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型圈闭,以断鼻、断背斜、断块为主,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与断裂体系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且大多为断裂分割而完整性较差,沿断裂走向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与上新世,主要定型于上新世;各构造部位圈闭含油气性差异大。研究结果对昆北断阶带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识到断裂构造的成生、发展与演化是断裂构造发育区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宏观与微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总结和归纳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降低了新区的勘探风险和确定优选目标的方向。研究表明:歧南断阶带整体具有油源充足、储层发育良好和圈闭发育等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制约和影响油气藏最终形成的因素是断裂构造的时空展布、发展演化及形成机制,歧南断阶带断裂构造的演变规律是控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是以深大断裂为沟涌油源岩石储集层的通道,纵向和横向上油气的分布受断裂活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控制。油气成藏取决于断裂的晚期适度活动、断裂活动期与源岩生轻、排轻期的良好配置以及深浅断裂组合形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认识到断裂构造的成生、发展与演化是断裂构造发育区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宏观与微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总结和归纳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降低了新区的勘探风险和确定优选目标的方向 .研究表明 :歧南断阶带整体具有油源充足、储层发育良好和圈闭发育等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制约和影响油气藏最终形成的因素是断裂构造的时空展布、发展演化及形成机制 ,歧南断阶带断裂构造的演变规律是控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是以深大断裂为沟通油源岩与储集层的通道 ,纵向和横向上油气的分布受断裂活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控制 .油气成藏取决于断裂的晚期适度活动、断裂活动期与源岩生烃、排烃期的良好配置以及深浅断裂组合形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由于基底断裂、基底岩性及局部应力环境的差异,柴达木盆地在地史演化中形成了北缘、中部和昆北三大各具特征的断裂构造系统,它们控制了北缘、一里坪—甘森湖、中部区、中南隆起区、英雄岭—茫崖、阿尔金南和昆北共七个成藏特征各不相同的油气区带,各断裂构造系统中的断裂还控制了各区带具体油气藏的形成。中南隆起区是七个油气区带中乞今唯一没有油气藏发现的构造单元,它具有较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突破区带。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惠民凹陷盘河深部构造,使勘探向深部拓展,利用近期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惠民凹陷盘河深层的构造特征与圈闭发育规律。从油源、储层、盖层及油气运聚条件入手,深入研究盘河构造深层成藏规律,分析油气成藏的类型与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盘河构造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北掉断层仅在早期发育,是局部圈闭形成的关键,南掉断层发育较晚但长期活动,对油气运移与成藏起主要作用。临南洼陷内生成的油气通过极为发育的断裂体系以侧向运移和阶梯状运移方式聚集到盘河深层构造圈闭中,形成了主要以反向断块为主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反向断阶带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板桥凹陷内部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板桥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生储盖组合、断裂构造以及油气分布特征,总结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可划分为北部复杂断裂褶皱带、中部大型断鼻构造带以及南部雁列式走滑变形带3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沙一下—沙一中亚段以及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板桥凹陷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造成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状构造的发育表明存在区域走滑作用,与转换带的成因密切相关。构造转换带为物源入口,控制着砂体和沉积体系的运移方向和展布范围;深层反向断裂有利于油气的疏导和封存;复杂的断裂体系有利于断鼻和断块圈闭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转换带具有双向油源条件,发育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由此可见该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宝岛凹陷优势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以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解释、古构造恢复、油气运聚模拟、3D地质建模等技术手段,在宝岛凹陷识别出了4级4组断裂、4套骨架砂体和4条主构造脊,建立了宝岛凹陷烃源岩-输导体系-储层-圈闭空间格架,划分了T型、阶梯型、受限网毯型3种输导体系,南部断阶带和东北断阶带为阶梯型输导体系,松南低凸起和北部斜坡带为受限网毯型输导体系。运移模拟表明南部断阶带、东北断阶带、松南低凸起前排构造带都是优势的运移方向,垂向+侧向运移为主。区带优选表明南部断阶带为最有利区带,具有"近源、断-砂-脊阶梯型输导、海底扇和扇三角洲储集、断块岩性圈闭"配置特征。  相似文献   

9.
