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7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单纯的可脱性弹簧圈(GDC/E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技术进行瘤内栓塞。结果:37例均获成功栓塞,其中动脉瘤完全填塞28例,填塞90%以上9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VIS支架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自2015年6月至 2020年6月应用LVIS支架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15例,其中1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4 例,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3例瘤颈不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5 d再出血,停用双抗后1个月造影复查完全栓塞。单纯支架植入1例,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1个月造影复查完全栓塞。15例3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无远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LVIS支架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疗效好,但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仔细操作。  相似文献   

3.
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选择、术后随访分析。2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5例,双微管技术介入栓塞3例。其中出现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例,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空气栓塞患者住院治疗后痊愈。26例患者3月后复查选择性病变血管造影及3D-DSA,介入治疗后动瘤体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减少了开颅夹闭动脉所致颅内感染、夹闭不完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4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方法:所有病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躅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8例中无死亡病例,完全栓塞39例,不完全栓塞8例,未行治疗1例.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确实,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6例患者(17瘤)A1段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结局及技术要点.方法应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1段动脉瘤.结果 16例患者成功介入栓塞,有3例患者出现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栓塞过程中弹簧圈致使动脉瘤穿孔,但未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血栓.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颅内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A1段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病例患者均进行CTA与DSA影像学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分析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以评估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CTA诊断显示阴性的颅内动脉患者而经DSA进一步确诊,且DSA影像学检查可见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可清晰观察到前交通2.6mm的动脉瘤,但进行DSA检查时并未发现;因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瘤体经CTA测量显示4.2mm,而DSA测量为4.65mm.结论: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SA是CTA无法取代的颅内动脉瘤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瘤体大于7mm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非急性期外科治疗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蒂的治疗方式,但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很多医疗机构已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这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急性期的效果仍存在争议。现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颅内动脉瘤非极性期外科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定常流动情况下,对金属裸支架植入脑动脉瘤后的模型进行血液流动的模拟,探讨支架网孔率参数影响脑动脉瘤治疗的血液动力学因素.用建立真实的三维动脉瘤模型,植入网孔率分别为82%、73%、64%的三种支架;并进行计算,得到有支架和无支架动脉瘤腔内血流速度、血管内压强与壁面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动脉瘤内血液速度与壁面切应力随着网孔率的降低而变小.植入支架后的三个模型瘤内压强与没有支架的动脉瘤内压强相差不大.说明低网孔率支架能有效隔离颅内动脉瘤,降低血液在瘤内的流动,从而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9.
在定常流动情况下,对金属裸支架植入脑动脉瘤后的模型进行血液流动的模拟,探讨支架网孔率参数影响脑动脉瘤治疗的血液动力学因素。用建立真实的三维动脉瘤模型,植入网孔率分别为82%、73%、64%的三种支架;并进行计算,得到有支架和无支架动脉瘤腔内血流速度、血管内压强与壁面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动脉瘤内血液速度与壁面切应力随着网孔率的降低而变小。植入支架后的三个模型瘤内压强与没有支架的动脉瘤内压强相差不大。说明低网孔率支架能有效隔离颅内动脉瘤,降低血液在瘤内的流动,从而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颅内动脉瘤容易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卒中(脑出血)病因之一,而其中8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起。最新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不是衡量瘤体是否容易破裂的最准确指标,而用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作为衡量破裂风险的指标更有意义,AR值越大,越容易破裂。  相似文献   

11.
DSA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3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分别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三维重建基于CT的胸主动脉瘤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为分析胸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及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依据临床胸主动脉瘤患者CT数据,结合MIMICS 11数字化影像处理软件,获取胸主动脉瘤的优化表面模型。随后导入ANSYS ICEMCFD 11.0进行胸主动脉瘤模型的有限元网格划分。最后在ANSYSCFX11.0中完成胸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建立临床上适用于胸主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获得了个性化胸主动脉瘤模型中血液流场的流线、速度矢量、血管壁面压力和血管壁面切应力的分布和变化。模型具有数字化、个性化特征,可用于胸主动脉瘤血液动力学计算和分析临床胸主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的破裂机理。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旁瘤的血液动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数值模拟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假定血液为牛顿流体和血管壁为刚性壁,采用人工压缩性方法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在稳态和脉动的情形下计算了颅内动脉瘤的剪应力和压力等血液动力学因素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以及颅内动脉瘤的几何形状、雷诺数等参数对血液动力学因素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无论在稳态还是脉动条件下,对于生长初期的颅内动脉瘤,瘤的深度越大,远端的壁面剪应力也越大,颅内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一般发生在这里;血液脉动使得远端壁面剪应力随时间的波动更加剧烈,颅内动脉瘤在这一区域更易破裂;此外,管径减小而流速不变,动脉瘤远端壁面剪应力增大,这说明在小血管中比大血管中更容易发生动脉瘤,这一结果与生理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临床患者的实际医学影像出发,进行颅内动脉瘤的二维CFD模拟.模拟的结果方便形象地给出了计算区域内的流场型态,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血液动力学参数,这对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较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良好36例(83.7%),差4例(9.4%),死亡3例(6.9%).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配合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超家族的TM9SFl和炎性反应介质AZUl在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40例,术中取患者头皮撕裂的颞浅动脉为对照组,手术完成后取上端全层血管壁为研究组.应用免疫组化和Wsetern blot法分析TM9SFl和AZUl在破裂动脉瘤组织和颞浅动脉组织的表达和含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TM9SFl和AZUl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研究组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研究组TM9SFl,AZUl染色分级为1.90±0.20,2.90±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0±0.20,0.8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setern blot显示:研究组TM9SFl表达量为0.95±0.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1±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ZUl表达量为1.1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9±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l和AZUl高表达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过程中的血管壁蛋白降解和炎性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