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SA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3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分别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均于早期在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结果:随访1~6个月,恢复良好27例,轻残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有利于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性,并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诊断性影像资料,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夹闭动脉瘤.结果:21例夹闭完全,2例与周围粘连紧密,采取包裹治疗.术后对病人随访6个月~2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利用神经内镜不但可以帮助术者清晰地了解动脉瘤结构,还可以探查到瘤蒂具体位置以及动脉瘤后壁下隐藏的穿通支血管,从而减少了对周围脑组织、重要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5.
颅内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瘤体大于7mm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非急性期外科治疗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蒂的治疗方式,但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很多医疗机构已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这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急性期的效果仍存在争议。现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颅内动脉瘤非极性期外科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7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单纯的可脱性弹簧圈(GDC/E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技术进行瘤内栓塞。结果:37例均获成功栓塞,其中动脉瘤完全填塞28例,填塞90%以上9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外科治疗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35例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术中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手术器械、手术显微镜的性能和用法及术中默契的配合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良好36例(83.7%),差4例(9.4%),死亡3例(6.9%).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配合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李毓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441-444
目的:介绍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4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方法:所有病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躅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8例中无死亡病例,完全栓塞39例,不完全栓塞8例,未行治疗1例.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确实,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王宝龙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6):756-759
目的探讨差异蛋白(TM9SF1,AZU1)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血管壁组织,术中取同一患者头皮断裂(2 mm)的颞浅动脉(STA)作对照,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TM9SF1,AZU1在STA和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的含量和表达差异.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含量较STA组织分别增加5.5,7.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STA组织中TM9SF1,AZU1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AZU1染色分级明显高于STA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1,AZU1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临床患者的实际医学影像出发,进行颅内动脉瘤的二维CFD模拟.模拟的结果方便形象地给出了计算区域内的流场型态,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血液动力学参数,这对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较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例胸腹部动脉瘤临床治疗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腹部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14例动脉瘤中,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胸降主动脉瘤6例,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4例.行Bentall手术2例,Cabrol手术1例,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2例,主动脉内覆膜支架9例.结果早期死亡2例(14.3%),其余12例痊愈.随访6个月至2 a,除1例合并喉返神经损伤伴声音嘶哑外,其余11例疗效良好.结论应根据动脉瘤的病变部位、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或介入治疗;尽可能彻底切除病变和使用准确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进行包盖,使胸腹部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更安全;主动脉内覆膜支架术符合血液动力学的要求,而且手术风险小,尤其适合DeBakeyⅢ B型夹层动脉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探讨并研究了中医药治疗尿路结石病的规律,提出了治疗此病以辨病论治为主,结合兼证综合论治的论点,即以中药专方治疗为主,再根据其寒热虚实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其基本治则即排石通淋.以自拟方药治疗168例,结果治愈96例,显效4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8%.结论为中医药治疗尿路结石病的疗效是确切的、肯定的,对此病的治疗尤其能够发挥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自制动脉瘤夹和优质进口动脉瘤夹的机械性能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组:试验共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选用自制动脉瘤夹和优质进口动脉瘤夹,夹闭力为110g-200g,叶片宽均为1.2mm。方法:1)使用Fink防滑测试系统检测动脉瘤夹的防滑能力;2)反复开闭动脉瘤夹100次;保持固定的角度张开个月。测其夹闭力损失情况;3)固定旋转扭曲动脉瘤夹观察其有无叶片不合。结果:1)两组动脉瘤夹抗防滑能力均285mmHgc(P>0.05);2)抗疲劳试验后脉瘤夹闭力损失情况试验组:3.5±1.0g;对照组4.0±1.1g(RiditanalysisP>0.05);3)两组动脉瘤夹均无扭曲。结论:自制动脉瘤夹优质进口动脉瘤夹机械性能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86例颅内血肿患者经螺旋CT下直接定位,后经颅骨钻孔、引流,行尿激酶溶解术.86例患者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9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16例,高血压脑出血61例.结果术后1~4周进行CT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结论螺旋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颅内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