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广大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在乡村政权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创造出“三三制”这一既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它改变了传统以乡绅地主为主体的乡村社会权力格局,国家政治权力在两千多年来首次以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种乡村管理体制是新中国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雏形,也为今天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成长期,随着乡村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空间格局出现大幅度变动与调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扩大、乡村工业化引致分散城市化、村庄空废化趋向、村庄建设分散无序、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等结构和空间问题.当前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已成为塑造乡村经济空间的主导力量、乡村工业集聚区逐渐成为乡村工业布局的主要形式、乡村城市化全方位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是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方向等.重构乡村空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是:规划建设"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农村城市化平台;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乡村学校除了承担输送人才的政治功能和增加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还一直承担着使社会得以维系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方面,乡村学校是连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随着撤点并校的进程,那些曾由乡村学校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将由什么组织来替代将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其与外围城市相互作用的科学。本文从农村的经济发展、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等几个角度来看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认为乡村地理学未来的研究要继续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重视研究内容的整合,而且注重研究的深度和乡村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5.
界定了乡村城市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小城镇形成过程及其功能特征,认为小城镇的发展将会对农业人口转移、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文化习俗、建筑风络等产生重要影响,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对其乡村社会资本的研究历史并不远.乡村社会资本并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呈现衰落趋势,而是发生了重构,其重构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的封闭式、互助式、道义性社会关系网络向开放式、互惠式、契约性关系网的路径演变.乡村社会资本重构中其构成要素——信任、网络、合作——没有变,但是这些要素的特点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8.
雷姝燕 《科技信息》2011,(12):19-19
当前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向乡村推进,对乡村旅游地生态产生了胁迫性影响,其成因一方面在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而形成的向乡村的扩张与渗透,另一方面在于乡村对城市的模仿复制而导致的过度城市化。基于此,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做好城乡统筹以及搞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方面,努力推动乡村旅游地生态的保护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乡村非农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乡村旅游可通过影响对农资金积累、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来促进乡村城市化,不失为一条加速乡村非农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益途径,乡村旅游开发应端正认识,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李莉萍 《江西科学》2012,30(2):157-163
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城市与乡村交互的界面逐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景观格局混乱等问题。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特征、功能的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整治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礼俗社会是乡土中国的本质特征,它深刻作用于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和约束着农民的闲暇生活。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礼俗与乡村紧密联系的背景下,当前农村的闲暇生活存在了一些问题与困境。为此,必须要发挥礼俗社会对乡村闲暇的正向功能,推动农民精神生活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关于农民社会和乡村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做了重要综述 ,并特别强调从多元视角发展对中国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女干部"形象,同时具有"女性"与"社会价值"两种属性,因其蕴含丰富,在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小说中都有所挖掘。在十七年文学中,她们常被塑造为革命工作中的积极分子;在新时期小说中,又有了更多颠覆性的展示。新世纪长篇小说对于乡村女干部形象群的塑造,集中表现出了乡村政治生态与女干部政途失意、乡村伦理与女干部在经纪中两难、乡村现实生存条件与女干部婚恋悲剧等诸多现实因素之间的关系。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乡村女干部"形象群美学与镜像价值的相辅相成,大大增添了其认识乡村的可能性与限度。  相似文献   

14.
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条件下,郴州地区成为了中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而又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其聚落景观的乡村旅游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特有优势。为此,必须做大做强;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创造品牌;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其传统聚落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空间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乡村的社会空间。对于乡村社会空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对乡村社会空间中所关联的社会关系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社会空间中所包含的关系入手,强调内部的变化;其次是现代媒介对乡村社会空间的介入研究,这类研究与现代媒介的大量普及背景有关,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以上两类研究都试图通过描绘乡村社会空间变迁来揭示其社会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以其“以人为本”的学科性质对人类回溯自身的认识历程有特殊意义。在其诞生一百多年间,都是西方的人类学家们对原始简单社会的异文化进行研究。中国学者费孝通力挽狂澜,着力于自己民族的人类学研究,由此拨转了国界人类学的大方向,开拓了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此后这一研究脉络不断丰富。《乡村人类学》一书的出版即是作为中国乡村学派出现和崛起的记录和见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乡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土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国民教育取代家族私塾,新式教师取代塾师,失去了乡土的滋养的乡村教师,身在农村却背离农村,乡村教师社会功能的弱化,缺乏与农村社会生活应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试论"乡村旅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主要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内容,认为它应该包括:第一、农业旅游;第二、民俗民情与乡村建筑旅游;第三、乡村文化旅游.并对每个内容进行了细分.最后指出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认为"乡村旅游"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旅游",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进行的旅游.  相似文献   

19.
粱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开创者,他以独特的文化哲学观和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山东邹平、菏泽进行乡村建设试验,进而在山东全省推广,对山东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现代意义:具有巨大的社会责任感,敢于躬行实践;重视农村问题,勇于解决之;重视教育发展,以其改造社会;知识分子与农民合作,下乡实践;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保持文化独立;吸收外国文化精华,重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20.
国外乡村社区变迁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开展乡村社区研究以来,乡村社区一直受到社会学、地理学和乡村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各学科都对乡村社区的概念内涵、乡村社区的变迁及其机制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形成了乡村城市化理论、城乡连续体(统)、乡村社会变迁的时空模型等理论体系。研究尺度上从中观层次的乡村地域研究向大尺度宏观研究和针对要素的微观机理分析转变。国外乡村社区及其变迁研究的经验、理论与方法对于我国乡村社区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