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油气单一运移通道特征,建立惠民凹陷南部地区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并系统总结其成藏作用.结果表明:惠民凹陷南部地区主要发育连通砂体、断层及不整合3种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砂体—断层—砂体、砂体—断层—不整合和砂体—不整合3种组合类型;这些组合类型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模式,发育反“Z”字型输导运移模式、阶梯状输导运移模式等,而且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特征;砂体—断层—不整合型和砂体—不整合型决定曲堤地区油气具有“多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多样、运移距离远”的特征;单一的砂体—断层—砂体组合类型决定钱官屯地区油气具有“单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单一、运移距离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油水物化性质变化可以从古水文演化角度反应油气运移方向.本文以惠民凹陷南部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利用原油密度、黏度、地层水矿化度、水型及离子组合参数变化特征,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平面上,研究区原油密度、黏度整体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规律,局部具有一低四高的分布特征,反映出原油密度、黏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地层水矿化度具有以夏口断裂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变小的分布特征,矿化度高值区的分布与夏口断层油气运移聚集有关;地层水水型和离子组合参数变化特征表明沿夏口断裂带具有两个油气聚集区,分别为双丰、江家店-瓦屋鼻状构造.通过对油气运聚关系的分析,以油气源、输导因素为基础,沿油气主要运移方向,建立了研究区近源侧向砂体输导、近源混向反Z型输导、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远源混向多级反Z型输导4种油气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3.
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断裂散失的油气量主要与断裂带的输导能力、实际进入断裂带的油气量、断裂通道的长度、散失时间和储层分流系数等参数有关。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断裂带的宽度和储层渗透率。利用断裂散失模型计算了不同规模的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计算结果表明 ,大型断裂带输导油气的能力远大于储层输导油气的能力。断裂活动期进入“通天”大断裂带的油气主要趋于散失 ;小断裂由于储层的分流作用 ,即使在活动期 ,它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其油气的散失量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4.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 ,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 ,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 ,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 ,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 ,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 (Ⅱ幕 )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起了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5.
永安镇油田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安镇油田位于单断式箕状凹陷(东营凹陷)的陡坡断阶带,受3条大断层控制,从南向北出现了低、中、高3个台阶带。这一主体构造形式奠定了该油田基本构造格局,并控制了永安镇油田的油气差异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从南向北依次出现低饱和油藏、饱和油藏、油气藏、气藏这样一个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6.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分析这些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埋藏史,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乌—夏地区的三套烃源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达到成熟并排烃。佳木河组烃源岩在中晚二叠世成熟,风城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则在侏罗纪末开始生烃。不整合输导的模拟表明,靠近烃源岩层的不整合在油气运移中的贡献远大于远离烃源岩层的不整合,油气在不整合中沿着风化淋滤带和底砾岩层中微构造的脊部运移,形成优势运移通道。风化淋滤带中的油气横向运移距离短于底砾岩层中油气的横向运移距离。同一不整合中,油气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不但是油气输导体系,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地层、构造、沉积、储层及流体特征基础上,从不整合和断裂两方面对准噶尔盆地重32井区齐古组油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齐古组油藏类型为发育在不整合半风化岩石带内的浅层地层-断块型超稠油油藏,成藏模式为侏罗纪末—白垩纪源外-不整合-断控次生油气藏成藏;不整合-断裂是油气运聚的主要运聚体系;白垩系/侏罗系不整合风化黏土层普遍发育,但其封盖能力差,是稠油形成的重要原因;多期构造运动及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体系是研究区齐古组稠油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藏地区措勤盆地它日错深凹陷主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它日错深凹陷位于青藏措勤盆地北部坳陷中,其内发育有主含油气系统和子含油气系统。主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为下白垩统郎山组,储层为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盖层为下第三系牛堡组。该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为距今54Ma,有效圈闭主要是燕山运动晚期和喜山运动早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期探有利区为新生代地层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大侏罗沟断层走滑特征、形成机制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扭动构造理论,结合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勘测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在简单剪切模式指导下,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侏罗沟断层特征、形成机制及控藏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侏罗沟断层为右旋平移断层,属达尔布特大型走滑断层的派生构造,并依据地层分布关系及流体包裹体信息,判断该断层形成于印支期,在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大侏罗沟断层形成于压扭环境,沿Sylvester简单剪切模式中的R'剪裂面发育,并派生出次级断层,构成走滑断裂体系;大侏罗沟断裂带岩石碎裂严重,糜棱化和片理化明显,主走滑带及其分支断层封闭能力均较强,形成了多个有效的断块圈闭,显示扭动构造对西北缘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准噶尔盆地陆粱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陆粱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变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ααα20S)/ω(20S十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陆粱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