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3.7 nm光辐照乙醇溶液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紫外光诱导不同浓度乙醇溶液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对其产生机理和谱线特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当用紫外光照射乙醇溶液时,乙醇分子对253.7nm的紫外光产生吸收,并在400nm附近辐射出荧光;紫外光诱导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的荧光光谱特征几乎相同,只是荧光强度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将为乙醇作为有机溶剂、催化剂、猝灭剂时对其它大分子产生荧光光谱及其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饱和脂肪酸-乙醇溶液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紫外光激发饱和脂肪酸-乙醇溶液的荧光光谱特征,得到了光谱特征参数随激发光波长和溶液中饱和脂肪酸体积分数改变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荧光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乙醇溶液有明显的荧光发射,其峰位为327,401nm,分别对应最佳激发光波长为293,309nm.327nm荧光峰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呈高斯分布;固定照射溶液的激发光波长时,伴随其体积分数的增加,荧光强度先增强,后发生浓度猝灭,强度减弱.研究结果能为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分析与食用价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掺杂Gd^2 的铕-聚N-乙烯基乙酰胺(PNVA)的配合物.测定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最佳激发波长为262nm;在此波长激发下配合物发出较强的荧光,不发光的Gd^3 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光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而不发光稀土Gd件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射峰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中华猕猴桃蛋白酶在不同浓度(V:V)乙醇存在下的内源荧光发射光谱、紫外差光谱、圆二色光谱(CD谱)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变化,并测定了相应的活力变化,当乙醇浓度低于30%时,酶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而乙醇浓度大于30%时,则酶荧光强度增大,且峰位略红移。在乙醇溶液中,酶的紫外差光谱在225~235nm内出现正峰,峰强度随乙醇浓度的增高基本表现为逐渐增大,峰位也逐渐蓝移。CD谱及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浓度乙醇中酶分子有序二级结构的减少及高浓度乙醇中β-折叠含量的增加.随乙醇浓度的增加.酶的活力表现为逐渐降低,且乙醇对酶的失活作用类似于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5.
Alq3掺杂SiO2凝胶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工艺制备了Alq3/SiO2复合凝胶材料,研究了其荧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二聚物和多聚物是导致Alq3发光谱线红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TPD/Alq3发光特性及其界面状态的XP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结构为ITO/TPD/Alq3/A1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致发光光谱分析,发现与Alq3的荧光峰相比发生了约5 nm红移,从而推断是由于TPD/Alq3界面处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发光所致.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了器件的激基复合物起源于Alq3分子和TPD分子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聚硅烷的光化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空气中经紫外光辐照前后的聚(甲基环己基硅烷)简记为:PMCS)溶液和甲基环己基硅烷-甲基苯乙基硅烷共聚物(简记为:Copolymer)溶液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随着紫外光光照时间的增加,这两种聚硅烷溶液的荧光光谱峰位依次蓝移,荧光强度依次降低,并用UV光谱,GPC,XPS及IR光谱 在空气中经紫外光辐照前后的PMCS和Copolymer溶液,结果表明,这两种聚硅烷溶液的荧光光谱峰位蓝移及荧光强度降低,与聚硅烷发生了光降解和光氧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猪血小板 5 4kD钙结合蛋白 (calciumbindingprotein ,CaBP)是一个等电点为 5 .5的弱酸性蛋白质 ,其N 末端为丙氨酸 (Ala) ,且未经修饰 ,在 2 80nm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 ,该蛋白质具有λmax为 335nm的内源荧光发射光谱 ,Ca2 +、Mg2 +均能减弱其发射荧光的强度 ,但对其λmax没有影响 .通过测定不同Ca2 +浓度下荧光强度的变化 ,可计算出在无Mg2 +存在时 ,该蛋白质的钙结合常数为 3.2× 10 - 8mol/L ,而在Mg2 +饱和条件下 ,钙结合常数为 7.4× 10 - 6 mol/L .乙醇亦不影响该蛋白质荧光的λmax,而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则依赖于是否与钙结合 .未与Ca2 +结合时 ,乙醇浓度的增加导致荧光强度增强 ,与Ca2 +结合后 ,在低浓度乙醇溶液中 ,蛋白荧光强度减小 ,至乙醇浓度大于 16 .6 %后 ,其荧光强度逐渐增强 ,在 35 %乙醇溶液中 5 4kDCaBP对Ca2 +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两种基于Alq3的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其结构分别为:ITO/NPB/Alq3/LiF/Al和ITO/NPB/Alq3:DCM/Alq3/LiF/Al.利用瞬态电致发光技术,研究了这两种发光器件中延迟荧光的发射机理.发现在Alq3的双层器件中,延迟荧光较弱,且主要是由电荷延迟注入所形成的单重态激子退激产生;而在Alq3:DCM染料掺杂器件中,延迟荧光较强.通过分析Alq3:DCM掺杂器件的延迟荧光对反偏压和脉冲偏压脉宽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发现掺杂器件的延迟荧光主要来自于发光层中受陷电荷释放后的再复合过程以及DCM客体分子中的三重态-三重态激子淬灭(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TTA)过程.其中,TTA过程是Alq3:DCM掺杂器件中延迟荧光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Cu2+与酪氨酸摩尔浓度比为0至40范围内,用F-2500荧光仪分别对0.1 MPa和60 MPa条件下酪氨酸三维荧光进行了测量,并提取了三维荧光光谱数据中的平均值、标准差和重心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值与标准差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力由0.1 MPa增加到60 MPa时,平均值增加了8.8%.Cu2+对酪氨酸具有猝灭作用,但压力的增加使得Cu2+对酪氨酸荧光的猝灭作用减弱,当Cu2+与酪氨酸的浓度比由0增加到40,压力为0.1 MPa时,平均值和标准差均降低72.0%;但当压力增加到60 MPa时,平均值和标准差均降低64.4%.这种现象表明,压力的增加可以弱化Cu2+对酪氨酸的猝灭,这种作用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掺杂Alq3:DCM体系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EL)特性,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器件的EL发射峰值跟作为受体的DCM在给体Alq3中的掺杂浓度有关,应用Forster能量传递理论对其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及表面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平均粒径为10 nm左右的CdS纳米粒子,用胃蛋白酶改变CdS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状态并研究了其系列特性.CdS纳米粒子在292 nm附近有强的紫外吸收,有524.8 nm的荧光发射,胃蛋白酶对其表面修饰后,紫外吸收峰位不变,荧光峰位蓝移至462.4 nm,荧光强度降低.温度及pH值对表面修饰产生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胃蛋白酶质量浓度在2~20 mg/L范围内与荧光降低值之间成线性关系,检测限 (3σ) 为0.13 mg/L (n=10),方法可用于人体胃液胃蛋白酶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用再沉淀法制备了苝纳米溶胶并对其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其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别为400nm和565nm.当该体系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时,体系的荧光强度(nm)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过大时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本文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制备了非晶氧化铕及摻杂铟离子的氧化铕. 利用X-射线衍射谱、光致发光谱、荧光光谱对其性质进行表征. 铕的5D0 →7FJ(J=0, 1, 2, 4, 5, 6)发射被观测到,并对加入等摩尔分数的铟离子和铕离子,600 ℃退火的样品变温光致发光谱进行了研究. 不同掺杂浓度的非晶Eu2O3在600 ℃退火时的光致发光谱均在615 nm和619 nm处出现强发射,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615 nm处发光增强,619 nm处发光减弱,峰位没有改变,其中以少量掺杂(xIn=0.01)非晶Eu2O3光致发光强度最强.  相似文献   

