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存在着冲突,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行为具备刑事违法性而不具备社会危害性、行为具备社会危害性而不具备刑事违法性。本文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角度讨论了怎么解决此类冲突。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规范标准,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形式特征。在我国刑法推崇罪刑法定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不妥的,而应以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并从“事实犯罪”、“法定犯罪”两种角度考察、界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犯罪本质是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但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在新刑法中的立法化,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地位受到了质疑。本文从社会危害性与法益及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等方面阐释犯罪的本质特征还是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5.
谈及到违法性认识(也称违法性意识)这种专业词汇时,估计不会有太多人能够理解词中之义。但如果问及不知者无罪这样的说法,十有八九都会耳熟能详。这一句简单的不知者无罪,就是违法性认识必要性的最佳写照。知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是社会危害性还是刑事违法性呢?罪的形式又是什么?故意、过失抑或是完全无罪?学界的争议可谓是百家争鸣,而笔者认为这些争议的背后所隐藏的则是学者们透析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同视角。在接下来的文章里笔者将进一步详解。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部分东欧国家以及我国,响起了一片倒社会危害性之声,仿佛它是破坏法制的“万恶之源”。与此相联系,国内一些学者在犯罪故意的明知内容上主张用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其实,在犯罪故意中,行为人明知的社会危害性是对狭义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所谓的狭义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法益造成的实际危害或现实威胁,即李斯特倡导的实质违法性,它不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和行为人的自身情况。这样的概念并不模糊,正如贝卡利亚所言,它是“任何中等智力的人都能够理解的”。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坚持社会危害性认识说,仍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抢劫和抢夺行为是司法现实中经常碰到的案件,我国刑事立法基于二者危害性方面的种种不同,将二者界定为不同的罪名并且苛以不同的处罚。但二者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给司法实践中对两罪名的望闻问切带来了诸多烦恼,此文中笔者拟一悬疑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两罪名的关系,并对此亲历案件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型双层模式是作者在对我国现有犯罪构成模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保留了原有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作为评价的第一层次,社会危害性的现实评价作为第二层次的要件。应认识到社会危害性自身模糊性的相对性,借鉴期待可能性、可罚的违法性和可罚性理论及社会相当性理论将为现实的社会危害性评价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于社会危害性的基本涵义我国学界存在事实说、属性说、法益说、综合说四种学说。对社会危害性涵义的理解,应当在属性说的基础上从多维角度进行理解。社会危害性在价值评定上,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统一;在具体内容上,是客观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的统一;在表现形式上,则是质与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努力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两个重要尺度。运用社会历史的方法分析得出结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析,提出在动态中把握二者的和谐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通说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严重危害社会的和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并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这个犯罪概念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统一在一起是虚幻的.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角度得出的形式的犯罪概念和实质的犯罪概念,由于其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都不可能揭示犯罪的本质.二元的犯罪概念在方法论上存在弊端;在实践论上会导致犯罪概念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要顾及实然的犯罪与应然的犯罪,过去的犯罪与现在的犯罪以及将来的犯罪,从经验和直觉的角度,犯罪是应当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中心范畴。我国刑法学者对社会危害性概念的理解,大致存在事实说、法益说、属性说、综合说以及两分说等五种主要的表述,这五种表述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社会危害性应当是指行为人在一定主观恶性支配下实施的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性质。  相似文献   

13.
刑事犯罪引起的附带民事赔偿就其性质而言,与一般的民事侵权导致的民事赔偿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前者是附带于刑事案件而启动的一种民事诉讼,导致其与一般的民事诉讼在起诉、受理、审判、执行等 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最终实现,侵害了刑事案件被害人(包括国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又因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规定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司法实践中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赔偿的实现进程步骤维艰,故对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仅就赔偿的性质、范围、程序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污染团”事件折射出淮河治污的失败。淮河治污凸现了刑法的相对虚化、行政处罚的相对弱化和民法救济的 困惑。要避免类似的悲剧事件再次发生,法律在治理淮河中应当及时修正,完善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行为的规定,加大违 法的处罚金额,强化行政处罚的监督和建立行政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对刑罚的启动应持有最为慎重的立场,此入罪规定却未坚持这一立场,以刑法的谦抑性为视角来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罪是有违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16.
刑法的谦抑精神不仅是刑事立法的基本精神,更是刑事司法的指导理念。量刑规范化是公正司法和法律正义的重要保障。量刑的规范化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在量刑的过程中贯彻刑法谦抑精神,通过非刑罚化和轻刑化措施,有利于实现量刑公正。量刑谦抑与量刑规范化改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刑谦抑不是凭感情判案,不能一味追求重罪轻判,而是在刑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犯罪分子的责任,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利于量刑规范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公正、谦抑、人道是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对其实现离不开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等动态的法律运行环节。社区矫正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着刑法价值理念的转换。现代刑法价值对于社区矫正的催生作用,和社区矫正运行对于刑法价值实现的推动作用,是认识两者关系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刑法价值视角下,我国应着力处理好社区矫正的惩罚性功能与恢复性功能的关系,并通过立法保障和制度设计引导社区矫正走向。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的刑法改革在形式问题上出现去"不成文"普通法传统的法典化趋势,引发了倡导改革的法典编纂派与以法官和律师为主导的保守派之间激烈论争。改革派的法典化的改革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强大的普通法传统的抵制下,改革努力最终失败。英国刑法法典化运动的失败显示了英国普通法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千余年习俗传统的强大影响力,普通法作为英国法律的主要基石,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社会认同。但19世纪开始的刑法法典化改革为20世纪中后期刑法法典化的持续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刑法法典化以其系统化和规范化等独特优势也为坚守传统的普通法产生深刻影响,促使普通法不断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