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用油造假问题已成为国内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由于"地沟油"违法生产技术的改进,通过常规检测方法来进行鉴别已经非常困难,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增加了难度。目前并没有能够系统鉴别造假食用油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方法。文章从色谱、光谱、核磁共振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地沟油"鉴别检验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系统开展地沟油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食品真实属性表征生物识别新技术研究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针对燕窝、王浆、海参等常见高附加值食品建立真伪鉴别新方法,为政府监管,企业质控提供技术保障,包括:采用免疫检测、酶活检测、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建立蜂王浆品质识别方法,收集不同产地和蜜源的王浆样品,初步建立了王浆属性表征数据库,进一步为王浆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银耳、红藻、猪皮、蛋清等燕窝掺假物,建立燕窝真伪鉴别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开发燕窝真伪鉴别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提高检测通量。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开展不同产地和级别燕窝样品的蛋白质组比较,为燕窝产品品质识别积累了基础数据。在蜂蜜蜜源品种溯源方面,建立8种蜂蜜蜜源植物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可以灵敏检测不同蜜源蜂蜜混杂的产品。在鲑鱼和海参等海产品真伪检测方面,建立鲑鱼和海参真伪鉴别实时荧光PCR方法。在食品感官品质仿生识别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方面,开发了食品感官品质多通道识别信息融合技术与质量决策系统,采用传感器电子鼻、可视化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针对普洱茶、绿茶、蜂蜜等食品建立品质识别新方法,为规范市场提供科学手段,包括:初步建立多种信息融合模式下的产品质量检测模型,开展了智能化电子舌传感器清洗、漂移校正、系统集成、标准操作应用方法学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利用4种天然植物色素作为气体敏感材料的可视化电子鼻技术,进行猪肉新鲜度检测应用研究,针对普洱茶品质和产地、绿茶产地、食用油品种等建立电子鼻品质识别方法。在食品质量属性分子识别技术及装备研究方面,重点针对组胺分子印迹技术、癸烯酸仿生免疫技术、蜂蜜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杂胺免疫检测技术开展研究,包括:在前期组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构建了组胺分子印迹压电石英微天平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建立了10-羟基-癸烯酸仿生免疫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的检测方法来检测蜂王浆及其制品中蜂王酸的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掺入不同质量分数果葡糖浆的掺假蜂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杂环胺半抗原合成、抗体制备的基础上优化建立了竞争ELISA方法,并优化建立了样品基质消除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并与仪器分析方法进行了比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检测食用油品质的几种方法,并进行了评述。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掺假食用油和地沟油重返餐桌的问题被不断曝光,引发了人们对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担忧。目前,传统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缺陷,并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而现代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尚不成熟。近年来利用食用油中脂肪酸和的DNA分析油脂是否掺假的方法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为开发出更加合理的食用油测定方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花生油因其独特香味备受消费者青睐,其市场价格普遍较高,因此成为利益驱动的食用油掺伪的重要对象,其中廉价食用油甚至非食用油添加花生油香精,以假乱真冒充花生油的情况尤为严重.采用顶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S-GC×GC-TOF/MS),顶空温敷温度为150℃,温敷时间30 min,气相二维炉温高于一维炉温10℃,调制周期为4 s,以花生油和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为检测对象,建立花生油中花生油香精掺伪鉴别技术,即通过识别花生油中是否存在花生油香精的特征成分实现花生油香精掺伪鉴别,为有效识别花生油香精掺伪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蜂蜜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蜜蜂采集蜜源植物花蜜酿制而成的天然甜味物质,组分复杂.营养丰富。在我国吃蜂蜜最多的人群是老人、儿童和病人。所以它的质量更引人关注。然而近年来,蜂蜜品质差、掺假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市场秩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隹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10月新修订了蜂蜜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796—2005),增加了蜂蜜真实性要求,明确规定蜂蜜产品中“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并规定了对蜂蜜掺假的检测方法和判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蜂蜜的质量鉴别及掺假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蜂蜜的营养作用、医疗作用、质量、感观鉴别、鉴别后的食用原则、影响蜂蜜质量的因素、掺假掺杂的快速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FTIR-OMNI采样器快速鉴定真伪文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衰减全反射附件—OMNI采样器,采集文书范本上印章位置处印泥的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信息进行分析,以鉴定文书真伪性.结果表明,原告和被告提供的文书上印章所采用的印泥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信息区别十分明显,可用于鉴定其真伪.该分析技术具有无需预处理、无损分析的特点,能快速准确地鉴别文书真伪.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基于中红外光谱的化学计量学模型对食用植物油掺伪的研究.通过获得市售食用油和以不同质量浓度掺伪食用油的中红外光谱,采用光谱预处理结合模式识别方法进行综合解析,使样本类间距最大化,类内距最小化,结果发现:无监督聚类包括主成分分析、非负矩阵分解均无法准确鉴别;有监督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的鉴别准确度较高;而二阶导数-非相关线性判别分析(SD-ULDA)对掺伪样本识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100%.提出依据变量“负荷量”筛选特征波长(变量)新策略,考察了SD-ULDA模型识别准确率随保留波长的变化,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掺伪比例,为构建高效中红外光谱食用油掺伪判别模型提供理论基础,为提高油脂品质的检测技术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企业为了保护自己和消费者的利益,大多数企业对自己的产品都采取了防伪技术.目前,短信防伪系统以其不受现场条件影响、全天候、全方位,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输入防伪号码,随时随地可以查询鉴别产品的真伪,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企业的青睐.短信防伪系统在企业对产品进行防伪,保护产品品牌的实际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基于GSM-MODEL构造的短信防伪系统与以其投入低、维护成本低、无需申请接入号码,短信息资费低的特点,在中小型企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类主要成分的分离分析可为区分掺假食用油提供重要依据.用高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葵花籽油中甘油三酯的组成.考察了实验条件对分离检测的影响,选择ZB-5HT(15m×0.25mm×0.25μm)毛细管柱,分流进样,100~360°C程序升温分离,质谱全扫描模式检测.以甘油三酯裂解的4种离子碎片(RCO~+,[RCO+74]~+,[RCO+128]~+,[MRCOO]~+)识别葵花籽中的甘油三酯成分.结果发现,葵花籽油谱图中最后的4个峰为甘油三酯,根据各峰的质谱数据,结合气相色谱分离规律和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推测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甘油三酯成分.  相似文献   

11.
