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唐诗中的月亮因诗人的独特情怀和体验而具有不同的魅力。诗人或以月入诗、以月起情,或以月作为修辞手段、作为描写时空的手段,或以月明志,不断丰富着月亮所负载的审美功能和情意,从而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为后人们千古传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颗围绕着地球运转的无生命的行星曾激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感慨,并写下了万千诗句,而在所有歌咏月亮的诗词中,又数李白对月亮的歌咏最为精彩。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强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他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无拘无束。他的作品与别人不同,别人的作品也很难与他的作品相混,对月亮的咏叹便是这样。在李白的诗词中,月亮总是被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用月意象来抒发感情的首创虽不是李白,但李白却是写月最多亦最传神的诗人。李白视月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托与归宿,月亮这一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惟妙惟肖。李白对月深厚的感情是由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所决定的。李白诗中的月亮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为李白的诗作提供了创作源泉。李白赋予月亮全新的内涵,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与月亮为伴。  相似文献   

4.
皓月高悬,皎光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唐朝大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吟月诗句。实际上,古今中外,有关月亮的美丽神话、奇特习俗和动人诗篇,洋洋大观。自从人类登上月球,采集到月岩标本,明月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可亲情景,常常令人感到神秘。撩开上古的月神崇拜和星相学的迷信面纱,月亮与人体之间的许多复杂的联系,仍然是有待科学去揭示的未解之谜。月亮与生物繁衍人类对月神崇拜的古老传统,不仅和  相似文献   

5.
正像我在《中国的“自传”》一章提到的①,一般认为西欧诗是空想的产物,而中国诗相对来说是写现实的。如果说中国诗是诗人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经验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思念,一一写入诗中,那么它即使不是描写了诗人人生的全部,至少也是描写了一部分。既然如此,诗...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都紧紧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在上下文语境中指示事物性状深一层、高一级的程度,以指示代词的身份来表示程度副词的语法意义。《诗经》中的很多诗句都是通过指示代词"之"和"其"的强调作用,来表现诗人的言语行为,从而达到了强调不同感情的效果,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深度,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符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果将这类"之"和"其"解释成助词或者语气词,诗句就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味,不符合诗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对立关系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即诗歌的张力。中英诗歌的意象张力体现在具体与抽象、客观与主观、时间与空间以及异质意象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早春美景的诗句,也是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举办的"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科技全媒体中心建设研讨会"聚焦"智库型科技全媒体"新探索的形象比喻。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为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通过完善体系、内外联动,以科技多媒体到科技全媒体的创新探索,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正努力"争暖树""啄春泥"。  相似文献   

9.
《风雷》是一部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红色经典。相对于英雄形象的扁平和模式化,《风雷》中的女性形象凭借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显得生动而鲜活。从分析女性的心理出发,试图对《风雷》的女性形象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竹林七贤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出现一批描写竹林七贤的诗歌,如曾巩的《多景楼》、李元膺的《洞仙歌》等。从现存的作品看,七贤形象在各个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不同,同时宋代各个阶段也不同,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社会经济、文化思潮及诗人的身世经历、心理情感变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汉诗和英诗不但数量浩繁,而且各自拥有伟大的诗人和杰出的诗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重复诗法在形式上的异同,进而探讨其修辞功能的各自特点,期盼对英汉诗歌的鉴赏、创作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王璇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19-123
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后,隐喻的意义已不限于修辞学范畴。莱可夫(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此物理解和体验彼物",是人类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隐喻被认为是常规隐喻的延伸,二者无本质差别。对中英文传统诗歌中的月意象进行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意象的隐喻内涵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即"女神"的神话原型。通过平行分析,建立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以此说明"月亮是女神"(MOON IS GODDESS)是一个对月意象进行元认知的概念隐喻,是中英文传统诗歌中月意象塑造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所体现,而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共性是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而个性,而是源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14.
甲申之变可以看作遗民诗僧们诗歌风格的一个转折点。国变前,为诗更多表现个人思绪,诗歌风格趋于清冷幽静、自然诙谐;国变后,注重将个人感受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善为兴亡之作。这类兴亡诗表现了广阔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兴亡之感。风格慷慨悲凉,忧愤深广。  相似文献   

15.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李白是写月最多的诗人,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他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以及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6.
滥觞生成超越——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流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最乐意创作的题材之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滥觞生成到超越,月亮意象实现了时空的跨越、意义的增值。探究它的流变过程和传承体制,乃是对中华月亮文化的重新解读与体认,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对话、思维对语言的超越、意对象的超越。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前理解,加深对于涉月作品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英汉基本情感隐喻概念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之上的隐喻来表达的。人类共同的身体结构及生理特征,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情感隐喻有类似的表达;同时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又导致了其情感隐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抽象情感是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日常语言中用“火”词语来表达情感在英汉两种语言相当普遍,探究其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是揭示两种语言情感概念系统异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偏重借写景或怀古而言言志抒情,翻译过程中准确而完整地传在文的意境,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许渊冲先生的“三化”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三种化法因原文的风格、意韵和情感不同,可分别或结合使用,以使译文明白晓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