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用氢还原Ag_2WO_4制得的Ag-W复合粉烧结的Ag-W电接触合金由于晶粒细和成分均匀,能提高合金的抗熔焊性和电腐蚀性能。本文研究了Ag_2WO_4-Ag_2CO_3共沉淀的生成条件及还原工艺对所得Ag-W复合粉性能的影响,证明:AgNO_3溶液的pH值和共沉淀时Na_2CO_3的加入量影响共沉淀料的Ag含量;反应温度,特别是二阶段还原的温度和时间决定了复合粉的费氏平均粒度。  相似文献   

2.
将共沉淀还原扩散法推广应用于四元镧镍系吸氢合金的制备,借助XRD等技术探讨了LaNi4Co0.5Fe0.5的制备过程,确定了合适的制备条件,实验表明,共沉淀各组分之间的混合高度均匀,有利于合金化,反应温度低,时间短,降低了对工艺和设备的要求,而且原料易得,可望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的90W-Ni-Cu重合金复合粉具有粒度细、成形性好,成分均匀的优点.本文研究了共沉淀条件对复合粉性能的影响及复合粉还原的相变过程;对制得的合金进行了断口形貌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共沉淀粉可以降低合金的烧结温度,改善合金成分的均匀性,提高合金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了新的镧系吸氢合金LaNi_4Fe_(0.5)Cu_(0.5)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吸氢性能测试和表面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空间群P6/mmm,晶体学参数为a=5.043A.C=4.009A;有优良的吸放氢性质,易活化,吸氢容量高(H/La接近6);合金吸放氢导致粉化,活化过程产生许多微观裂隙,有利于吸氢。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钨的氯化物高温氢还原过程。结果表明,与低温氢还原过程的分阶段逐级还原机理不同,WCl_0在与氢气接触前实际上几乎全部分解,WCl_4的还原不经过更低价氯化物的阶段而直接还原至金属钨。高温平衡气相组成及钨在平衡气相中的相对含量的计算表明,对于实际工艺,从热力学观点讲,没有必要提高过程温度和增加过量氢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生产微细钨铜复合粉的方法。将WO_3(或蓝钨)和CuO均匀混合,在空气中焙烧生成CuWO_4,再在氢气中还原,就能制得微细钨铜复合粉,其钨、铜两相分布均匀,钨颗粒细小且分布狭窄。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钨酸铜的生成及其氢还原过程,与WO_3相比,发现两者的还原相变过程及动力学过程有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MoO_2氢还原过程所得的数据,经微型计算机处理,获得了钼粉粒度和钼粉中含氧量与还原工艺参数关系的经验模型。经检验和实际考核表明,该模型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的铬铈复合氧化物,研究了这些催化剂在CO2气氛下对乙苯的氧化脱氢。结果发现,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单纯的氧化物,这可能与复合氧化物中含有较多量的Cr^6 以及Ce^4 容易还原为Ce^3 有关,与纯N2气氛相比,CO2对乙苯反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铈基储氧材料,考察了滴定速率对该材料织构参数的影响.此外,分别将样品置于空气和氮氢混合气氛围中焙烧,考察了焙烧气氛对该材料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及氧脉冲吸附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可以制备出结构稳定的纳米铈基材料,当盐溶液滴定速率在5~10 mL/min时,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分别为190 m2/g、0.42mL/g;此外,在氮氢混合气氛中处理过后能大幅度提高体相氧的扩散速率,从而提高其氧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蓝色氧化钨氢还原过程工艺参数对钨粉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钨粉粒度与还原温度、舟装料量、氢气流量和推舟速度成线性关系。作者借助微型机拟定了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以Na_2WO_4为钨源,天然土状石墨为碳源,研究二者在高温氩气气氛下的转化过程及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子能谱(EDS)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_2WO_4与石墨的混合样品在氩气气氛下经高温处理,可以生成不同的碳钨化合物。首先,石墨与Na_2WO_4在接触界面发生还原反应,将Na_2WO_4还原为α-W2C和β-W2C;然后,随着石墨增多,当Na_2WO_4与石墨的质量比小于1:1时,石墨开始将α-W2C还原为α-WC,直至Na_2WO_4与石墨的质量比为1:5时,石墨可以将α-W2C完全转化为α-WC。  相似文献   

12.
 银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还原法、微乳液法、电化学法等,指出了化学还原法由于容易控制粉末粒度和形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的制备纳米银粉的方法,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保护剂是防止纳米银颗粒团聚的有效方法;分析了银纳米材料在催化材料、抗菌材料、电子电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复合银纳米材料已经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催化剂和抗菌塑料中得到商业化应用;提出制备尺寸可控、形貌可控的银纳米粒子以及各种新型功能性银纳米材料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The oxidation of cyclohexanol to cyclohexanone with 30% aqueous hydrogen peroxide by using peroxotungstate complexes formed in situ from sodium tungstate dihydrate and various bidentate organic ligands as the catalysts, without organic solvents, halide and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influence of 13 ligands on the oxida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yield of cyclohexanone is obtained when using 1,10-phenanthroline (96%) and oxalic acid (95%) as the ligand. Very high yields (around 90%) have also been obtained for the instances of using salicylic acid, 3,5-dibromosalicylic acid, and 8-hydro- xylquinoline as ligands. A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reaction condition using cheap oxalic acid as the ligand indicates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 is that the reaction mixture with a molar ratio of cycohexanol︰tungstate dihydrate︰oxalic acid︰30% H2O2=100︰2︰2︰120 was stirred at 85—90℃ for 12 h. :  相似文献   

14.
15.
旨在探索利用水热法合成钨酸锌材料的纳米结构,并对其所合成的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测试了合成材料的光催化性质,以硝酸锌和钨酸钠作起始物,用PVP和SDBS作为修饰剂利用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纳米钨酸锌。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产物进行表征。测试了合成钨酸锌纳米材料的紫外光催化性质,表明合成的钨酸锌具有较高的紫外光催化活性,说明钨酸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阴极间接电氧化的研究 --媒质钨酸盐/过钨酸盐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钨酸钠/过钨酸钠氧化还原媒质催化O2在阴极电还原产生的H2O2体系来间接氧化有机物的特点,对阴极间接电氧化体系O2电还原HO2O2的电流效率分别从PH值、温度、等因素进行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从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进一步研究该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以微量银离子为光化学反应的探针,依据金属离子光催化还原反应评价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方法.选择晶粒度为25nm的锐钛矿二氧化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紫外光照射下此催化还原反应的反应动力学特性,考察了二氧化钛浓度和银离子浓度对光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合该评价方法的优化操作条件,并通过TEM和XRD等手段对反应后的固体颗粒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254nm的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银离子具有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水溶液中的银离子在二氧化钛表面发生还原生成单质银.评价二氧化钛活性的优化操作条件为二氧化钛浓度为0.4g/L,银离子初始浓度为10~15mg/L时.检测了4种不同粒径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银离子适合作为光催化反应的探针.  相似文献   

18.
报道用化学还原法在水溶液中用次亚磷酸钠,氯化钴,钨酸钠反应,制备了Co—W—P超细非晶合金微粒.研究了反应条件及钨酸钠的加入量对Co—W—P合金组成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微粒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