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能够识别水中信息素进行求偶,明确其信息素的有效组分能为克氏原螯虾绿色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Y型水迷宫测试鸟苷-5′-单磷酸二钠、鸟苷-5′-二磷酸二钠、鸟苷-5′-三磷酸二钠、N-乙酰-L-亮氨酸、己酸孕酮、乙炔雌二醇、胆红素和4-巯基尿苷等8种化合物对克氏原螯虾选择行为的影响,筛选具有引诱作用的乙炔雌二醇和己酸孕酮进行浓度测试。结果表明:雄性克氏原螯虾对4-巯基尿苷、胆红素、N-乙酰-L-亮氨酸、鸟苷-5′-三磷酸二钠、鸟苷-5′-二磷酸二钠、鸟苷-5′-单磷酸二钠的选择反应率接近50%,选择系数在±0.15之间,引诱效果不显著(P>0.05);对乙炔雌二醇和己酸孕酮选择反应率高,分别为64.10%、63.24%,选择系数为0.28、0.26,且表现出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对雄虾,乙炔雌二醇的最低有效引诱阈值是10μmol/L,己酸孕酮的最低有效引诱阈值是100μmol/L,而雌虾对这2种化合物不敏感。因此,己酸孕酮和乙炔雌二醇对雄性克氏原螯虾具有明显的引诱效果,却对雌鳌虾无明显反应,表明己酸孕酮和乙炔雌二醇是克氏原螯虾性信息素的...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复眼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多种甲壳动物复眼感受器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十足目是甲壳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克氏原螯虾(Procarnbarus clarki)属十足目、爬行亚目、蜊蛄科、螯虾亚科、原螯虾属,又称为红色螯虾,原产美洲,后引入日本,现广泛分布于江苏、安徽等地,了解克氏原螯虾复眼的形态结构,对进一步探讨甲壳动物感光器的发育及其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在洞穴和角落生境下生长差异及生存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在不同庇护所生境下的生长差异及其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本实验在水池中设置洞穴、角落2种庇护所生境,并以无任何庇护所的水池为对照,饲养亚成体克氏原螯虾一个月.计算各组克氏原螯虾存活、生长的参数及耗饵量、转化率等摄食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存活率指标以洞穴组最高,为84.0%,对照组最小,为22.0%;群体增重、...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调理产品中主要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鉴定克氏原螯虾调理产品在4℃冷藏条件下的腐败菌菌相组成,将其在4℃条件下冷藏至货架期末(20 d左右),此时克氏原螯虾调理产品中菌落总数为7.05 logcfu/mL.采用传统分离纯化、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结合,对腐败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克氏原螯虾样品中共分离得到85株菌株,经镜检、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测序得到5株典型优势菌,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lotrophicus)、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cus wameri)和溶酪巨型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  相似文献   

5.
克氏原螯虾触角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触角腺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触角腺可分为端囊、迷路和肾管三部分,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迷路部分细胞也呈柱状,其顶端具刷状缘,核位于细胞的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可分为二个亚区;肾管部分的细胞呈柱状或较为扁平,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或靠近细胞顶端,肾管部分可分为三个不同亚区。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设计法,探讨了水温、光周期和饲料组成3个因素对克氏原螯虾雌虾成活和性腺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克氏原螯虾雌虾成活率的影响大小为:水温饲料组成光周期,其最优水平分别为:水温22℃、光照周期16L: 8D、饲料为纯草鱼肉.以性腺成熟系数为指标,3个因素对雌虾性腺发育的影响大小为:饲料组成水温光周期,其最优水平分别为:饲料为纯草鱼肉、水温28℃、光照周期16L : 8D.根据本实验结果,综合考虑成活率和性腺发育情况,克氏原螯虾的亲虾培育可选择水温25~28℃之间、光照周期16L : 8D.饲料中多添加鱼肉等动物性饲料.同时还应注意减小饲养密度,以免发生同类残食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长江华溪蟹鳃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于光镜下对长江华溪蟹鳃的组织学研究表明,长江华溪蟹具叶鳃七对,每个鳃皆由鳃轴和其两侧密生的数片鳃叶构成,鳃轴的上、下方各具一条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鳃轴由结缔组织构成;鳃叶由几丁质层和扁平上皮构成,鳃叶的边缘具出鳃和入鳃边缘血管,中央具由横纹细胞相连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出、入鳃血管壁由几丁质层、细胞层和基板构成。  相似文献   

8.
以13份甲壳类动物过敏患者血清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确定克氏原螯虾主要过敏原为36ku蛋白质.通过盐析、等电点沉淀及热处理等方法纯化该蛋白质,以兔抗拟穴青蟹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确定该蛋白质为TM.同源性分析表明,克氏原螯虾TM与南美白对虾TM、拟穴青蟹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90%).酶切位点预测显示,它分别有49个胰蛋白酶和6个胰凝乳蛋白酶的酶切位点.模拟胃肠液消化实验结果显示,纯化TM不易被胃蛋白酶降解,易于被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降解,进一步的Western—blotting和抑制性ELISA分析结果显示,其消化产物仍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采用蒸煮处理可降低TM的消化稳定性及免疫活性,且蒸煮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说明。TM为克氏原螯虾主要过敏原.与其他甲壳娄动物TM的序列相似件较高.  相似文献   