测定掺伪“菜油”中菜油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根据中国菜油大都以芥酸(二十二碳─烯酸)为其特征脂肪酸这一特性,测定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计算菜油含量。实测了五种市售掺伪"菜油",测定其某油含量并推测出可能掺入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 对掺加6种食用植物油的薄荷油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定分析.通过检测薄荷油中是否含有植物油的特征成分, 如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 可以判断薄荷油样品中是否掺杂植物油. 对6种植物油(豆油、调和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经甲酯化后的特征成分和共有组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薄荷油经过甲酯化后, 利用植物油的特征峰, 能鉴别出薄荷油中是否掺有植物油, 最低可检出的掺加量为0.001%, 并且根据4种特征脂肪酸峰面积总和与L-薄荷醇峰面积比值, 可以初步推断植物油的掺加水平. 该检验方法灵敏、可靠, 可以为薄荷油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质量监督领域中难以快速准确地识别食用油种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结合连续投影算法的食用油光谱识别方法.实验搭建激光诱导荧光系统采集了5种食用植物油共计500组荧光光谱数据.首先,通过实验对比选择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算法对荧光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连续投影算法筛选特征波长;最后,将筛选出的特征波长送入建立的概率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训练和测试,并通过不同时间采集的油样组成独立验证集进行再次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特征波长筛选,从全光谱2 048个波长中优选出11个,减少了冗余信息,波长数缩减为原来的0.54%.并且在概率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训练样本准确率和测试样本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95%,效果好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在独立验证集的预测准确率也达到了91%.因此,将连续投影算法用于食用油激光诱导荧光光谱特征波长筛选并结合概率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现食用油的快速准确分类且具备通用性,并为进一步设计专用的在线式食用油种类识别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试了8种食用植物油的红外光谱。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食用植物油在4000-400 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光谱基本相同,但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和峰形有所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可用于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简便、快捷地鉴定,对监督市售食用植物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膨胀石墨对染料溶液和油类的吸附效果,并与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进行对比,探讨膨胀石墨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膨胀石墨(180 mL/g)吸附染料溶液的平衡吸附量比活性炭大,吸附速度比活性炭快,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速度是活性炭吸附速度的7.5倍;膨胀石墨对食用油、机油、柴油的吸油率分别为30.52%、17.37%和9.20%,活性炭对三种油品的吸油率分别为0.62%、0.45%和0.10%,膨胀石墨吸附食用油的吸油率是活性炭的49倍.研究证明,膨胀石墨是一种良好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6.
食用植物油掺伪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了常见植物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对其有关实验条件进行了优选,获得常见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正常值。测定模拟掺伪常见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获得掺伪常见植物油脂肪组成与含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常见植物油油品的鉴别及其掺伪的气相色谱检测法,可快速鉴别常见植物油的种类,对常见植物油是否掺伪可作出快速拱别,同时对掺伪植物油可作定性、定量分析。经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菜籽油的物理精炼,是借助蒸汽的汽提作用除去油内的游离脂肪酸及其他有气味的物质和易挥发的杂质,精炼中不产生皂脚和处理皂脚带来的污染问题,且中性油损失较少,因此,这是一种有前途的植物油脂精炼新工艺。本文主要讨论菜籽油物理精炼的物理化学原理。  相似文献   

18.
将植物油试样放入密封的平衡瓶中,在一定温度下,使残留溶剂气化达到平衡。取液面上气体注入气相色谱仪中测定,再以六号溶剂标准溶液为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溶剂残留含量,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的定量测定方法。此方法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9.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biomarks between Cambrian oil and Middle-Upper Ordovician oil. In this stuty, the authors analyzed 40 oils found in Lunnan area by GC-MS and calculated the content of Cambrian oil in the 40 oils according to the steroid indexes of typical oil mixture and match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in Ordovician reservoir that the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 source rock mixed with the oil derived from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 in Lunnan area, the mixture degree of the two oils is lower in Carboniferous reservoir than in Ordovician reservoir, and the oils kept in Triassic reservoir have single sourc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 The mixture oils mainly composed of Cambrian oil (>50%) distributed in Sangtamu fault zone, and the oils found in Lunnan fault zone ar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oil. This distribution of oils in Lunnan area is owing to that Lunna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anticline axis part, Lunnan fault zone underwent serious erosion, and the oils from Cambrian source rock accumulated in Lunnan fault zone were degraded completely during Caledonian-Hercynian movement. But the Cambrian oil accumulated in Sangtamu fault zone was not degraded completely and some of them were left for the location of Sangtamu fault zone is lower than Lunnan fault zone. Later, the oil derived from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 mixed with the remained Cambrian oil, and the mixture oil formed in Sangtamu fault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