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群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林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昆明的城市自然植被和植物区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昆明城区范围内自然分布的植被和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分布的植物区系特征和所调查样地分布的生境,划分出10种群落类型,这些类型的分布与人为干扰况形式及强度有关;自然分布于城市的一共有190种种子植物,对植物的科及其属、种组成,它们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植物区系成分以一年生植物和通常认为的杂草植物为主,而其中不乏有用的植物.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调查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对那坡县的2201种种子植物进行了种的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分析,结合科、属的地理成分分析,总结了区系特点。种的分布类型分析显示,中国特有分布最多(43.6%),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33.0)和东亚分布(12.8%)。以区系分区区划作为分析地理分布特征的单位,将那坡的中国特有分布型划分为3个分布亚型和11个变型,那坡与我国其它地区尤其是与西南、长江以南共有的种占很大比重(73.6%),反映上述区系的密切联系并有如下特点:①热带北缘性质;②特有现象显;③岩溶特性;④起源古老;⑤与越南北部区系和滇东南植物区系联系紧密,体现了北部湾区系区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5.
绣球花科中国溲疏属小花溲疏组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中国小花溲疏组(Sect.mesodeuntzia Schneid.)内9种及6变种的40个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数量分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特征性状的相关分析,对该组组下等级划分、种的归属及种间亲缘关系作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1)小花溲疏组可划分为3个系,即小花溲疏Ser.Parviflorae Zaikonn.)、粉红溲疏系(Ser.Rubentes Zaikonn.)及伞房溲疏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种源试验试点效应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选自全国的23个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种源,在七个测试点进行了生长性状的稳定性评定和试点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点间和种源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结合种源稳定性分析中,参试的23个种源,可划分成四个类型:高产稳定型,只有P_6一个种源;高产非稳定型,包括八个种源;低产稳定型,包括十二个种源;低产不稳定型,包括P_1和P_22两个种源。又由于种源与地点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所以同一种源在不同试验点表现也有明显差异,通过适宜性分析确定了各种源最适宜种植的场点。七个试点对种源判别能力分析表明,以L_5、L_6具有较强的判别优良基因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棱果沙棘物种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解剖性状、种子蛋白质谱带、核型分析、地理分布、开花授粉、大小孢子发育、胚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对棱果沙棘(Hippophaegoniocarpa)及近缘类群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其种子蛋白质谱带迁移率的比较、种间染色体数目相同(2n=24)和结构差异的存在、类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替代特点以及雌雄花发育进程和其细胞学特征等,都表明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方式系地理式物种形成式样,即异地形成模式.其祖种最大可能是中国沙棘或云南沙棘,而且是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川滇藏接触地区,即康滇古陆区)的较高海拔地带(2600~3500m)的特化的边缘居群.从遗传角度而言,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倒位或兼而有之)和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殖隔离的形成,可能与许多雌雄异株植物的遗传机制相一致,即其边缘居群中的“建立者”通过正选型交配而获得.种子萌发试验进一步论证了棱果沙棘起源于较温暖的生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以4个俄罗斯沙棘品种和2个中国沙棘优良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染色体的核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沙棘品种全部由亚中部着丝点或中部着丝点组成,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的类型为2B和2A型。以上研究结果为沙棘种下类群划分以及沙棘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借鉴俄罗斯沙棘育种经验和不同地域和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引种及驯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沙棘别名酸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灌木,沙棘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生物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首选树种,也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陇两县历来将其作为抗旱造林的先锋树种。陇西县现有人工沙棘林约10万亩.其主要分布在渭河北部干旱山区;天然分布约有1万余亩.其主要分布在渭河南部山区。  相似文献   

11.
山西北部沙棘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hannon-W iener指数和Petra itis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沙棘群落25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认为生态位最宽的是沙棘和铁杆蒿(分别为3.4607和3.2480),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最窄的是胡枝子和美蔷薇(分别为0.1536和0.2134),对资源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沙棘和铁杆蒿之间重叠值最大(SO=0.818),沙棘和铁杆蒿在其它种群上的特定重叠远远小于其它种群在沙棘和铁杆蒿上的特定重叠.生态位特定重叠的大小与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地位、生态学特性、种群分布情况都密切相关.25个优势种群之间不存在完全普遍重叠,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沙棘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两种和两亚种沙棘的核型,其中:中亚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turkestanica Rousi)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并观察到沙棘的雄、雌株性染色体有别,且属XY型。  相似文献   

13.
沙棘果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沙棘果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试验方法分别采用沙棘果醇和水的提物对复制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进行定量和定期给药治疗4周,处死后,测定一系列相关的生化指标,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得沙棘果不同提取物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本模型大鼠血糖升高,并引起自由基代谢紊乱,适当服用沙棘果提取物可降低血糖、提高抗氧化能力,亦可起到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干旱条件下皇甫川流域4种灌木蒸腾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准格尔丘陵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最西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2001年是该区域连续干旱的第3年,在植物生长旺季的8月中下旬,在自然条件下,对准格尔丘陵区主要人工种植灌木中间锦鸡儿、沙柳、羊柴和沙棘的蒸腾耗水特征应用LI-1600稳态气孔计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沙棘的蒸腾速率无午休现象,在12:00~16:00时间段内都呈较高的蒸腾速率,其它3种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则呈双峰型.以上4种植物日蒸腾速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羊柴>沙棘>沙柳>中间锦鸡儿.在连续3年干旱和人为原因致使沙棘灌木林长势不好的情况下,沙棘单株叶片日蒸腾累计失水量为1169.57g.中间锦鸡儿、沙柳和羊柴的单株叶片日蒸腾累计失水量为分别为887.69g,3739.30g,1907.57g.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准格尔丘陵区水土保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需水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子午岭中国沙棘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子午岭中国沙棘3个亚居群在小地理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8%,Nei‘s基因多样性h=0.1744,Shu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0.2687.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亚居群内,亚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24.03%(Gst=0.2403),AMOVA的结果也表明,有18.8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亚居群之间.这一结果符合中国沙棘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特点,但亚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仍要高于异交、风媒植物居群间遗传分化的平均值(Gst=0.1930).该地中国沙棘亚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与其生活环境和限制的基因流有关.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声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藏药材沙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藏药材沙棘的地理分布及资源情况、化学成分及功效、药理研究、临床研究及藏医药中的应用等研究现状,并对沙棘的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沙棘营养器官结构特征及其与生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沙棘初生结构的分化和次生生长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沙棘根系角质层发达,外被粘质物,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大量栓质化。根瘤的形成与木质部和皮层有密切关系,弗兰克氏菌的侵入刺激皮层形成大量的薄壁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瘤。茎的皮层外部细胞较小,排列整齐,细胞壁厚,表皮外有很厚的角质层和一定量的蜡质。叶的结构更加体现了抗旱、耐寒植物的特点,栅栏组织发达,排列紧密,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较大,气孔深陷,且具有角质层和密而叠置的星状毛及鳞片等。这些均为生活在旱、寒环境里表现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