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4篇文章。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4年1月7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神话学文库”新书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主编叶舒宪介绍“神话学文库”的来龙去脉,与会专家充分肯定“文库”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并针对“神话学文库”的下一步出版计划提出了建议,譬如坚持翻译国际神话学经典著作和最新著作,增加本土神话研究著作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鉴于当下来自人类学、神话学界和考古学界在文明探源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呼唤神仪式、精神信仰等"软"视角对考古素材和人文阐释会通互释的关注及研究实践,笔者以《礼记.月令》中的仪式叙事为例,尝试探讨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的程式化叙事,从而找到考古文化遗迹、文本文献与神话仪式叙事对接以互证互释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与四重证据法,共刊发了4篇文章。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认为,  相似文献   

6.
对于日本神话研究而言,无论是持有“北方起源”主张的还是坚持“南方起源”观点,只有将其放置于比较神话学研究的层面上与世界诸民族神话进行比较,才可以彰显日本神话的起源和意义。日本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间存在显著的类似,绝非一种纯粹的偶然。“西来说”为日本神话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共17册,致力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立等方面为神话资料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进行了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创新,为引领中国神话学发展、拓展中国深化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自古希腊以来的各种艺术起源学说均从经验论出发,将艺术发生视为一种静止的现象,艺术源头的探寻因而存在不可突破的"瓶颈"。神话学视角下的艺术探源遵循情境性原则,研究者将图像视为元叙述,它反映并揭示了艺术持有者的思想与理念。艺术源头的追寻由艺术与各种外部因素探讨转向艺术创造者认知体系的建构,其中包括宗教理念、宇宙观与意识形态框架的重构。神话学对艺术主体认知框架的重构使得艺术起源研究出现"向内转"趋向,艺术起源研究范式由此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4):101-10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际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8月10日至1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活动包括学术研讨、考察。与会代表将考察泌阳县、桐柏县、淮阳县、新郑县等地。这些地方是中国神话流传广泛,并有许多活态传承和文化遗址,还可观看独具特色的民间神话人物的祭祀和庙会。会议将就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中国神话学百年回顾与展望;2.国际神话学对中国神话学的影响;3.中国神话学对国际神话学的贡献;4.中国神话学方法论研究;5.中国神话学本体研究;6.中国神话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建;7.中国神话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8.中国神话学个案研究;9.中国神话学流派及其学者研究;10.中国神话比较研究;11.中原神话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从神的差异看中国与希腊神话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世界神话精神特质的时候,人们总是将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从世界神话中凸现出来,并将它们分别作为东西方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神还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具体表现在神话中神的形象、性格、价值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4.
茅盾较早地接受了人类学派的神话理论,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外神话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学术上显示了其真知灼见和拓荒精神.茅盾的神话观,对于中国神话学理论的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一直在中国神话学界产生着很大影响.茅盾早期对神话研究的贡献,应该引起茅盾研究者和现代文学史家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英雄神话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英雄观,即对英雄的认同标准。不同文化对英雄认同标准的差异,折射出其民族的性格、精神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中希神话中英雄特点的比较,从英雄的性格标准、道德标准和命运标准三个方面,解读中西方文化在英雄认同标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神话原型批评由西学东渐到生根本土,经历了从弗莱理论向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延伸与转化。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大都具有明确的学科建构意识,他们力图借助人类学观念来促成国学的更新,以实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转型为终极目的,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范畴。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研究,为西方理论“旅行”中国提供了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对"寻找男子汉"--这一曾经作为新时期初期文坛对女性文学主题的概括性话语进行再度阐释,进而对整个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品格进行重新观照和解释.文章认为,"寻找男子汉"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在表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而是通过对男子汉形象的塑造,解构过去人们所持有的"男性本位的创造神话",以女性独特的话语来言说和书写世界,从而摆脱"被造"的角色命运.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几十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作为一个整体与西方创世神话进行比较研究 ,并试图阐释造成中西民族性格、宗教思维及文化心理差异的影响根源。  相似文献   

19.
远古神话起源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即天地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这些人类迄今尚未解决的超级大问题是远古神话,包括西部神话在内的中外神话产生的源泉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对我国西部众多民族在创世神话中相同相似的神话意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