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茅盾先生的笔触不仅涉及到小说、神话、文艺评论等,还涉及到寓言.茅盾先生寓言实践的三个阶段,对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兴起、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和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夸父逐日》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依据中外人类新成果之一--美洲印第安入主要来自亚洲和中国,暗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神话进行史的研究尝试,对前人和袁珂先生关于<夸父逐日>的传说解释提出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神话学是在引进西方学理与继承本土学统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据“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假说 ,现代学者抛弃了今文家的“语境化”研究方法 ,延续了古文家的“文本间”研究方法。中国现代神话学关于“中国神话历史化”的理论命题和“文本间”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证明了西方理论的普遍有效 ,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材料的同一性关系与文化间的不平等关系 ;而另一方面也使本土材料由此丧失了参与修葺普遍性理论的机会 ,并且以无语境“纯文体”的建构掩盖了其真正的当代学术语境。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特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中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分析了法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大众文化形式,提出了解神话策略.他的神话研究对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破除迷思,以理性和科学的眼光研究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Lisa Raphals著,胡建升、周黎译的《古代占卜比较研究的中国视野》谈了占卜的分类,对20世纪希腊的占卜、古典文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占卜理论的中国视野,由对中国和希腊材料的比较进而对人文进行了讨论。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初探》认为,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盘古神话不是当地原始社会神话的遗存,而是汉籍中的盘古神话随北方汉族道教在南方的广泛传播而流传开来的。神话传播研究是研究少数民族神话的基础和前提。用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方法值得纠正。  相似文献   

7.
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比较神话学领域,至今有专门对象,无专门理论方法与术语.本文认为,"母题”是比较神话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应该成为比较神话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为此,对"母题”的由来;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在比较神话学中的定义;与主题、意象、原型之间的差别;以及在神话研究中的独特功能等;进行了梳理与辨析.  相似文献   

8.
1985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法国出版了该书,作为《神话逻辑学》的补充。在书中,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讲述了印第安人各个族群关于陶器、夜鹰、树懒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分析和研究这些神话中,他概括了印第安神话的三大主题,即食欲、嫉妒或夫妇不和、爆裂,提出并证明了不定型理论、鸣禽理论、貘的理论、林栖动物理论、莱因瓶理论,指明了神话的动物元素和动物的象征性,指出了神话思维的  相似文献   

9.
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共17册,致力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立等方面为神话资料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进行了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创新,为引领中国神话学发展、拓展中国深化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4):101-10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际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8月10日至1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活动包括学术研讨、考察。与会代表将考察泌阳县、桐柏县、淮阳县、新郑县等地。这些地方是中国神话流传广泛,并有许多活态传承和文化遗址,还可观看独具特色的民间神话人物的祭祀和庙会。会议将就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中国神话学百年回顾与展望;2.国际神话学对中国神话学的影响;3.中国神话学对国际神话学的贡献;4.中国神话学方法论研究;5.中国神话学本体研究;6.中国神话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建;7.中国神话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8.中国神话学个案研究;9.中国神话学流派及其学者研究;10.中国神话比较研究;11.中原神话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鲲鹏的二个文本———寓言文本与神话文本为出发点 ,对鲲鹏原型研究作了简评 ,并考据了神话文本中鲲鹏的原型。笔者认为鲲 ,即鲧 ,是宇宙之祖 ;鹏即玄鸟 ,是商民族的始祖图腾 ,而鹏的南徙则是殷人先民航渡南太平洋的神话印记。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月7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神话学文库”新书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主编叶舒宪介绍“神话学文库”的来龙去脉,与会专家充分肯定“文库”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并针对“神话学文库”的下一步出版计划提出了建议,譬如坚持翻译国际神话学经典著作和最新著作,增加本土神话研究著作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茅盾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现代文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面向大众的公开演说,是茅盾先生启蒙民智、传播新文化、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形式之一。新、旧两版《茅盾全集》收录了茅盾的大量演说稿,虽力求搜罗齐全,但仍不免集外遗珠。《茅盾先生对于苏联的观察》《苏联的妇女和家庭》等三篇演讲记录稿,便是两版《茅盾全集》失收的佚文。这些演讲稿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与考察茅盾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生平活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本身就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一种必然结果,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化的要求下,即使没有茅盾先生的特别请求,设立某种专门针对长篇小说的全国性文学大奖本身就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要求。这样一来,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的全国性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及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学规范,依然从根本上规约着当今茅盾文学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思维,具有浓烈的奇幻色彩。他将神话材料组织在自我的情感逻辑中,重新解释神话的内涵,用自我强大的情感力量驱使众神。但是,屈原所表现的神性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人性最终凌驾于神性之上。其核心关注的是对人性永恒价值的追求,二者的张力造就了屈原作品的悲剧性与崇高性。这点对于提高当下奇幻文学的"耐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创作心理变化,既是独特的个人的心理体验,又是典型的20世纪中国作家的心路历程。在大革命失败后,隐居上海的茅盾的心理变化尤其剧烈,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象征秩序”,此时期他的作品也呈现某种“症候性”。他从1928年7月到1930年4月旅居日本,集中书写内心的苦闷,但从《虹》开始过渡到重新认可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他发现与另外一位女性交往同样无法建立两性间的“律法秩序”,于是回到上海,加入左联,进行全新面貌的创作,成功地重建了“象征界”。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9.
《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相似文献   

20.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