9.
生物钟基因clock(Clk)和cryptochrome(Cry)参与生物内在节律调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bii)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经济虾类,为探究温度、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生物钟基因PcClkPcCry1节律振荡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克氏原螯虾PcClkPcCry1基因在脑、眼柄和肝胰腺组织中的mRNA表达模式,并探讨PcClkPcCry1基因在温度和光照周期适应过程中是否发生适应性进化。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PcClk基因和PcCry1基因在脑、眼柄和肝胰腺中均有表达。在不同光照周期培养下,PcClk基因和PcCry1基因在脑、眼柄中的mRNA表达有一定的振荡节律,在25℃、12 LD的培养模式下,脑中PcClk基因和PcCry1基因mRNA表达的节律性会更明显。选择压力分析显示,经PAML和Datamonkey共同筛选出的PcCLK正选择位点为71与213,PcCRY1正选择位点为63。以上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生物钟基因PcClkPcCry1受到了选择压力,克氏原螯虾PcClk基因和PcCry1基因是内源性的节律基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3×2两因子设计研究饲料中钙(3个水平分别为1.5%、2.0%、2.5%)磷(2个水平分别为1.0%、1.5%)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磷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随饲料中钙和磷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磷的表观消化率随钙水平的升高而降低;随钙磷水平的提高,粪便和水体中的钙磷含量增加,加大了水体污染,因此钙添加水平1.5%,磷添加水平为1.0%时达到了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克氏原螯虾的副产物为原料来源,采用复合酶解法提取其中的多肽分析其氨基酸组成成分,并用多肽溶液与Zn2+螯合反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实验工艺。结果表明:多肽中所含氨基酸丰富,其中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7.4%,呈味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较多,占总量的40.9%。克氏原螯虾多肽螯合Zn2+的最佳工艺为物料比10:1在80 o C下反应40 min,pH值5.5,在此条件下螯合物产率达到最大为70.7%。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发育的温度因子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设置不同的温度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进行了孵化试验 ,研究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引用了王如松创立的数学模型 :V(T) =(k·T +c)·(1 -exp(- (T -TH) /rH) ) ;并以此模型求算了该种群受精卵发育的最适温度和最高临界温度分别为 30 .3℃和40 .3℃ ;利用莱奥姆法则 (Reaumur’sLaw)求得最低临界温度及平均临界温度分别为 4 .7℃和5.6℃ ;最低有效积温和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 731 (℃·d)和 765 (℃·d) ;还就最适温度、耐温上限比较了高能卵与均能卵在适温能力上的差异 ,最后讨论了这些参数在集约化养殖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切片技术研究了粗糙沼虾鳃的组织学。结果表明:粗糙沼虾具有7对鳃,每个鳃均由鳃轴和数条鳃叶构成。鳃轴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背、腹面分别具有一条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鳃轴内含有鳃腺、肾原细胞和营养细胞。鳃叶是鳃的基本呼吸单位,平行着生在鳃轴的两侧。鳃叶壁由单层扁平上皮及几丁质层构成;鳃叶边缘具有入鳃边缘血管和出鳃边缘血管。  相似文献   

14.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  相似文献   

15.
黄脸油葫芦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解剖镜和光镜观察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and Matsuura))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解剖学结构,并对脑和各体神经节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前、中、后脑分化明显,腹神经索包括三对胸神经节、五对腹神经节及纵贯各神经节的神经索;脑和各体神经节的组织学结构相似,由外向内依次是神经鞘、神经细胞层和髓质层;脑的髓质层复杂,其中含有四种由神经细胞球体和神经纤维束形成的脑体,一对蕈状体、一个脑桥体、一个中央体及一对脑腹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将体质量(6.456±1.868)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单尾放入底、面直径为12.1 cm和17.2 cm的圆形容器中,加水300 mL饲养.对照组有3个组,高蛋白饵料H组、低蛋白饵料L组和中蛋白饵料M组分别投喂蛋白含量为42%、12%和27%的饵料.轮转组(Rotation)有4个组分别为R1、R3、R5、R7组,每1 d、3 d、5 d、7 d轮换饵料,轮转投喂蛋白含量为42%和12%的饵料,本实验持续30 d.实验结果表明,仅R5组的体质量增长显著大于H组(P0.05),并且在单尾检验上显著大于R1组(P0.05);R5组体质量增长最快. M组30 d内平均摄食量显著大于轮转组和L组(P0.05),表明对克氏原螯虾而言,中蛋白饵料的适口性最好.比较各组的饵料系数,R3组的饵料系数最低,极显著小于M组(P0.01),显著小于R1组(P0.05). R5组的饵料系数仅次之R3组,显著小于R1组(P0.0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R3组的投喂方式成本最低,R5组产量最高,建议在生产中采用R3组和R5组投喂方式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中化鳖舌、食道、胃、肠各段,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部分组织块经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及其特点,测量肌层厚度、绒毛高度与宽度等。本文结果表明,中华鳖消化道各段均有淋巴组织的存在;胃肠道壁内均有腺体,但食道内没有;管壁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且下段的外纵肌相对增厚。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2VO)的方法,造成大鼠不完全性视网膜缺血,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不同缺血时间(30、90min,4、7、30d)的缺血后再灌注与不再灌流对视网膜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30和90min再灌流4d后,内炕网膜(包括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神经纤维怪和内界膜)明显增厚;其他不再灌流的缺血组,厚度趋向减少。节细胞计数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缺血4d后明显减少。提示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