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子夜》文本中的一个细节的考察,发现在作者的文本叙述和理论描述之间存在的缝隙,从而纠偏了以往大多数论者单纯从后者出发的看法,并展现出茅盾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1.茅盾的《子夜》茅盾的《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到1932年12月,五十年来曾经多次出版,最新的版本是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此书还有多种外语译本,是有国际声誉的巨著。茅盾写作此书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说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回答当时托派散布的关于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谬论。此书在当年是起过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新文学史上,茅盾首先开拓了并反复致力于描写民族资本家题材;他是怎样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的”?这里又显示着他哪些艺术个性? (一) 构成作家创作独特性一个外在标志是,他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某个社会阶层的命运,去感受、发现、揭示社会问题。一部现代文学史已经证明,民族资本家题材是茅盾“独创的完全特殊的世界”,是茅盾最最偏爱、敏感的题材领域。 《子夜》、《多角关系》等作品不用说明显地证明了上述论点。也许《动摇》、《第一阶段的故事》、《清明前后》更能有力地说明茅盾对这个题材特殊的兴趣。《动摇》侧重于  相似文献   

6.
《蚀》三部曲一举成就了茅盾的小说家之名,且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文学影响.从创作心理上看,茅盾通过《蚀》三部曲营造了一面“镜子”,追求主体的统一,想象更加成熟的理想自我.通过对照“时代女性”形象,茅盾终于摆脱了“迷狂”状态,走出了心理上的低谷,这也昭示着“《子夜》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批评家。在他漫长而丰富的现代文学批评中究竞形成了怎样的批评范式,研究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庸俗社会学的批评,过时了,有的在首肯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带来的史识和气度的同时,又批评茅盾缺乏审美批评,缺少艺术感受力与想象力。本文从茅盾作为批评家的实际和他的批评文本的实际出发,认为茅盾的现代文学批评是兼及审美批评的社会历史批评,能把社会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把理性与感性,宏观与微观,深入与浅出,严实与空灵相结合,从而使他的批评既具史识和气度,又不乏审美的真切、机敏与细腻,成为现代文学批评中稳健有力、别具一格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从不同的层面,深掘着社会历史的蕴含,揭示着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全面崩溃的深刻命题。《子夜》中的吴老太爷和《家》中的高老太爷便是其中的典型。相同的人生理解使茅盾和巴金不约而同地赋予了封建势力以“老太爷”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艺术风格又使他们笔下的这两个人物呈现出“社会型”和“情感型”的不同形态而各具特色。(一)《子夜》中的吴老太爷,是一具典型的封建僵尸。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奉文昌帝君的官僚子弟。官宦家庭,世代的皇恩厚泽,促成了他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思想。他时刻不离《太上感应篇》的古训,看不惯不合传  相似文献   

9.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在叠词的运用上是很有成就的。首先是出现的叠词形式多种多样,其次是在表情达意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章比较分析了茅盾内向、含蓄、敏感、细腻的“阴柔”气质与其作品中的浪漫、大胆、叛逆的女性群体,指出这些女性群体正是茅盾性格和人格上的矛盾的折射和反映。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4.
选取电影风格中的镜头、镜头剪辑和舞台调度三个元素作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中电影手法越界进入小说的现象,并结合读者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反应,说明电影越界在小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16.
以海因里希.伯尔1954年发表的《无主之家》为例,分析废墟文学的叙事主题,深入探讨小说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以及独特的叙事表现力。海因里希.伯尔在《无主之家》中通过对战争遗留的两对孤儿寡母生存状态的描写,指出德国战后的"废墟瓦砾"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创伤,而是绝非在短短几年里可以治愈的伤痕和痛苦。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作家论,徐志摩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徐志摩论》为基础,着重从阶级定位、思想评判和审美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茅盾评说徐志摩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给予茅盾作家论以一个新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