极深和研几。对于这两个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极深"者,则前《经》初一节云:君子将有为,将有行,问焉而以言,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是极深也。"研几"者,上《经》次节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5.
"梅花如雪悟香禅"是清代女词人吴藻对于自我形象、身世命运和精神世界完美结合的追求.吴藻词集中有39首与梅花有关的作品,寄予其高洁品格与人生体验.从绰约形态、高洁品格、纠结思念、超然胸襟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吴藻词中梅花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蕴,并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6.
"翱翔",古籍中多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上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南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同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  相似文献   

8.
<老子>第32章之"民莫之令而自均"之"自均"一词,历代注家多讲着"自然平均",检阅载籍,"均"通"钧",即陶钧,它以其自身自然而然的圆运不已之态势和制器生物之功而被喻之以"天",而老子之"天"所强调的也正是运化造物之自然而然这一层意思.故"均"即"钧",也即"天",此"天"即自然,也即<老子>中所谓的"自宾"、"自化"、"自然".  相似文献   

9.
"甫能"和"七林林"是近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两个词,曾被多家辞书所误释.本文细辨书证,详察语境,认为近代之"甫能"即古代之"甫乃",是"刚刚;好不容易"之义,"七林林"是"行走急速"之义.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固始县得名于刘秀分封重臣李通为"固始侯",而事实上"固始"一词源自先秦典籍《国语》,意指开创之始,只有坚固根本方能成功。刘秀以固始之地分封李通,有视之为一代贤相孙叔敖之意,而更名"固始",则蕴含有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与长治久安、江山永固的良好祝愿。所以"固始"之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论诗绝句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系统中:在论量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三条线索,即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形式的承传、元好问《诗词三十首》论诗形式的承传及吴可《学诗诗》论诗形式的承传;在论量内容方面,则表现为两条线索,即偏于评诗论人的承传和偏于谈艺论理的承传。上述五条线索,组构出了我国古代论诗绝句的理论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在他的《小山词》中使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字目良,尤其是“红”与“绿”,这些色彩词的使用不仅仅是客观的事物再现,更多的是和词人的主观情绪相联系,特别是在表现词人的悲苦和凄凉情绪方面,因此,研究词中的色彩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晏几道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的表情技巧是多方面的 ,杜诗中常用自我分离、包孕画面、逆向对比三种表达手法。所谓自我分离法 ,即抒情主体转换自我角色 ,透过他人的视角对自己的情感加以审视和再现。包孕画面法往往抓住瞬间情景简洁构图 ,在简洁与有限中寓丰富无限的情感。逆向对比 ,指的是情感的抒发借助一定的参照物 ,并与参照物呈相反的走势 ,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  相似文献   

16.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战国"一词始见于《管子》,其本义并非"时代名",而是"军事强国"或"能战之国"之意。西汉刘向编定《战国策》,"战国"一词始有"时代名"义项。其后,"能战之国"和"时代名"两个义项同时存在,各为所用。至隋、唐间,作为"时代名"义项逐渐成为释"战国"一词的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18.
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艺术家们为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蓬勃发展,纠正“纯诗”的影响,使抗战诗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朗诵诗”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这些探讨集中在“朗诵诗”的存在意义、“朗诵诗”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上。这种讨论促进了中国现代新诗艺术的口语化、散文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灵感"最早是西方宗教中的概念,本意是"神的昭示"和"灵气".在中国古代诗学论著和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灵感"一词,但是对创作心理状态的描述则颇早。介绍了"灵感"一词的渊源,整理了我国古代诗学论著或作品中与之相关的描述,并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探讨了创造和把握灵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