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脆性破坏统计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现代脆性破坏统计理论基础的Weibull[1]链条强度模型,由于它在数学处理上比较简单,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2-4]。但它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各个基本计算单元间的相互作用,这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非均匀应力场的情况下,是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本文在进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单元间的单向相邻相关性假设,初步改正了这个重要缺点。虽然得出的计算公式较Weibull公式略为复杂,但和实验比较,则精度有明显提高。脆性破坏统计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破坏强度分布律的研究。本文根据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建议了一个破坏模型,并作了理论推导,得到强度分布律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条件下,冻土具有明显的弹性属性,可以把冻土近似为线弹性材料,且属脆性破坏。基于这一考虑,应用Weibull脆性破坏统计理论,讨论了冻土破坏强度的统计特性及断裂韧度(KIC)的尺寸效应,通过试验,获得了冻结粉质壤土的KIC尺寸效应系数,这样便可用室内小尺寸试件求得的断裂韧去理论预测大比尺冻土的断裂韧度,应用试验测定的尺寸效应系数进行理论预测,与实测结果相比较,二者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复合材料层板的弯曲破坏问题,纤维层是正交异性弹性体,而基体为脆性损伤材料。提出了一种脆性损伤模型,虽是各向同性连续损伤模型,但利用等效损伤应变的定义,可以区分拉、压和剪切对损伤的不同响应,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如下现象,一旦基体出理临界伤,弯曲载荷则从最大值急速下解,同时基体的临界损伤区很快扩展,并且发生局部纤维断裂,从而使复合材料层板几乎失去了承弯能力,整体呈脆性特性。为便于了解破坏过程,给  相似文献   

4.
页岩的脆性研究涉及多尺度,为从细观尺度揭示矿物组分含量和分布形式对页岩脆性的影响规律,对页岩矿物组分进行细观处理并分类,应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页岩细观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加载围压和轴压处理为平面应力问题,并结合室内力学实验,从细观尺度对页岩脆性破坏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页岩受力后沿层理方向分布的次生微裂隙群不断发生挤压、起裂、扩张、贯通,最终导致宏观上的脆性损伤破坏;②碎屑矿物、碳酸盐岩矿物含量增加显著增强页岩的脆性,黏土矿物含量增加弱化了页岩的脆性;③矿物呈斜带状或块状分布时,不同矿物之间弱接触面上出现了明显的应力突变,当矿物呈无序随机分布时,应力集中区域呈零散分布。研究结果从宏-细观尺度明确了影响页岩发生脆性破坏的关键因素,为遴选射孔改造层段和设计储层压裂规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活化法和叠靶降能技术,测量了从阈能到26.4MeV能区181Ta(α,n)184Re和181Ta(α,2n)183Re的激发函数,实验结果同其他作者的结果作了比较,并且采用考虑了平衡前发射的统计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同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利用片状石墨铸铁HT20-40为对象并在应力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低温和高温低周疲劳试验,应力波型选用C-P型(拉伸保持)和C-C型(拉压保持)。采用晶界破坏阻抗模型对表面微裂纹萌生和扩展的随机行为作了分析和讨论,表面裂纹萌生时间和角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脆性破坏统计理论和混凝土断裂韧性的尺寸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在试验中已经发现,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数值是随着试样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这就是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用Weibull脆性破坏统计理论来研究这个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研究了混凝土直三点弯曲试样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用Weibull理论分别按链条模型和修正链条模型两种情况导出了尺寸效应关系式.并进行了6组试样的试验加以验证.此外,本文还收集了两种典型试验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明确了在研究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时,系数α由非均匀应力场的比例试样确定,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用化法和叠靶降能技术,测量了从阈能到26.4MeV能共^181Ta(a,n)^184Re和^181Ta(a,2n)^183Re的激发函数,实验结果同其他作者的结果作了比较,并且采用考虑了平衡前发射的统计模型发理论计算,计算结果同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单晶硅微观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宇 《科技信息》2008,(34):336-337
本文介绍了在纳米硬度计上进行的单晶硅微压痕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以对单晶硅的微观力学性能有所认识。微压痕测试表明:单晶硅的弹性模量在压入载荷小于2400μN的范围内随载荷变化而波动变化:而在压入哉荷大于2400μN后保持相对的稳定值(约为214GPa);单晶硅的表面硬度在压入栽荷小于1000μN的范围内随载荷变化而线性增大,而后突然降低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值(135GPa-15GPa);单晶硅在纳米压入过程中,材料的破坏形式为脆性破裂,并且随压入载荷的增大而在压痕边沿产生堆积,堆积程度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一阶非负门限自回归模型NTAR(1)作了讨论,指出NTAR(1)模型有根强的实际背景,用马尔克夫理论证明了NTAR(1)模型的平稳性、几何遍历性,给出了矩的存在条件和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11.
