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体育锻炼行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时期,也是健康生活 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究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与规律对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 于对重庆市7所初中1508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机 制和环境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能直接影响初中的锻炼行为,对锻炼的价值判断通 过动机和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锻炼行为;学校锻炼条件、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对学生锻炼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体育课程又是体育教师与学生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家长可直接也可通过提供锻炼器材间接影响学生的锻 炼行为.  相似文献   

2.
观察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将2017年3月~2019年5月本社区医疗机构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对照组(n=63例)与护理组(n=63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在此基础上的家庭访视护理。比较两组遵医用药行为、自我效能、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护理后,护理组遵医率92.06%较对照组的68.25%高(P0.05);两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健康调查简表(SF-36)与护理前相比均增高(P0.05),且护理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与护理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护理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访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遵医用药行为,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显著提升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依据健康信念模型理论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知识知晓率、健康动机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健康信念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健康行为知识均得分为5.83分,且存在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男生高于女生(P=0.0070.01),城镇学生高于乡村(P=0.0160.05);健康动机均得分为87.19分,乡村学生强于城镇(P=0.0120.05);健康行为知识与动机具有低相关(r=0.284),健康动机与运动强度具有低相关(r=0.124)。健康行为知识是激发健康动机的必要条件,但健康行为知识与动机并不一定能够预测或干预锻炼行为,表明健康信念模型还存有不足。  相似文献   

4.
锻炼意向与行为之间存在着鸿沟。以TPB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综述的方法对现有的意向与行为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自我调节策略的使用与影响自我调节策略与锻炼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的梳理,最终建立一个能够有效促进锻炼意向转化成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结论:意向可以通过行动计划、应对计划、自我监控促进锻炼行为的产生。希望感可以进一步调节自我调节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需要对这个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应用其对大学生锻炼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它包括几个不同的阶段.即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获得阶段。这些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前一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前提与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与发展。因此,一种锻炼行为是否能完成.主要是看这几个阶段是如何衔接、如何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同的行为阶段有不同的动机,即认知失调、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目标设置、自我决定与归因。只有对每一阶段的动机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人们参与并维持这一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中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中学生运动动机和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中学男生体育锻炼量优于女生,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和锻炼周数明显高于高中生,进行中、高锻炼量的中学生运动动机水平和锻炼周数高于低锻炼量学生;中学生从事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对运动动机总分、体育锻炼量的影响显著;(2)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周数对运动动机预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对九所高校10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福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水平中等略偏上,其中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等不够理想;男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显著好于女生;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城乡学校变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等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针对考察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蚌埠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研究。得出医学生在行为认知、行为态度、目标态度、情感体验因素得分较高,表现出积极的锻炼意愿,在行为意向、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因素得分较低。男生与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要比女生积极。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基本一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个人基本状况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立足KAP理论对大学生运动健康素养与锻炼态度及锻炼行为相互间关系及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相关分析表明:运动健康素养与锻炼整体态度之间、运动健康素养与锻炼阶段之间以及运动健康素养与运动量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根据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的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年级(β=0.259,P0.001)、锻炼阶段(β=0.236,P0.001)、情感体验(β=0.216,P0.001)、性别(β=-0.113,P0.01).大学生运动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中,年级为最具影响力的预测变量,锻炼阶段、情感体验也对运动健康素养产生影响,而性别因素对运动健康素养的影响较弱,其中情感体验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选取高校女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使用二因素实验设计,影响方式为自变量,分为体育锻炼和动机激励视频,体育活动等级也为自变量,分为低与中高,因变量为自我效能水平.先使用问卷进行普查,并且作为筛选被试的依据,之后分析第一批问卷的数据,并且筛选出数据较为稳定、有代表性的被试进行后续实验,保持人数一致,排除时间等无关变量.对比实际锻炼和观看锻炼视频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差异,对比不同的影响方式使被试自我效能产生改变的量,从而发现差异.