沾化凹陷东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沾化凹陷的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方法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研究思路,探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关系。结果 沾化凹陷东部主要存在以披覆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洼陷缓坡断阶构造带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和洼陷带复式油气聚集带4种类型;建立了侧向运聚、它源断层垂向入山、跨断层、阶梯状移聚、多洼多源复式等5种油气成藏模式。结论 指出沾化凹陷东部的有利勘探方向,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深入研究南八仙地区主控断裂、各级微断裂的形成机理、组合关系以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预测含油气砂体分布。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几何学、动力学对南八仙地区的断裂及微构造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成藏演化史及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确定了复杂断裂系统的油气富集模式。研究认为,仙北断裂是受马仙断裂影响下的反S型右旋三级走滑断裂,控制南八仙中浅层构造带的形成,伴生各级张性微断裂由西向东发散,发育斜列带、羽状带、马尾带3种微断裂构造样式。南八仙油气田属于同源油气,两期成藏,其中,中浅层油气藏是构造岩性次生断块油气藏类型。建立了断层控油、微构造控油、沉积相控油3种油气富集模式,确定了仙北断裂羽状带中单层厚度小的滩坝砂体内微构造是油气富集区域,据此在油气富集区部署5口开发井,试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圈闭(尤其是构造圈闭)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各成藏要素配置良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带油气有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远源不整合输导侧向成藏、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4种模式。其中,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模式是本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而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模式的油藏可作为本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断层在油气运移及成藏中起双重作用,如何评价断层,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根据断裂带南、北段储层中油气的组成差异,研究该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作用。指出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使红车断裂带南段和北段的受力强度不同,存在非均衡性,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相同。相对而言,断裂带南段封闭性更好,对天然气的保存更为有利,从而形成白垩系气藏,而北段存在天然气散失作用,使本该形成的凝析气藏因天然气散失变为轻质油藏。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东南部是一个断裂构造复杂、沉积体系类型多样、具典型箕状盆地结构的油气富集区,油气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和岩相类型的控制.根据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主导因素,可确定出反向屋脊断块油气藏、逆牵引油气藏等九种油气藏类型,它们具有各自的展布特征和含油气性.特别是在中央隆起带,油气藏类型丰富、油气分布层系多、含油气面积大,从而构成了具有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4.
付红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4):3178-3181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中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规模大,产量高。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展布方向大致为北东东向,断面宽度大、断距横向变化快。变质岩储层在纵向上可分为:风化破碎带,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和致密带。油藏成藏规律受烃源岩供烃能力及与储层接触关系、储层自身的储油能力、断层及不整合面垂向、侧向运移油气能力控制。形成了以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合侧向运移的布达特群顶面风化壳聚集成藏模式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的布达特群内部裂缝破碎带聚集成藏的内幕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他成藏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叠合分析方法,对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凹陷中浅层是由油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①断层和油源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平面范围;②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深度范围;③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④断层与圈闭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带轻质油成藏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油气地球化学和油气成藏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利用车排子凸起带轻质油的地球化学、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等资料,对该地区轻质油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带轻质油主要源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有部分贡献;侏罗系烃源岩在新近纪中后期达到生烃高峰,其生成的原油主要沿不整合面或断层运移至白垩...  相似文献   

17.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动态成藏的运移通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由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系统组成;通过对断裂封堵和开启性进行分析,烃类沿断裂面作s形路径运移;八期主要不整合面中T60和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T70和T54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在海西和喜马拉雅两大成烃期中,该区具多期动态成藏的特点,主运移通道也存在时空上的差别: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之前不整合面、下寒武统白云岩孔、洞、缝系统为主通道;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期,断裂的多期活动促使早期古油气藏调整和喜马拉雅期生成的油气聚集,不整合面和断裂通道占主导,巴楚隆起西段边界断裂带为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聚集调整分配区.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断层、不整合、砂体的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认为南部乌夏断裂带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是研究区的油源断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八道湾组和清水河组砂岩厚度大,泥质隔层少,横向连通性好,成岩作用弱,物性好,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部的近物源底砾岩,分选差、物性差,对油气的横向输导作用不大.深浅2套断裂、上下2套毯状砂层匹配构成了研究区高效的网毯式输导格架.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提出了"断-毯-梁"三因素控藏的认识.断裂(油源断层、油藏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毯状输导砂体控制平面分布,鼻状构造背景控制相对聚集,储集层岩性、物性控制富集程度.成藏体系分析,建立了宽缓斜坡带源外沿梁网毯式输导成藏模式,指出毯内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次级断裂沟通的毯上砂体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贝尔凹陷301区块断块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该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优越,地层发育完整,其典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断层封堵性、断层构造背景,特殊的油气运移模式等成为了研究区成藏的主要因素。文中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由地层连通输导、不整合面输导和断层输导控制)及生储盖组合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为研究区建立了完整的成藏模式,从而指导研究区油气勘探并为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