多轴应力状态下脆性材料统计断裂判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统计断裂理论,用分币裂纹模型模拟材料中的缺陷,通过用裂纹面的法向矢量反映材料中裂纹面的随机取向,用等效应力代替实际应力状态的破坏效应,提出了多轴应力状态下脆性材料统计断裂的判据。判据反映了结构的破坏强度与其所受的应力状态、破坏概率及材料的性能参数之间的联系关系。通过判据可得出对当前研究成果的一些合理解释,最后用判据的预测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一阶非负门限自回归模型NTAR(1)作了讨论,指出NTAR(1)模型有很强的实际背景,用马尔克夫理论证明了NTAR(1)模型的平稳性,几何遍历性,给出了矩的存在条件和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13.
非均匀脆性材料本构关系统计解析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材料分布非均匀性对承载力、破坏过程等的影响,假设非均匀脆性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破坏强度相互独立并且随机分布,分别服从某种形式的统计规律。利用统计理论和损伤力学的知识,推导了含有材料分布非均匀参数的非均匀脆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一维解析解。一维解析解与数值模拟解符合较好,可以帮助理解材料非均匀性和宏观非线性之间的本质关系和识别重要参数,有助于指导进一步的数值和理论分析。作为例子,利用该解析解分析了非均匀脆性材料承载力随分布参数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李元章 《科技信息》2009,(17):255-255
利用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压杆,采用改进的实验技术对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实验,通过实验得到破坏试样,初步讨论了钢纤维掺混凝土的损伤机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环肋圆柱壳在均匀静水外压力下的弹塑性失稳理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用塑性力学的形变理论和增量理论对各向同性硬化材料(同时考虑了材料的可压缩性影响),在 Shanley的继续加载的提法下推导得出(1)环肋圆柱壳的肋间壳板弹塑性失稳的临界载荷公式,(2)环肋圆柱壳总体弹塑性失稳的临界载荷公式,(3)用大挠度分析方法推导得出具有初始缺陷的环肋圆柱壳的弹塑性总体失稳和肋间壳板弹塑性失稳的临界载荷公式。第三部分:报导了六个金属车制环肋圆柱壳模型在静水外压力下失稳的实验情况。实验结果与本文所提供的理论公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破坏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桁架理论建立了受扭构件的受力模型;运用混凝土双向受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和破坏准则推导出纯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所得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的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的各向同性损伤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连续损伤力学理论为基础,根据J.Lamaitre(1971)提出的“应变等铲性假说”,利用“利帕托夫强度理论”作为破坏准则,建立了各向同性损伤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对混凝土材料的Pfeiffer和Bazant试件在直剪和压剪载荷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SESWARTZ和NMTAHA实验结果作了比较,二者比较吻合,初步表明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桁架理论建立了受扭构件的受力模型;运用混凝土双向受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和破坏准则推导出纯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所得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的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细粒全尾动态压密与静态压密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深锥模型进行尾矿浓缩实验,研究了全尾在动态与静态条件下的压密效果.当转速为0.05~0.80 r·min-1时尾矿的极限质量分数范围为67.41%~70.73%,而同等条件下静态压密时尾矿的极限质量分数只有55.82%.静态压密主要依靠重力作用;而动态压密时颗粒更加紧密,导水杆形成的通道使多余的水向上移动.理论挤密模型可以反映全尾压密过程,静态压密行为对应于简单立体结构,动态压密行为对应锥体结构.理论计算的两种模型产生的单位高度沉降量为29.32%,实验结果为28.81%,与理论沉降量相差0.51%.  相似文献   

20.
在链条制造业中采用工程塑料,可以制成简单的链条零件,也可以制成复杂的链节。本文提供了它们的典型结构。在钢制链条的拉伸试验图上出现屈伏点,最大载荷峰值点及最终破坏点。在工程塑料链条(钢一工程塑料组合)没有明显的屈伏点。工程塑料链条的尺寸规格选用是根据作用张力,它区别于现有的链条(钢制链条)标准中所规定的链条最小极限载荷。文章还介绍了工程塑料链条用在联轴器上时所出现的特殊摩擦磨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