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与病原物长期的互作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防卫反应,其中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和诱导性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是植物抗病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两 种重要形式。它们分别由植物内源信号分子SA和JA/Et作介导,两种信号的传导途径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协同作用,从而使植物出对自身伤害最小却又最有有效的防卫反应。笔就SA-领带性信号传导途径和SA-非领带性信号传导途径的分子生学研究进展,以及两种信号传导途径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以凤梨叶片为筛选材料,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3株对蔬菜软腐病菌菊迪基氏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结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拮抗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内生菌分别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2,Bacillus megaterium F-3-1,Bacillus subtilis F-3-2,皆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F-2对菊迪基氏菌和丁香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分别为24. 67 mm和28. 83 mm; F-3-1对病原真菌燕麦镰孢菌、胶孢炭疽菌、互隔交链孢霉,抑菌率分别为70. 83%、91. 67%、65. 56%. F-3-2对丁香假单胞菌和黄单胞菌属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分别为20. 75 mm和20. 00 mm。另外,通过生化鉴定研究发现,这3株优良内生菌还具有很好的解磷固氮和产纤维素酶能力,这对内生菌的筛选及内生菌对植物抗病促生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核黄素诱导番茄抗病性与Pti蛋白激酶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核黄素诱导番茄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 onas syringaepv.tomato)的抗性及相关防卫反应.核黄素诱导处理后,番茄对P.syringaepv.tomato的抗性增强,蛋白激酶基因Pti4,Pti5,Pti6和抗病防卫基因PR-1a,GluA,GluB,ChtA,ChtB表达量提高,水杨酸含量明显升高.蛋白激酶抑制剂K252 a可以部分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取消核黄素对水杨酸的诱导作用,可减弱诱导抗病性的程度.这些结果表明,核黄素诱导的抗病性受植物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孢菌yfa-α2M基因与其抵抗力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得到铜绿假单孢菌的突变株PAO1Δyfa-α2M。在不同的底物存在的条件下,比较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突变株PAO1Δyfa-α2M对Polymixin的抗性明显降低。结论基因yfa-α2M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测定最小抑制浓度和相对抑制率,观察了脱乙酰度对壳聚糖抑制植物病原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油菜黄单孢菌绒毛草致病菌、丁香假单孢菌黍致病变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在浓度为0.0005,0.00l,0.005g/L时,对病原细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因壳聚糖的理化性质以及病原细菌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随脱乙酰度的增大(乙酰基含量降低),壳聚糖的抑菌效果相应降低,提示乙酰基可能在壳聚糖的抑菌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番茄是广泛种植的果蔬类作物,病害发生是导致番茄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AtIWS1(Arabidopsis thaliana interact with SPT6)基因可以提高拟南芥抗病性。文章通过病原菌接种克隆番茄SlIWS1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在烟草叶片中进行瞬时表达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番茄SlIWS1基因在病原丁香假单胞菌接种时表达水平升高,参与番茄抗病防御应答。利用SlIWS1基因所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在烟草中获得预期大小SlIWS1蛋白表达产物,可用于后续番茄SlIWS1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基因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7.
克隆番茄SlWRKY1基因,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BI121-35S∷SlWRKY1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番茄,成功获得3株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研究发现:转基因植株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变种(Pst DC3000)的感染表现出敏感性,表明SlWRKY1基因可以减弱由Pst DC3000引起的植物防御反应,在相关信号通路中起到负调控作用.同时SlWRKY1转基因植株对盐胁迫表现出抗逆性,在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物中积累了大量的脯氨酸.推测SlWRKY1基因可能参与番茄脯氨酸代谢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并筛选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蛋白LasR的抑制剂,本实验利用纸片扩散法对59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PAO1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并对其中3株菌进行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通过检测报告质粒中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来筛选LasR蛋白抑制剂。实验发现,丁香、赤芍等中药粗提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部分中草药可通过影响LasR蛋白的水溶性或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的结合来实现对细菌群体感应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物是一种毛盘孢属的真菌Colletotrichum sp·。病死针叶在实验室中保湿培养,产生一种子囊菌Glomerella sp·其形态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et S.很相似。通过子囊孢子单孢分离和接种试验,证明Glomerella sp·是杉木炭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侵入机理,对农杆菌介导法(ATMT)转化弯孢叶斑病菌的条件进行了探究。以农杆菌AGL-1为侵染菌系、pCAMDGFP作为转化载体。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ATMT最佳转化条件为:分生孢子萌发12 h后,与农杆菌在25℃黑暗条件下共培养48 h,共培养介质为微孔滤膜。转化效率可达到100~1...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转化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第三次浪潮 ,微生物转化与化学合成相结合创制新农药是当前一个研究热点 .前文我们报道一株假单孢菌NJ(Pseudomonassp .NJ)具有很高的羟基化3 氰基吡啶为 6 羟基 3 氰基吡啶的转化能力[1] ,6 羟基 3 氰基吡啶作为中间体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进一步合成一些吡啶衍生物的农药[2 ] .但在研究工作中发现 ,该菌的转化活力很不稳定 ,通常在转化 36h之后 ,酶转化活力就下降了 50 %左右 .