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言语篇的英译要牵涉遵从原文结构、添加语义空缺和改换表层形式等转换策略,本文依此对语符移译时如何处理原作的段内关系进行了例证,并指出,翻译中语言形式的选用主要依循原作的具体语境,从语篇深层结构敦促语义的契合,从而更科学地重塑原作.  相似文献   

2.
邹丽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10-112
众所周知,形合与意合、主观表达法与客观表达法均在英汉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海恋》原文和译文之对比分析,试从语言本身与民族心理差异的角度论述这两组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读书>是培根不朽的名篇,而王佐良的译文也被公认为目前国内最佳之译著,堪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本文以培根原文与王佐良译文为例,探讨分析英汉语言之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4.
汉语意合的特点和英语形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译英过程中处理逻辑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和句法差异入手,归纳了汉译英中处理逻辑关系问题的两个步骤:一、正确理解原文逻辑关系;二、重组句法结构。同时探索了汉译英中处理逻辑关系的基本策略如:调整句序、变换动词形式、添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通过对收集到的英汉语中的文学语体、科技语体、口语语体的英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共八篇语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英语中的替代衔接手段出现频率低于其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这一点可以从汉语的名词性替代词"的、者"的起源找到解释,同时也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所谓"形合"和"意合"也是相对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探讨了替代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这似乎成为了译界的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是诗歌翻译,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间的翻译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古文的翻译,由于其原文文本中文化成分的博大精深,及其译入语阅读对象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如果忽略或者未对其文化成分给予足够重视,在其外译过程中往往造成大量文化底蕴的流失,造成翻译的失败,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翻译,特别是我国古文的外译,应当充分分析和挖掘其文化背景,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结合汉语和译入语的结构等特点,通过替代、省略、形合、意合等方法将其转移至译入语中。  相似文献   

8.
葛小颖 《科技信息》2009,(23):15-15,23
翻译是一项包括文本客体、译者主体、以及文本与译者动态作用的综合性活动,因而在翻译过程,译者对于原文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相似率原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对于原文选择方面的相似性,即性情相通、观念共鸣、风格契合.从而译者更能深入把握原作,充分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科技英语翻译时,不但要注意尊重原文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译文保持原文的结构和特征,也要考虑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在必要时对句式做适当的变动和活用,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最终达到忠实原文、通顺流畅,以适应科技文体实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日译汉时,由于两国语言的语法规律、表达方式及语言习惯不同,转译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目的是使原文的含义能在译文中得到更准确、充分的体现。 1 词语的转译 词语转译很普遍。翻译时必须在吃透原文的前提下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是整个翻译学科中不少缺的部分,译者作为有意识的人,在翻译中也必然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往往受到大脑思维活动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心理学这门研究主体活动的学科的某些范畴来审视翻译过程的理解,并通过描述整个翻译认知心理过程来阐释心理因素是如何介入原作的理解,重新确认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化移情对有着两次交际过程的翻译有重要意义.文化移情能促使译者或目的语读者通过源语文化的框架和利用源语文化的感知去解读源语文本或译本,从而使译本更准确地表达源语文本,读者所得反应更接近源语文本读者的反应.移情还能使译者设身处地地为潜在的读者着想,从而确保读者能够正确解读译本,使翻译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实践中不时会出现无效翻译。"无效翻译"是指译者机械地处理源语中某些特殊语言形式,导致译文缺少可读性。无效翻译的产生往往缘于源语中的所谓不可译元素:韵律、字形结构的拆解、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等等。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同语言固有的文字本身的书写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所致;然而"目的论"者认为,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可译与不可译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工作,一些貌似不可译的言语现象也可以在目标语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有目的地跨文化交际,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作为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结合体的酒店,时外推介材料英译时,译者应依据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结合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采用删减、改译、编译等适应性手段,从而实现酒店对外推介的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达到吸引更多海外旅客的最终日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6.
受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深厚影响,译者被"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所束缚,偏向于以原文本为重要旨归。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原文本的铁链中解救出来,赋予了译者充分的自由,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翻译纲要的形成过程、更加关注译文的交际功能。对于旅游标识的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中常常会碰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处理这些差异的策略:意译、直译、归化、异化。而策略的选取受到翻译的形式、目的和意图,文本的体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主要目的是引进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因此宜采用直译、异化的策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文化、艺术风格等差异,充分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蓬勃发展。该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以前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建立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将在概述该理论的形成及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例证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旨在说明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个以译入语再现原语内容的过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势必在表达上存在不同。拟运用英汉对比的方式,从语篇定义入手,通过语篇特征分析,研究英汉语语篇结构的差异,探讨合适的语篇翻译策略,提高语篇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