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2.
希腊神话与日本神话之间有许多一致之处,尤其体现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之中。比如说,俄耳甫斯造访地府与伊耶那岐命前往黄泉国寻妻等等,这些类似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纯属偶然现象,可以看作研究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与四重证据法,共刊发了4篇文章。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认为,  相似文献   

4.
浅析"猕猴变人"的藏族人类起源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猕猴变人”神话。该神话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与藏族先民的猴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该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期佛教思想的明显改造;该神话反映出藏族先民们独有的原始智慧和“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所以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就在于他能不断地反省自己,超越自己。他在《熊图腾》中的自我反省与超越表现在:一是从文本研究走向田野调查,对华夏起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二是对图腾批评的再阐释,从父权制文化的祖先神话图腾的考察走向史前“女神文明”的探究;三是明确提出“四重证据法”,并尝试“四重证据法”在揭示中华祖先神话起源方面的阐释效力;四是在民族志“写文化”的批判反思语境下对写作形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从狩猎到献祭:希腊葬礼仪式剖析》等4篇文章,通过集中探索中西思想史的神话观念源头案例。  相似文献   

7.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8.
穿耳和耳饰的起源,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耳饰起源与史前期的人体神话观有密切联系。其特点是将头和耳视为通神或神圣的部位,并在耳与心之间建立神秘联系。以玉器为耳饰,是史前中国和东亚特有的文化现象,探究玉文化起源的奥秘,需要还原性地认识史前东亚的玉石神话观与人体神话观互动与结合的特殊情况。文章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人类隐秘心理的化折射,“双性同体”神话在人类历史上起源古老又影响深远。这个以超性别的非凡神力为根本特征的化原型,往往以离奇、怪诞的神话思维方式现身说法,究其心理发生,当源于人类渴望克服性别对立、从两性互补中达到强健的内心祈愿。这种渴求“终极力量”和“最高存在”意义的无意识群体心理,随人类明演进而不断显影在自由的学天国里和浪漫的艺术世界中,具有跨民族和跨化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大可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学者、批评家和作家。他凭借哲学思辨和独特的语言体系赢得了读者们的认可和推崇,随后潜心研究中国神话的起源并出版了学术巨著《华夏上古起源》。凭借丰富的神话研究成果,他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朱大可的代表作品包括《长生弈》《古事记》《六异录》和《大桶》等,这些作品凸显了他对神话“知识考古”、丰富想象力和精妙隐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蕴含着对历史、文明、欲望和人性等主题的深刻阐释、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性论题之一。该论题在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主要论说有:黄帝说、稗官说、史传说、唐宋说、诸子说、神话说、休息说、方士说。20世纪末学术界又提出“多源说”。此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萌芽提出新的见解,在当今学术界中,引起较大反响。本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阐述“多源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远古神话起源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即天地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这些人类迄今尚未解决的超级大问题是远古神话,包括西部神话在内的中外神话产生的源泉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对我国西部众多民族在创世神话中相同相似的神话意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西文化的起源——神话进行了一些比较,找出中西建筑文化在起源上的差异,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以期中国建筑界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开放的视角对传统的“二元论”作一综合的新界定,并从宗教神话关于生命的起源、延展、运动等的角度切入,对其发生进行原型分析,以探究其底蕴。  相似文献   

15.
当代神话研究大家袁珂先生从“广大神话”这一概念出发,把传说、仙话的部分内容甚至传记小说中记载的一些神怪故事都归为神话,从而得出中国得到保存的神话极为丰富的结论。但从严格意义上的神话来讲,这个结论是颇值得商榷的。传说与神话不能相提并论,仙话与神怪故事,更是后来的产物,它们虽与神话有一定的渊源,但不等于神话。拉法格认为“神话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1]鲁迅也认为“神话大拟以一‘神格’为中抠。”[2]中国神话仅存零星而不成体系,已为前人所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4):101-10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际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8月10日至1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活动包括学术研讨、考察。与会代表将考察泌阳县、桐柏县、淮阳县、新郑县等地。这些地方是中国神话流传广泛,并有许多活态传承和文化遗址,还可观看独具特色的民间神话人物的祭祀和庙会。会议将就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中国神话学百年回顾与展望;2.国际神话学对中国神话学的影响;3.中国神话学对国际神话学的贡献;4.中国神话学方法论研究;5.中国神话学本体研究;6.中国神话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建;7.中国神话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8.中国神话学个案研究;9.中国神话学流派及其学者研究;10.中国神话比较研究;11.中原神话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中越跨境民族的民间文化场域中,“竹生人”神话母题发生了衍化:“竹”作为“死而复生”所依托的神圣空间,与“瓮”、“棺”等构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呈现出由人类起源——英雄诞生——英雄死而复生的演变轨迹。由此,可以追溯越南民族文化中的骆越族群的文化渊源及其精神生长,还能观照当今中越跨境民族的生存与信仰。可见,骆越文化传统的神话叙事是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Lisa Raphals著,胡建升、周黎译的《古代占卜比较研究的中国视野》谈了占卜的分类,对20世纪希腊的占卜、古典文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占卜理论的中国视野,由对中国和希腊材料的比较进而对人文进行了讨论。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初探》认为,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人。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  相似文献   

20.
从《神话与诗》可看出,闻一多对神话与诗歌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囿于传统,而是广泛吸纳西方新兴科学,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从而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