同时,分析初测数据中体育锻炼强度和自我效能的关系,作为辅助因素佐证体育锻炼和自我效能相互有积极作用,并且对比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以探索一种较为稳定可行的锻炼节奏和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阶段的现象、关键点、演化途径等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思维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突变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内外部因素随时间逐渐积累而导致锻炼行为发生突变的一种现象;个体内部因素决定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的突变是否会发生,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会在何时发生;大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控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促进效率高于外部环境因素;此外,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由破坏到建立对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的要求程度明显高于由建立到破坏的要求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锻炼行为状况及其对锻炼坚持心理的影响,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学生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对广州市越秀区中学的学生锻炼自信心及锻炼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锻炼频率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不同锻炼持续时间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不同锻炼坚持时间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产阶层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产阶层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行为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者间的高度相似性,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大学体育课程在构建大学生科学健身理念方面存在局限性;(2)生活化、个性化的大学体育课程亟待构建;(3)大学体育课程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体育。研究提出以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思路:(1)加强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2)打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形成功能模块化内容体系;(3)注重网络教学资源互动平台,加强学生课外锻炼的运动处方指导;(4)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项目设置与时尚项目并重;(5)构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生活化体育课程;(6)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既顾及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又着眼于其终身体育,两者必须兼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传统养生项目健身气功锻炼对农村留守女中学生焦虑、抑郁和自尊水平的影响,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系统抽样法,选择重庆农村留守女初中生1286名为研究对象,借助Spielberger的焦虑量表(SAI), 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Rosenberg的自尊测试量表(SEI)对学生进行健身气功锻炼前后心理状况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农村留守女中学生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达79.5%,从不满意的14.7%.处于焦虑水平的留守女中学生比例达66.6%,实验组焦虑、对照组焦虑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的学生比例达61.3%,实验组、对照组抑郁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62.2%留守女中学生具有较低的自尊,实验组、对照组自尊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健身气功锻炼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显示出更低的焦虑水平,t为-7.892,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更低的抑郁水平,t值为-8.814,p0.01;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自尊,t值为9.649,p0.01.结论:健身气功对农村留守女中学生具有良好的焦虑、抑郁和自尊预测作用,具有积极的身心健康促进价值,全面深化落实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改善和促进留守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观察海参提取物对网球运动后血乳酸及酸碱代谢的影响.随机挑选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系学生20名,随机分为运动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服用海参提取物,每日1次,每日35克,持续2周.对照组服用等量的安慰剂.运动方案为一次训练比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在运动后血乳酸上升幅度及BE、HCO3-的下降幅度明显减小(P<0.05).本实验提示,海参提取物对网球运动后血乳酸及酸碱代谢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等研究方法,对龙岩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认为应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有助于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意识的状况及相关关系,以便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大同市某中学15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使用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名人态度问卷(CA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数据用SPSS17.0进行了χ2检验、多元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1)96.6%的初中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娱乐明星"是其崇拜的主流(占总人数的55.2%);(2)所崇拜偶像的特质主要以才华、个性气质为主,占比分别为:29.3%,19.0%;(3)有无偶像对自我意识的行为(t=9.78,P<0.01)、智力与学校情况(t=6.67,P<0.01)、躯体外貌与属性(t=8.26,P<0.01)这三个维度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4)有偶像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总分显著高于无偶像初中生(t=27.65,P<0.01);(5)偶像崇拜程度与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行为、智力和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和属性这三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8,0.471,0.62,0.538。结论:(1)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非常普遍,但崇拜对象的选择需加强引导;(2)有偶像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无偶像初中生;(3)初中生偶像崇拜程度与自我意识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 628名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发展间的关系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关数据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常模比较,地震灾区中学生抑郁、躯体化、恐怖焦虑、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偏执和人际关系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影响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节的主要因素为心理辅导、体育锻炼、异地疗养、社会援助和自我调节.以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为主的体育运动干预,对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在地震灾后学生心理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实验等方法探讨美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当今社会体育课程改革是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研究认为:重视学校体育中教学法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作为发展学校体育的基础,改变大学体育和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促使体育教师了解大众文化和社会文化形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和传统习惯主导学校体育课程的局面,关注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重视学生主体在体育课堂上的感受等。研究试图掌握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巩固体育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实验基于学校体育课程构建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