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SA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3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分别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患者7例,夹闭动脉瘤10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出院时或术后1~3月复诊评定疗效.5例痊愈(工作和生活能力正常),1例部分偏瘫和语言稍有笨拙,1例死亡为术前和术后严重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死亡.结论: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夹闭动脉瘤颈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因它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完全彻底消除了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均于早期在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结果:随访1~6个月,恢复良好27例,轻残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有利于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性,并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选择、术后随访分析。2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5例,双微管技术介入栓塞3例。其中出现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例,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空气栓塞患者住院治疗后痊愈。26例患者3月后复查选择性病变血管造影及3D-DSA,介入治疗后动瘤体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减少了开颅夹闭动脉所致颅内感染、夹闭不完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结果]33例未发生护理并发症,2例肢体活动受限,肌力2级.[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护理,以预防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对动脉瘤性SAH及行夹闭或栓塞术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预防和治疗,并评价这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作用.方法收集动脉瘤自发性SAH行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患者76例,其中38例入院后使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另38例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防治脑血管痉挛,观察两组患者14 d后临床有效例数、发生脑血管痉挛(CVS)例数、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例数及死亡例数,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的幅度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内,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CVS发生率、DCI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CVS及DCI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诊断性影像资料,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夹闭动脉瘤.结果:21例夹闭完全,2例与周围粘连紧密,采取包裹治疗.术后对病人随访6个月~2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利用神经内镜不但可以帮助术者清晰地了解动脉瘤结构,还可以探查到瘤蒂具体位置以及动脉瘤后壁下隐藏的穿通支血管,从而减少了对周围脑组织、重要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瘤体大于7mm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非急性期外科治疗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蒂的治疗方式,但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很多医疗机构已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这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急性期的效果仍存在争议。现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颅内动脉瘤非极性期外科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随访1年的远期疗效。(1)血清MMP-9和NSE:治疗后观察组的MMP-9和NSE低于对照组,P0.05。(2)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组的随访1年的偏瘫残疾率和动脉瘤破裂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原地区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MMP-9和NSE水平,并发症少,可充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发生偏瘫残疾和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小,死亡率低,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良好36例(83.7%),差4例(9.4%),死亡3例(6.9%).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配合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差异蛋白(TM9SF1,AZU1)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血管壁组织,术中取同一患者头皮断裂(2 mm)的颞浅动脉(STA)作对照,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TM9SF1,AZU1在STA和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的含量和表达差异.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含量较STA组织分别增加5.5,7.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STA组织中TM9SF1,AZU1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AZU1染色分级明显高于STA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1,AZU1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探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患者结构式心理护理方法,并就其对患者心理不确定感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行开颅手术夹闭术的动脉瘤患者9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个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疾病不确定感、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及SDS得分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降幅更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及不可靠性方面不确定得分感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降幅更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护患沟通、病房环境、健康教育、护理技术等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构式心理护理较常规护理可明显改善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患者负性情绪、降低患者不确定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病例患者均进行CTA与DSA影像学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分析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以评估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CTA诊断显示阴性的颅内动脉患者而经DSA进一步确诊,且DSA影像学检查可见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可清晰观察到前交通2.6mm的动脉瘤,但进行DSA检查时并未发现;因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瘤体经CTA测量显示4.2mm,而DSA测量为4.65mm.结论: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SA是CTA无法取代的颅内动脉瘤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对其麻醉效果的影响。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4例,以随机双盲法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麻醉诱导前十分钟对照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6μg/kg,研究组予以右美托咪定1.0μg/kg,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RA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5,10.561,19.233,8.035,2.775,10.644,P0.05)。两组T1、T2、T3时的CERO2、SjvO2、CjvO2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且拔管后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t=16.623,6.36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9,P0.05)。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十分钟,应用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显著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且镇静效果良好,有助于维持患者脑氧代谢和生命体征平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超家族的TM9SFl和炎性反应介质AZUl在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40例,术中取患者头皮撕裂的颞浅动脉为对照组,手术完成后取上端全层血管壁为研究组.应用免疫组化和Wsetern blot法分析TM9SFl和AZUl在破裂动脉瘤组织和颞浅动脉组织的表达和含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TM9SFl和AZUl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研究组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研究组TM9SFl,AZUl染色分级为1.90±0.20,2.90±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0±0.20,0.8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setern blot显示:研究组TM9SFl表达量为0.95±0.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1±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ZUl表达量为1.1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9±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l和AZUl高表达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过程中的血管壁蛋白降解和炎性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观察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的实际效果,探讨该影像学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脑血管检查的住院患者,均行3D重建(3D-DSA)及常规二维血管造影术(2D-DSA),对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率及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98例患者中72例最终确诊为脑动脉瘤,其中采用2D-DSA检查出脑动脉瘤62例,3D-DSA检查出脑动脉瘤71例,两种检查手段在假阳性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假阴性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3DDSA的假阴性率显著低于2D-DSA(P0.05)。此外,3D-DSA的成像清晰度明显高于2D-DS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前诊断较少出现漏诊,且成像更为清晰,能够显示复杂的血管结构,对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4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方法:所有病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躅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8例中无死亡病例,完全栓塞39例,不完全栓塞8例,未行治疗1例.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确实,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颅内病变进行活检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用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技术引导的脑立体定向手术对16例患者实施立体定向活检术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5例获得病理诊断,1例未能确诊,总阳性检出率为93.7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CT或MRI技术引导下的脑立体定向活检技术阳性检出率高,操作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可为相关颅内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的病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