15.
DAPI(4-6=脒基-2-苯基吲哚)是检测微量DNA的专一性荧光染料,其最高灵敏度为0.1ng/ml,DNA浓度由微微克向毫微克增大时,峰位红移10-20nm。DNA浓度在1-100ug/ml时,DAPI的适宜浓度范围为30-100ng/ml。  相似文献   

16.
对万隆霉素的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万隆霉素的乙醇溶液在190~300nm的范围内出现较强的紫外吸收,最高吸收峰的位置为202和228nm,选择290和330nm为荧光扫描的最适激发和发射波长对万隆霉素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a^2+,Al^3+,Cu^2+和Mg^2+不仅能使万隆霉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减色效应和轻微的紫移,而且可使其荧光光谱发生显著的猝灭,说明万隆霉素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不同浓度的Zn^2+对万隆霉素的紫外吸收、相对荧光强度及峰的位置几乎没有影响,说明万隆霉素与Zn^2+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沙坦类衍生物依贝沙坦和缬沙坦,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方法对它们的几何构型进行全优化,并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计算电子吸收光谱;测量它们甲醇水溶液的荧光光谱,并计算出各自的荧光量子效率.这两种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比较分析表明:四唑环和苯环之间的共平面性和共轭程度对最大吸收峰的峰位和吸收强度有影响;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增强了分子的荧光响应,两个苯环之间的共平面性和共轭程度对荧光发射峰的峰位和荧光强度有很大影响.依贝沙坦和缬沙坦均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用于与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玉刚  张立德 《中国科学(G辑)》2008,38(11):1455-1467
采用气相法、溶液法和水热法3种不同的合成策略分别制备了四角状、棒状和片状等ZnO纳米结构.荧光测试表明,随激发光强度的变化这些纳米结构的荧光谱出现了类似的、有规律的反常变化.随激发光强度的增大,绿光峰位出现轻微的蓝移,半峰宽变宽,而强度先升高后降低;紫外光峰位发生明显的红移,半峰宽和强度出现了与绿光相似的变化规律;另外,绿峰和紫外峰的强度比不断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现象的起因可归结于激光的热效应和纳米结构对热效应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偶极子源项和转移矩阵来描述结构内外的光电场分布,并通过Matlab编程,建立了符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实际器件的光学模型。利用该光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具有NPB/Alq3结构的OLED,得到了电致发光(EL)光谱与器件中光出射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人眼视觉函数,得到器件亮度与角度的关系,当出射角度逐渐增大时,亮度逐渐减小。另外,制备了不同8-羟基喹啉铝(Alq3)电子传输层厚度的器件,并测量其电致发光光谱,发现模拟计算的理论光谱与测量结果相吻合。并且还发现随着Alq3有机层厚度增加,OLED电致发光光谱的峰位会发生一定的红移。  相似文献   

20.
Bi 3+掺杂YAG:Ce3+荧光粉由溶胶凝胶法合成.结构和结晶过程分析表明,其结晶程度良好.光谱分析表明,Bi 3+的掺杂可以使Ce3+的荧光峰位红移.Ce3+的荧光强度随Bi 3+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Bi 3+与Ce3+之间的能量传递引起的.之后随着掺杂浓度的继续增加Ce3+的荧光强度减小,这是由浓度猝灭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