本文简要报道对该菌的氰基吡啶羟基化活力的稳定性研究的初步结果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种  假单孢菌NJ菌株 (Pseudomona…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用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草鱼中分离出7株菌株,分别编号为Ⅰ~Ⅶ;对7株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均得到长约600bp的片段;将扩增结果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输入到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用BLAST工具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Ⅰ为沙雷氏菌,同源性达95%;II为腐生葡萄球菌,同源性达99%;III为荧光假单孢菌,同源性达97%;IV为产碱普罗威登斯菌,同源性达99%;V为嗜水气单孢菌,同源性达99%;VI为杀鲑气单孢菌,同源性达97%;VII为不动菌属,同源性达97%.将Ⅰ~Ⅶ号菌株回复感染健康草鱼,结果沙雷氏菌、腐生葡萄球菌、荧光假单孢菌、产碱普罗威登斯菌和嗜水气单孢菌对草鱼的危害较大,而杀鲑气单孢菌和不动菌属的感染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携带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抗性基因(hph)的pBHt1作为转化载体,根癌农杆菌AGL-1作为转化介体,实施转化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研究发现,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的最优转化体系为: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6个/mL,根癌农杆菌OD600为0.3,共培养时间48 h,共培养温度为25℃,诱导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0μmol/L,选择培养基添加250μg/mL潮霉素B、250μg/mL头孢噻肟钠。1×106个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分生孢子可以产生200~300个转化子,随机挑选10个转化子进行PCR检测,均能扩增出预期条带,且在不含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连续培养5代后,hph基因仍能稳定遗传,这表明T-DNA已经插入到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的基因组中。此次建立的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的转化体系可为该病菌的功能基因研究和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带毒平板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2016NX1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甘蔗凤梨病菌Ceratocystis paradoxa、贡柑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tri、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水稻胡麻叶斑病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等9种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2016NX1及其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供试病原真菌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铜绿假单胞菌2016NX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确定最优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2%,摇床转速为100r/min,发酵温度为37℃。  相似文献   

15.
溃疡病是猕猴桃主要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文章利用不同猕猴桃种植园的溃疡病发病植株进行Psa菌株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6个具有丁香假单胞菌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鉴定与序列同源比对,所分离菌株为Psa,该菌株在‘红阳’猕猴桃的接种检测中显示不同致病性,其中ScYbH2、ScDjyH2、ScYbH1接种植株出现溃疡病症状,而ScMbJ1、ScDjyH3、ScYaH2未表现显著致病性。烟草叶片超敏反应也显示它们具有不同的植物免疫系统激活能力。该研究获得了猕猴桃溃疡病分离菌株,其表型差异为后续的致病基因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具广谱抗菌活性的炭样小单孢菌JXNU-1,研究了JXNU-1所产抗生素对G-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炭样小单孢菌JXNU-1所产抗生素对产气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孢菌、福氏志贺氏菌等常见G-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其最低杀菌浓度一般是最低抑菌浓度的8 ~16倍.杀菌曲线表明其对G-的杀菌作用非常快速,8h的杀菌率已超过9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抗生素抗G-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的分裂.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菌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及其代谢产物对撑×绿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Corda)M.B.Elli)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蔗糖5 g,蛋白胨10 g,氯化钠2.5 g,水1 000 mL; 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5 ℃,初始pH7.5,接种量1 mL,瓶装量150 mL于300 mL三角瓶中,发酵时间60 h。粗活性物质检测试验表明:其分子质量小于1 000 u; 代谢产物中大分子蛋白质的生物活性远远低于小分子非蛋白成分; 该菌粗提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大多是极性较小的物质,且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较好,三氯甲烷为最佳萃取剂。  相似文献   

18.
活性氧在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原菌侵入植物后可诱导活性氧的爆发,并且在非寄主互作中比寄主互作中活性氧的积累更明显.活性氧的爆发已被认为是寄主防卫反应之一,在植物的抗病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活性氧的类型、性质以及活性氧的产生机制和清除系统酶活性;重点讨论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关系中活性氧的可能作用,以及植物-病原物亲和性互作与非亲和性互作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并对以上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纸机运转过程中的腐浆障碍主要是由系统内微生物所引起的。从UPM常熟纸厂PM2纸机机架的腐浆里筛选得到10株细菌N1、N2……N10,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N1、N3为鞘氨醇单孢菌(Sphingomonas azotifigens)、N2为腐败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utrefaciens)、N4为未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N5为Filimonas lacunae、N6为Asticcacaulis excentricus、N7为少动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N8为Siphonobacteraquaeclarae、N9为不解糖鞘氨醇单孢菌(Sphingomonas pruni)、N10为Flectobacillus Larkin。将分离后的10株细菌分别回接到含细小纤维的回接试样中,检测腐浆细菌的生物膜对细小纤维的絮聚情况,结果显示N5、N8、N10对细小纤维有很大的絮凝沉淀作用,由此推断这3株细菌的生物膜活性强,是腐浆中的有害细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探讨外膜孔蛋白缺失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的编码基因,利用Whonet 5.4 软件对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铜绿假单胞菌每年的分离数量分别为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