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源语与目标语的巨大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为可译与不可译、对等与不对等、归化与异化等矛盾所困扰,原因在于译者持有源语与目标语之间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不对称的翻译观。而林语堂在其创作的《京华烟云》中大量采用零翻译策略,成功翻译介绍中国特有语言文化的个案研究证明,进入对方语言文化、尊重对方、多元互补进行文化交往的零翻译观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2.
试论词汇空缺的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语中表达文化异质的词语在译入语中就成为“词汇空缺”。其可译性的基础是各地域文化共同的文化共核、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普遍性、译者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开放心理、翻译的性质。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相对的,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后者转化。词汇空缺有异化和归化两种译法,其用途不一。  相似文献   

3.
举例论证了翻译中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说明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指其文字特点构成的形式美的不可译.同时又通过例证说明了语言的不可译也非绝对的不可译,在译者的努力下,可以以译文自身的语言形式美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4.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视角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阐述语际转换机制梳理语言的不可译性。从语言本质上看,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宏观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体现,否认或替代不可译性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把翻译笼统地规定为可译的或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问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即可译性限度.本文把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作为探讨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的理论基础,揭示该原理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体现,试图证明采用适宜的交通补偿手段可以降低甚至超越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9.
功能主义观照下选择中的中国近代译入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飞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1):98-101
本文拟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主义观来探讨中国近代译入语文言文,白话文及欧化这三种不同的形态,指出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译入语在翻译中的选择和使用无不受到功能主义翻译观的影响和制约,译者选择和使用适合的译入语语言进行翻译活动是实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一个重要前提,"信"与"不信"不再是首要的翻译标准,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功能主义观。本文的最后指出了用功能主义翻译观去看待中国近代译入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奴性的忠实"在翻译中具体体现为字、词上的盲从,句式上的亦步亦趋,以及无视文化背景和认知语境的差异而照搬原文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翻译实践中普遍出现的不妥译例,论证了当"奴性的忠实"表现为字、词、句义翻译上的盲从时,语内译在语际翻译中使用的必要性,它是挑战"奴性忠实"的有效工具.而针对后两种体现,译者则需要培养对汉英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和认知语境差异的敏感,善于变通才是求"信"之道.  相似文献   

11.
雷萌 《科技信息》2010,(34):191-191
基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中文化、题材、结构等的认识不同造成翻译过程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本文浅探中英文翻译中这种不可译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以巴别的诅咒解释可译性问题,是一种隐喻式注解,抑或是神智学的信仰认识。19世纪后,洪堡特等人运用语言学理论继续解释这种现象,得出结论——语际不可译。狭义地讲,翻译的主体是语言活动,因而语言活动规律决定翻译的存在。因此,洪堡特等人的语际不可译之论有其理性,然而其理性有所局限。因为,广义地讲,翻译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文化规律,即:原作具有某种本质特征,必然呼唤译者和译作。可译性是特定作品的本质特征,具体地体现为:原作和译作挣脱了一般语言规律的束缚,获得了文化的个体身份,它们发起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融进彼此生命并互补彼此语言意义的虚空,共同领悟语言的整体性意图,实现翻译的文化理想——还原纯粹语言。  相似文献   

13.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日语公示语时要注意其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在语言方面,其文字、词汇、语法、文体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在文化方面,日本人有浓厚的"虑他文化"、"以和为贵"文化,在翻译公示语时也应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体现。另外,在公示语翻译方法上,应以借译和仿译为主,创译为辅。  相似文献   

15.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言对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机械对应从而导致对译失误。译者的英汉对应依赖心理是导致机械对应产生的主因之一。语言对应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策略等因素促成了英汉对应心理的形成。应通过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避免频繁的英汉对译练习、在翻译教学中倡导宏观对应理念等措施来克服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17.
论互文文本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互文特征的文本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如何处理好源语信息和目的语信息之间的完整传递,尽量减少文化缺损是每个译者都面临的棘手问题。但是,具有良好双重文化修养的译者只要对互文性的概念与类别、互文文本中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译者的能力和任务等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正确掌握互文翻译的处理方法,就能够克服互文文本的翻译困难。  相似文献   

18.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概要地描述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次上的不同,并试图以此解释造成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现象的原因.本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如语义对等翻译,语用翻译等理论去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言对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机械对应从而导致对译失误.译者的英汉对应依赖心理是导致机械对应产生的主因之一.语言对应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策略等因素促成了英汉对应心理的形成.应通过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避免频繁的英汉对译练习、在翻译教学中倡导宏观对应理念等措施来克服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