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1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戏剧大师。他们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与《牡丹亭》中都不约而同地含有鬼魂戏,并且鬼魂戏均是戏剧文本和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认为:鬼魂戏的出现具有共同的人类文化渊源也反映了两位大师不同的时代风貌及人文主义特色,而鬼魂戏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推动和戏剧表现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的异同更显示了中西戏剧的沟通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是两种不同的戏剧。但就戏剧的本质来说,它们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或歌唱以及行动,真实地集中概括地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运动的综合性艺术。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有行动与反行动的冲突,才有戏剧性。戏剧的矛盾冲突是在一定的空间里展开,在一定的时间里运动,观众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给观众以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感情感染,从而起到教育及审美等作用。这是中西戏剧共同的地方。但具体到中西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各有其特性,两种戏剧就有所不同了。一、中国戏曲是由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说表并重,叙事与抒情统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戏剧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一样,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样式之一。从人类文明史角度看,尽管华夏民族的文明时间与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明时间相比几乎相差无几,但中国戏曲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迟晚得多。中国戏曲大致要到公元十二世纪前期南宋温州戏文的产生才算正式形成,而真正进入成熟时期则要到公元十三世纪的元杂剧和南戏的兴起。古希腊悲剧却远在  相似文献   

4.
舞台时空问题是戏剧艺术的灵魂。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在表演形式和作品结构方面,之所以差别这么大,本质上是由于对时空处理采用不同方式所致。追溯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方式,理所当然的首先是对元杂剧中时空处理的研究。虽然南戏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但总体上还比较粗疏幼稚。而元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则首推关汉卿。在元代众多杰出的杂剧作家中,关汉卿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乃至当代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他多产而高质的剧作、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的编剧技巧、作品思想内容的进步性,都代表着元代杂剧整体创作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历史顶点。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在第五部小说《宠儿》中借助哥特式的鬼魂形象,再现了走投无路的奴隶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得不把她杀死的血淋淋的哥特场景,以及血腥的奴隶制度给广大黑人带来的无以言说的精神创伤。小说把揭开鬼魂身份的过程和再现蓄奴的历史过程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表明鬼魂无疑成了美国黑人奴隶历史的载体。哥特式的鬼魂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莫里森特有的哥特情怀。  相似文献   

6.
根植于自已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古典戏剧特别是古希腊的戏剧相比照,(本文的西方古典戏剧着重以古希腊戏剧为例)它们不但在各自发生和发展道路上存在差异,其审美形态也是迥然不同的.本文试图以<琵琶记>与<美狄亚>例,在分析与挖掘它们异同点的同时,联系其他作品,对中西古典戏剧的审美形态作一简单的论述,并试图思考形成这种差异性的民族性根源.  相似文献   

7.
作为戏剧重要要素之一的“冲突”(conflict)在不同语境的戏剧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表征。西方戏剧认为,所谓冲突,便是现实人类由于立场、观点等相迥而产生的矛盾(contradiction),这种矛盾在戏剧中的反映,便是冲突。而中国传统戏曲认为,所谓冲突,乃是在一个链状的叙述模式中,出现顺序进行的点状“场子”,而构成这种特殊的“场子”的冲突,则被笔者称为“吊诡”(paradox)。从这两种源自于不同戏剧结构的矛盾元素出发,笔者认为,无论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在情节上都存在着“吊诡”这种叙事模式的美学共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曲和作为西方戏剧始祖的古希腊戏剧在创生渊源上都与宗教仪式有不解之缘。宗教祭祀的祭祀方式为戏剧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范例,宗教祭祀的广博文化包容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创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戏曲"这一传统文体开始向现代"戏剧"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潮的感召下,"戏剧"这一西方化的文体形式才得以在中国普及,人们从而能够以全新的视野来认识和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流变历程。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引发了新旧两种阵营和两种视域关于戏曲、戏剧问题的激烈论争,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强有力的催化作用下,"戏曲"才完成了向"戏剧"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戏曲和作为西方戏剧始祖的古希腊戏剧在创生渊源上都与宗教仪式有不解之缘。宗教祭祀的祭祀方式为戏剧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范例,宗教祭祀的广博文化包容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创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华亮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421-1423
中国家庭伦理剧电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电影类型。本文认为,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电影是中国文化作用下的特定产物,它以中国的文化精神为其内在精神,以中国的文化规范为其内在规范,因此从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电影本身能够找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印记。其中鲜明民族特色的叙事特征和叙事手段不仅造就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电影丰富多彩的外在形态,同时也使它拥有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同类型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歌剧作为与话剧同源异流的艺术形式,其舞台时空表现方式受西方传统化、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及思雏方式的影响,呈现出再现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写实性。但歌剧作为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的综合形式,音乐本身的虚拟性特征使歌剧的时空表现有别于话剧而显现出一定的表现性风格。  相似文献   

13.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迥然相异,具体表现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及话语表现模式上,一种是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种是优美的歌舞式艺术,一种是再现性艺术,一种是表现性艺术.深入探讨了戏剧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差异,从东西方语言、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观上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情节剧向现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戏剧等形式。时空艺术也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戏剧在向西方戏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空处理模式,对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甘地虽然是印度的圣人,但电影中的甘地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原则塑造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甘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他在英国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受到基督教与托尔斯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电影中他所坚守的基本原则乃是按照西方圣人原则塑造出来的。电影中孔子的形象更多地是体现出今日对孔子的理解,同样也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不变的基因。分析二者的异同对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如怎样评价目前流行的红色经典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8.
对黎国韬先生《参军戏与胡乐考》和《参军戏与胡乐补论》提出的参军戏源于胡乐,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及祆教有关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黎先生所举证据并不能证明参军戏源于胡乐。陈旸《乐书》"唐胡部……戏有参军、婆罗门"意思为参军戏属于唐代独立乐部"胡部",而不属于少数民族音乐泛称的"胡乐"。脚色参军的"绿衣秉简"为官员打扮,而钟馗的"绿袍"是在戏中扮鬼神时的打扮,"简"也是官员的道具,二者服饰相似并非因为有继承关系,所以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和祆教也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9.
戏曲和音乐剧分属东西方戏剧的两个不同范畴,虽然二者都是"歌舞剧"三者并重的综合艺术,但是却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贵州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将戏剧作为唤起民众的有力武器,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戏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文化大改造的戏剧运动,戏剧大众化、重视戏剧剧本、舞台实践改革等是贵州戏剧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表现.蓬勃发展的贵州戏剧运动及时融入到了战时大后方抗战文化中,为抗战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